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王九雲 | 文

布鞋,是中國人的傳統穿著,小時候在鄉下,溫飽尚成問題,哪有閑錢兒去買花里胡哨的時髦鞋?即使有錢,上哪兒去買?皮鞋更沒見過。


大人孩子穿的鞋,都是女人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納鞋底屬於女紅,歷朝歷代人們把女人不學女紅視為慵懶,清人《桃花扇》中有言為證:「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在吃大鍋飯的年代,女人除了與男人干同樣重的莊稼活兒,還得擠出時間為一家人納鞋底。


鞋底的前期製作委實不易。每年過完春節,春暖了,花開了,艷陽暖烘烘的,女人便把不能再穿的破衣服,不能再蓋的破被褥,收拾一大堆,剪去縫線洗乾淨,用白面打成糨子,一層一層粘在案板上,抿成袼褙在太陽下晾曬。


晒乾後揭下來,照鞋底樣剪成底胚子,四塊摞在一起,用針線固定住,抻平拉直,然後把乾淨的碎布頭,一塊塊一層層均勻地鋪墊到底胚中間,這樣的鞋底穿著舒服,透氣,有彈性,也顯得厚實飽滿。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鋪墊好後,用結實的白粗布蒙個面,周邊縫結實,整成毛底。用白布把底胚子一層一層包了邊,再摞到一起,這種鞋底叫千層底。整千層底很費勁,邊兒很厚,不好納。


因此平時只穿毛底鞋,只有走親戚,或姑娘小夥子見面時才穿千層底,黑色皴服泥鞋面,配上亮色色的千層底,把整個人都襯得抖了精神。整好的鞋底放在乾燥的地方醒著,納時好扎。


納鞋底用的是麻繩。民間有句「麻繩耐漚,線繩耐湊」的老話,麻繩耐漚是說麻繩越在潮濕的環境中越壯實,如果天氣乾燥,納鞋底時很容易拉斷。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以前村裡都是土路,下雨後幾天路面泥濘汪水,穿麻繩納的鞋底能經得起浸泡。線繩耐湊是說納鞋底時,把連著鞋底的線繩纏在戴著手褟的四指上,使勁拉緊,線繩不斷,納出的鞋底硬棒平整,如拉不緊,納出的鞋底就會扭七八咧,不硬棒,線繩納的鞋底久濕不幹還會漚爛。


「三伏天,瓦壟兒不幹。」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雨水最多、濕度最大的季節,是女人納鞋底的黃金時間。


一場伏雨過後,家家院子里都捋著漚好的麻皮,紡花車就擺在旁邊,女人趁潮氣未退,把麻皮撕成細條,紡成麻線,再把單股麻線從門環中穿過來,拉到很遠處,牙咬一根,兩掌心搓一根,兩根都上好勁兒,合在一起,再搓,上勻勁,就成了麻繩,然後往肘上反覆纏繞成把兒,放到濕潮處備用。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女人納鞋底見縫插針,等待隊長派活和幹活休息時間,都要納上幾針,串個門也不讓手閑著。如果伏天鞋底沒納完,只有等到來年。


過去農家孩子都是一大群兒,半大孩子很費鞋,有的個把月腳趾頭就拱出來了,經常聽到有大人吵孩子:「你腳上有牙?吃鞋嘞?」。


全家人每年少說也得穿三四十雙鞋,鞋底全憑女人在三伏天里一針一線納出來,手最麻利的女人,一天啥都不幹,最多能納一雙鞋底,如果只利用閑雜時間,納一隻就算快手兒。因此誰家有女孩,都是門裡出身,自會三分,長到十幾歲就會幫著母親納鞋底。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那年代,頭年過門的閨女,有第二年春天去婆家整鞋底的風俗,一是給新郎整出幾年穿的備用鞋底,二是婆婆要檢驗新媳婦的手藝。鞋底整得越多,婆家人就越有臉面:「俺家兒媳婦真有成色,整了五十對(雙)底子」。


娘家人臉上也光彩,見人就說:「你瞧誰誰家閨女才整了二十多對,俺閨女的婆婆硬讓整了六十對,叫俺閨女咋納嘞。」這是正話反說。閨女把整好的鞋底背到娘家後,都由閨蜜和嫂子幫忙,這個三雙,那個五雙,剩下為數不多的自己納。以後閨蜜結婚後整底子,自己還要還人家的情,甚至多納幾雙。


我們村子中間有一條小河,河水依著岸邊的水草滿滿地向東流去。河邊有幾棵大柳樹,每到伏天,河邊又涼快又潮濕,成了納鞋底的好去處。我們幾個女孩,吃過中午飯,一扔下碗筷,就來到大柳樹下,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脫下鞋,把光腳丫子伸到水裡,小魚在腳趾上里蹭來蹭去,麻酥酥的。我們一邊納鞋底,一邊嘀咕悄悄話。


幾個鄰居嫂子收拾完碗筷也來了,六嫂嘴尖舌滑,最愛逗趣,一會說說這個想女婿了,一會扯扯給那個找個婆家,俏皮話像小魚吐出的泡泡,一嘟嚕一串往外冒,羞得我們滿臉漲紅。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嫂子們納鞋底很老練,拿著針錐往頭上蹭一下,用錐子往鞋底上扎個孔,頂針頂著鋼針照眼扎進去,左手拿著鞋底,右手拉著麻繩大開大合,拉緊了,再湊結實,密密匝匝的針腳在鞋底上鋪展開來,猶如穆桂英布陣——有板有眼。


鞋底納到腳心處,要刪針留花兒,這樣一是腳心不著地,鞋底不費,可省點力,二是納出的鞋底美觀,顯示出女人女紅的技巧。通常有四針花,流水花,波浪花,海棠花等。


全部鞋底納完後,包在包袱里,啥時候做鞋啥時用。一般當家女人很會算計,納的鞋底正好夠全家人一年穿,不能短缺,也不能太剩餘,因為小孩子不見腳長只見鞋小。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有一曲風靡一時的表演唱《納鞋底》,真實再現了當年女人納鞋底的情景。農村臨時搭起的簡易舞台上,七八個年輕女演員,納著鞋底唱著小調: 「六月里,熱天氣兒,穀子那個秀了穗兒,高粱那個曬紅米兒。今天那個,隊里那個,放了假,姑嫂們那個來到了大呀么大樹底兒。手拿呀嗬、麻繩呀嗬和針錐兒呀嗬,趁著閑空納鞋底兒納呀嘛納鞋底兒......」 演員們誇張的動作和清亮的嗓音,至今記憶猶新。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啥沒落了?



如今時代進步了,生產力先進了,各種各樣的鞋應運而生,有的輕巧便利,有的莊重霸氣,高中低檔的要啥有啥,你盡可摸著挎包隨意買。當然,也有人把復古穿布底鞋當成一種時尚。但是,如今的布底鞋都是機器納制,且袼褙不是純棉布,既呆板又生硬,穿著容易打滑,出腳汗,總歸不如自己整的舒服。然而,別說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婦沒幾個會納鞋的,就是老太太也嫌麻煩,不如買的省力、便宜還時尚。


車輪滾滾,老祖宗留下的手工布鞋底,就這樣隨著時光的變遷,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恐怕以後的年輕人,只有在淺薄的文字里,去認識這浸染著女人辛苦、承載女人大愛的手工布鞋底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簡介


王九雲,安陽人,教師,文學愛好者,喜歡鄉土文學,文章散見於多家報刊,散文《螢火微光亮童年》曾獲得2015《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記 的精彩文章:

誰的童年不做「賊」:還記得你小時候都偷過什麼嗎?丨豫記
如今新鄉的商業中心的形成,竟是兩個洋人在操刀 | 豫記
失傳千年的天下第一劍,是如何重現江湖的? | 豫記
北宋國都之爭,洛陽為什麼會輸給開封? | 豫記
鄉下看露天電影,猥瑣男會對漂亮姑娘做啥? | 豫記

TAG:豫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穿了幾千年的布鞋,為什麼現在沒落了?
一百多年前中國的世界首富是怎樣沒落的
中國最沒落的古都,生在人口最多的省份,卻連一個省會都沒撈到
中國這個姓氏,傳承兩千多年,出了15個帝王,如今沒落僅存3萬後人
剛買的暖腳墊,沒幾天,已經沒落腳之地了
又一個服裝巨頭沒落,倒閉店鋪600家,班尼路這幾年發生了什麼?
史上第一人,一人娶了四個小姨子,個個都比他先死,還沒落的好
它是減肥聖谷,由張騫從西域帶回,祖先吃了兩千年,今天沒落了
同樣是做過和尚,一個成了皇帝,另一個卻只是曇花一現很快沒落!
這件鎮國之寶藏在糞坑裡才沒落入日本人手中,卻被郭沫若起錯了名字!
沒落的小吃街,很多小吃攤位沒人租都蒙上了灰塵
昔日聯盟第一中鋒真的沒落了?看完上賽季籃板數據就不這麼想了
這六個民族品牌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卻都沒落了,可惜了!
中國版亂世佳人,天一第一美女卻沒落得個好下場
一場大戰讓一個國家徹底沒落,就因為放跑了一個罪犯,還是殘疾人
那年花開月正圓:東院沒落,這幾人太可惡,但她才最讓人痛恨
又一個手機巨頭走向沒落!HTC 11億美元割肉賣身,曾經的王者到底錯在哪了?
帝國的沒落!當官有多難?全憑六個字!
從昔日業界龍頭到沒落貴族,賣彩電的康佳這幾年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