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辦博物館如何走得更遠?

民辦博物館如何走得更遠?

吸引民資保護傳統文化


8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合肥市徽園內的皖江文化博物館,這是一家免費開放的、純公益性的綜合類民辦博物館,館藏文物達數萬件。該館集中展示了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皖江文化,如皖江文化的傑出代表人物陳獨秀、方苞、姚鼐等的作品史料,薛家崗、張四敦、凌家灘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0里皖江的民俗民情等,見證了皖江文化的亘古歷史和源遠流長。皖江文化博物館設有史前玉石展廳、銅器展廳、古陶瓷展廳、明清瓷展廳,展廳內還陳列一些民俗古典傢具、藝術作品,以及體現皖江民風民俗的藏品,尤其是桐城「六尺巷」故事——清代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的家族祖先畫像圖,十分罕見。該博物館藏品十分豐富、文物彌足珍貴。


皖江文化博物館館長伍波告訴記者,該館已投資數千萬元完成第一期建設,2015年12月19日開館,一直對遊客免費開放。在徽園燈光秀期間,最多一天接待參觀人數達6萬人次。省文物管理局有關專家稱,皖江文化博物館在挖掘整理皖江流域珍貴文物和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研究和發展皖江文化提供了詳實的文物素材。7月28日上午10時,記者來到位於合肥新站區磨店社區少全民俗文化館,館內現有農耕器具、字畫、木製床等藏品2000餘件,展廳里展示的蓑衣、斗笠、水車、石磙等農耕器具,形象地展現了先輩們的農耕文化生活,讓很多遊客和市民流連忘返。談起創建民俗文化館的初衷,館長葛敬高告訴記者,他生在農村,又是木匠出身,對古老的木製農具有著特殊的熱愛。自2003年開始,他開始業餘收藏這些農耕農具。「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但隨著農業機械化及城市化進程加快,古老的農耕器具正逐步消失了,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農耕文化,我開始收藏各種古老的農具和傢具,因為有些農具不保護起來以後很可能就見不著了,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農耕文化,讓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

在廬江縣郭河鎮,由當地農民企業家朱啟祥自籌千萬資金,積三十餘年之收藏,建成巢湖流域農耕民俗館。民俗館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巢湖流域農耕源流、農耕器具、傳統習俗、鄉村工匠等。該館以「民俗民風」為主題,集垂釣、採摘、休閑、觀光、旅遊為一體,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基地。 據悉,目前民間投資收藏和創辦收藏場館的熱情高漲,我國已註冊的民辦博物館近500家,民間文化收藏館就更多。作為文物大省,近年來,我省民辦博物館也發展很快,經政府部門批准的民辦博物館已達62家,僅合肥市就有7家。


民辦博物館屢陷經營困境


民辦博物館資金投入相當大,場地自己租、人員自己聘、水電費自己交、藏品自己買,除此之外,安保、防火防潮、藏品修復等管理成本也很大,完全靠個人投入很難持久,一些民辦博物館出現經營困難,有的面臨閉館之痛。在做文化公益與養活博物館之間,不少民辦博物館陷於兩難境地。雖然館內一件藏品價值數千萬,但展館卻虧本運營。

民辦博物館如何走得更遠?


近日,在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內,55名來自德國漢諾威、不萊梅、萊比錫3所孔子學院的師生在體驗安徽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本報通訊員 葛宜年 攝


在蜀山區井崗鎮十八崗村,全國首批、安徽省第一家民辦博物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坐落於此。古色沉香、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精美的石刻木雕,極具文物價值的瓷器、青銅器等,這些精美的藏品展示了徽文化的繁華與魅力。館長宣繁秋告訴記者,縱觀我省民辦博物館發展的現狀,可謂冰火兩重天,有的發展形勢很好,但大多數民辦博物館經營舉步維艱,生存狀況堪憂。


「我們建館的土地一直沒有定性,至今還是租賃,幾十年后土地問題如何解決?一旦土地使用權被收回,展館建設、人力心血、巨額投資等豈不全部白費?」宣繁秋擔憂地說。另外,民辦博物館最大的資產和價值就是館內藏品,以及藏品文物的質量和數量。但在辦理銀行貸款時,屬藏品類和文物類物件卻不能抵押或者進行資產評估,不能辦理銀行貸款,這對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壯大不利。


據了解,源泉博物館目前門票是每張30元,一年門票收入50萬元左右,但由於博物館用電屬於商業用電,僅此一項每年支出就達20多萬元,再加上人工費及養護成本等,基本上是虧本運營。皖江文化博物館則全是免費開放,不收門票,等於每年公益支出100多萬元。 磨店社區少全民俗文化館葛敬高館長告訴記者,他最擔心還不是盈利問題,主要還是場館問題,一方面是現有場館空間有限,無法存放更多展品;另一方面磨店社區實施大拆遷,如果現在的展館要拆,這些藏品將如何「安身」?他希望政府能在場館建設方面給予更多支持,讓民俗文化館能繼續辦下去。

民辦博物館亟待做大做強


民辦博物館如何才能走得更遠、辦得更好,已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熱點。一些創辦者呼籲,民辦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一樣做著文保事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獲得社會的認同。


安徽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認為,民辦博物館保護和傳承著民俗地域文化,理應得到各方面的幫扶。政府應積極引導、依法管理,將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納入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國有博物館可以從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等方面開展對口幫扶,支持民辦博物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民辦博物館行使社會職能,其運營經費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當然,民辦博物館也不能完全依賴政府扶持,應堅持「以文興商、以商養文」,走多元化、市場化運作之路,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2015年3月20日,我國《博物館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中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該條例規定博物館包括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範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早在2009年,我省也制訂了《安徽省民辦博物館管理辦法(草案)》,其中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規範民辦博物館的設立、加強藏品的保護與展示、實施優惠政策等措施,鼓勵和扶持民辦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合肥市蜀山區文化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2016年合肥市蜀山區扶持產業發展政策》,蜀山區在全省率先設立了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專項資金。規定:凡是獲得國家級、省級「十佳非國有博物館」的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的獎勵;對獲得省、市級文化(體育)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分別給予10萬元至30萬元獎勵補貼。對於有館藏文物研究文獻出版發行的,給予10萬元獎勵。另外,為鼓勵非國有博物館體現公益性,規定對全年免費參觀人數達3000人次以上的非國有博物館,將給予10萬元的補貼。


省文化廳博物館處李瑋告訴記者,近年來,我省民辦博物館、收藏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我省正在修改完善《安徽省民辦博物館管理辦法(草案)》,將徵求各方意見,不斷加大民辦博物館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其專業化水平,支持民辦博物館做大做強。 題圖:遊客在合肥徽園內參觀皖江文化博物館。

(責編:tibet)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西藏網 的精彩文章:

中外藝術家打造「棄物博物館」
《相思鳥》特種郵票昨首發
中國的拔火罐成了里約奧運新「網紅」
寄血驗子 小心基因被研究
新型自愈織物材料

TAG:中國西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博物館也有民辦的?那博物館裡的文物又歸誰呢?
民辦博物館將告別「瘸腿走路」
因為智慧課堂,民辦校飛得更高
民辦博物館:藏有「金飯碗」 緣何沒飯吃
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怎麼破?考慮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看看吧!
深圳民辦與公辦小學,哪個更好更受關注?
故宮為何要給一位河南民辦追思會?
入園難、入園貴!民辦幼兒園紛紛無證上路,一關了之傷害了誰?
民辦學校沉思錄——如何實現「團隊第一、擁抱夢想、永葆激情、追求卓越」
小升初掃盲:公辦?民辦?擇校路線有何不同?
民辦博物館:藏有金飯碗 緣何沒飯吃?
這四類民辦幼兒園,很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關於民辦學校去公辦學校挖人那些事,你怎麼看?
紀念何剛-故宮首次為農民辦追思會!到底因何緣由?
民辦幼兒園加盟哪家好?跨世紀怎麼樣?
公辦小學or民辦小學 如何做選擇?
高品質幼兒園成新戰場,民辦幼兒園如何才能保持領先?
趙悅:民辦培訓教育當如何「積跬步而致千里」
民辦營利高品質幼兒園:園長如何與教師融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