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老子》的「與世無爭」,沒有了奮鬥動力怎麼辦?

讀《老子》的「與世無爭」,沒有了奮鬥動力怎麼辦?

很多人因為人生遇到了困難、和別人爭鬥落敗,這時候看到了《老子》中的「無為」、「不爭」等觀念,感覺和自己很契合。所以產生一種虛假的感覺,感覺自己境界很高,是不屑於與其他人爭論的。

讀《老子》的「與世無爭」,沒有了奮鬥動力怎麼辦?


其實,如果讀《老子》,如果學到的是「不在乎」,那只能說明並沒有讀深入,換言之,沒讀懂。


我忍不住又要搬出那句名言了:「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首先要說明的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道家並沒有像儒家、墨家一樣形成一個流派:道家思想並非完全統一。道家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漢朝的事情。這一點呂思勉先生很早就有過論述。


下面展開來說一說。

《老子》第八章中有一句話廣為人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於是很多人簡單地將老子的思想理解為「不爭」、「無為」,從而得出了「不在乎」的結論。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於《老子》,朱熹有一句略顯刻薄的評價:「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


這句評價雖然有失偏頗,但不能不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老子》中的深意:「不爭」並非簡單的「不與人爭」,「無為」也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的「無所作為」。


我們來看這兩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學過中文的都知道,「故」「而」後面的話才是重點和目的。因此,這兩句話的重點並不在於前半句,而是後半句:「莫能與之爭」、「無不為」。

換言之,「不爭」和「無為」只是手段,「莫能與之爭」和「無不為」才是根本的目的。


無怪乎朱熹會發出「乃所以深爭之也」的感嘆了:老子的無為,原本就是追求有所為。


我常常想,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那麼,他一定是最令人敬畏的存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但是,不要忘了,靜默的水無形無聲,不會讓人感受到絲毫的威脅。但是,若是時機一到,柔弱的水爆發出全部的能量,就變成了摧毀一切的海嘯。


而真正追求無為的,是莊子。


莊子的「無為」是「逍遙」,完完全全地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傾向源自於他的「齊萬物,一死生」——生死、貴賤、美醜、是非,本就沒有區別。認識到了這一點,還爭些什麼呢?於是,戰國的群雄逐鹿,在他看來不過是兩群小人在爭蝸牛觸角里的地盤,世人所謂的追求,在他眼中不過是「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執迷於是非、貴賤、美醜、生死,都是他口中的「小」。真正的聖人,應該是「無己、無功、無名」,因為這些本就沒有區別。


而老子呢?老子是否也認為以上這些都沒有區別呢?並不。


《老子》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個「若」字很值得玩味。


什麼叫「若」?就是「好像」。相似並不意味著等同,只是看起來似乎相同罷了。這便是老莊二人的區別了:莊子以上帝視角,將矛盾和對立視為相同的存在;而老子承認其中統一的方面,但並沒有將他們划上等號。

於是具體到處世之道上,二者也存在著分別。關於「若」這個字,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說:「不外乎一個裝字。」


這只是老子思想的一種解讀方式,但完美地被法家所繼承和發展,並且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在《韓非子》中,專門開了兩個章節闡述老子的思想:《喻老》、《解老》。《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明確指出,這兩位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老子都有深厚的淵源:申不害「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子「其歸本於黃老」。


《韓非子·揚權篇》中說:「聽言之道,溶若甚醉」,也就是說,聽取臣子的進言時,要像一個醉漢的樣子,混混沌沌,不顯露出自己的態度。為什麼?因為不表明態度,他人就無法猜測出你的心思:一個人如果猜不透,就沒有相應的手段可以對付他。


這就是所謂的「君心難測」。


而老子是怎麼說的呢:「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昏昏。」這樣的人究竟要如何才能猜透?二者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家面對的是一國之君,所傳授的是統治的手段與方法;於是,有人給老子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君人南面之術」。那麼,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嗎?恐怕也並不完全。


法家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並且形成了一套冰冷的、毫無人情的手段和方法,是「術」。但是,縱觀《老子》五千言,老子所講的並非「術」,而是「道」。


「所謂」道,就是規律。


這和老子的出身不無關係:歷史記載,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擔當史官的角色。《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一起一息、一勝一衰,老子已經見得太多了。從現象中,他看到了歷史的規律。


而歷史的規律從來都是冰冷而無情的。


在《老子》一書中,你看不到絲毫的感情,每一句話都是冷靜而節制的。天行有常,從來無情,他寫的是規律,福會變成禍,盛也會轉衰,上天只是冷眼旁觀,從來不曾有絲毫的愛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冰冷的規律中,他總結出了「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存身之道。


而反觀《莊子》,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莊子》一書,全篇都以一種浪漫的手法,講述著形形色色的傳說:大鵬、混沌、秋水。雖然一直嚮往著「出世」,但事實上,莊子依然對世界抱有極大的熱情。一個毫無熱情的人,又怎會耗費如此多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如此天馬行空的世界?他嚮往出世,但是並未真正脫離人世。


莊子的「出世」,其實是一種傲嬌萌:我看不上你們,所以不跟你們一起玩。但是,他又樂此不疲地和惠子鬥嘴,爭執,甚至毒舌地諷刺惠子是一隻吃腐肉的貓頭鷹。在惠子死後,他又哀傷地說:「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可以作為搭檔的人了!我再也沒有可以爭辯的人了。」


一個真正不在乎的人,又怎麼會為朋友的去世而如此哀傷?


而老子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旁觀者:他身在世間,心卻早已在世外。史籍記載,他見周室衰微,決意離去,過函谷關時,在關令尹喜的哀求之下才留下五千言的著作,然後不知所蹤。


我們甚至可以設想:他本是不願再發一言的。一個看透了一切的人,寧願選擇沉默。


冷靜地闡述規律,這也正是《老子》的高深之處。老子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總結出的處柔之道,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其範圍也遠非法家的統治術。這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魅力。


上面的話只是個人零碎的見解。不知道看了這些,再重讀《老子》,會不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龍虎山道教培訓中心第五期初級法事培訓班開班通告
道觀的經濟應該如何管理?——《道門十規》第九規,是「金谷田糧」
度人度己
道門是如何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的——《道門十規》第八規,是「立觀度人」
《圖說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TAG:龍虎論道 |

您可能感興趣

你想做卻沒做的事她做到了,與花為伴,與世無爭
破除武術技擊的迷思:凡是爭的都是沒練出來的。為什麼?心性道德不夠。但凡練出來的都是得天機,道深德厚與世無爭,誰管你那些閑事!
職場上與世無爭,別人卻苦苦相逼,怎麼辦?
這裡的人們交易不花錢,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她曾是歌壇一姐,把那英罵哭的她被楊坤說不認識,現在與世無爭
非洲人的生活,真正的與世無爭?
與世無爭,你只差一悟
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女人與世無爭,卻給兒子爭來個皇帝當
與世無爭,與人無爭,相聚相守
她與孫悟空一樣是石頭裡蹦出來的,與世無爭獨自修行卻被哪吒害死
她曾是與世無爭的冷清秋,卻因出軌失去事業和家庭
後宮中與世無爭的端妃有什麼理由幫甄嬛
如何舉手投足之間,裝成與世無爭的軟萌妹?
最怕你一生窩囊,還以為自己與世無爭
雙魚座與世無爭,卻比獅子天蠍更陰狠,虐人於無形!
不要拿「與世無爭」當作逃避世界的擋箭牌
讀了道家經典後就一定會與世無爭影響學習嗎?
她是娛樂圈清流,演技好不炒作,嫁入豪門依然與世無爭,如今和靳東「相愛相殺」!
獨有一類女生,與世無爭,有著出眾的氣質和別具一格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