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未的各大報刊都發表了什麼言論?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未的各大報刊都發表了什麼言論?

1911年,黃鶴樓側一聲炮響,立即震動了中國大地,各報紛紛以之為頭條新聞發表消息和評論。由於辦報人的觀點、態度、識見彼此相異,因此,對這次起義的反應也就各不相同。重新檢讀當時的報紙,會獲得不少饒有意味的啟迪。


(圖)武昌起義,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1911年,黃鶴樓側一聲炮響,立即震動了中國大地,各報紛紛以之為頭條新聞發表消息和評論。由於辦報人的觀點、態度、識見彼此相異,因此,對這次起義的反應也就各不相同。重新檢讀當時的報紙,會獲得不少饒有意味的啟迪。

《民立報》


1910年 10月 11日創刊於上海。前身是《民呼報》《民吁報》。創辦人為于右任。它是革命黨人在上海的重要宣傳機關。 10月 12日(八月二十一日),該報在第二版專電欄內共刊出起義消息 11條,茲錄其主要者如下:


◆十九日武昌兵變,聞有革黨乘勢起事,武漢間交通已斷。(二十日漢口電)


省城變起,聞因十八晚有黨人三名,身服陸軍制服,被統帶疑有不軌,捕解督署,立時正法,軍隊及黨人之在城內者遂即起事,以炸彈拋擲督署。聞督署及財政局、電報局均已被毀。護衛兵出而彈壓,相搏甚猛烈。瑞督已不知所往。(同上)

◆武昌亂事,黨人宣布並不排斥外人。各國軍艦停泊漢口,共有五艘,均未行動。各教士、旅客亦無驚恐者。(同上)


◆十九日漢口俄租界中先發見炸彈忽然爆烈,即查有革黨起事謀畫,此信即傳至武昌,嚴行搜捕,連拿三十餘人,半系兵士,且將中三人正法,因激成大變,不可制止。正在轟鬧之時,忽報有人以炸彈三枚拋擲督署,各衙及電局同時起火,聞武昌城外營房亦皆被焚。(同上)


(圖)《民立報》,對促成辛亥革命的發生、發展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武漢地區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聯合大會的決定,起義原定 10月 6日(中秋節)舉行,由於湖廣總督瑞澂已有戒備,起義總指揮部決定改期於 10月 11日(八月二十日)起事。但 10月 9日(八月十八日)中午,共進會負責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 14號機關裝配炸彈,不慎爆炸,多人牽連被捕。 10月 10日(八月十九日)晨,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人被害。當晚,工程第八營響起了第一槍,起義全面爆發。 10月 11日(八月二十日),起義軍攻佔督署,瑞澂逃往楚豫兵艦,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往漢口,《民立報》的上述報道雖然簡略,但除少數情節有誤外,大體正確。


10月 13日,于右任以騷心為筆名撰寫了《長江上游之血水》的短論。文云:

秋風起兮馬肥,兵刃接兮血飛。蜀鵑啼血兮鬼哭神愁,黃鶴樓頭兮忽豎革命旗。噫!長江上下游,七、八月間真多事哉!吾其歌乎?吾其哭乎!


又云:


嗚呼!蜀江潮接漢江潮,波浪彌天矣!吾昨日登吳淞江口,而俯視長江,滾滾者皆血水也。此三日間天地為之變色矣!噫!


革命黨者,萬惡政府下之產兒,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亂而不得。何也?製造革命黨也。


天乎!天乎!誰為禍首,使天下糜爛至此,政府尚不自罪!

武昌起義使于右任喜悅萬分,透過字裡行間,我們也彷彿可以看到他那顆怦然跳動的心。但是,上海當時還處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因此,于右任的這篇文章又有寫得含蓄的一面。它主要指責清政府,而沒有直接表示支持革命。


(圖)宋教仁,《民立報》主創主筆,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14日,《民立報》刊出署名漁父(宋教仁)的社論《交戰時之中立論》,歡呼「外國竟承認革命軍為交戰團體矣,竟為革命軍守中立矣」,同時,刊出黎元洪小照,支持革命的態度更趨明朗化。不僅如此,它還在專電欄刊出倫敦、東京兩地「關於中國變亂的要電」。《泰晤士報》稱:「中國全國人民皆深藏反對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實於中國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東京各報稱:「此次湖北革命軍舉事之得機,進行敏捷,並稱其嚴行軍律,不擾害外人生命財產,保護人民治安,深合文明舉動,其程度實在土爾其、墨西哥之上。」在「中國變亂」的標題下,借外報之口宣傳武昌起義的正義愛國性質和「文明」程度之高,具見編者的匠心與苦心。


《時報》

1904年 6月 12日創刊於上海,創辦人為狄葆賢,該報最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資助,但言論並不盡為康、梁所滿意。從主要方面看,它是江浙立憲派的喉舌。武昌起義,對於該報說來,頗有事出意料之感。因為 10月 11日,它還發表文章,批評清政府湖北當局「疑心生鬼,庸人自擾」,但是起義竟然發生了。 10月 12日,該報發表了一組「專電」其主要者為:


◆湖北革命黨聯合第八鎮新軍,昨晚(十九夜)起事,向督署圍攻,拋擲炸彈,全署被毀。瑞督保衛隊保護出城,不致遇難,現移駐楚豫兵輪(二十日午刻漢口專電)


◆先是革黨在武漢密謀舉事,數月前勾通軍隊,輸運軍械,種種布置,本定於四月間與廣州同時響應,嗣因廣州失敗,鄂防嚴密,故暫靜狀。此次川亂,鄂軍紛調入川,省城空虛,故乘機起事。初定十五日,繼又改期十八,擬圍攻督署,旋為英、法、德領事偵悉,密向瑞督告變,十八日下午遂下令閉城搜拿,先在小朝街拿獲三十餘人,內有女黨二名,並搜出炸彈多枚,訊明首要三人,先行正法。次日仍閉城查搜,革黨見謀已泄,故即於是日下午起事。(二十日戍刻漢口專電)


(圖)康有為曾經是《時報》的資助人之一


《時報》是大報館,它在漢口有記者,所以能從 10月11日午刻至戍刻不斷發電。它所發的消息,也大體正確。


當日,該報發表了署名「冷」的時評——《意料之外》,文云:


德法不交戰而意土交戰,出人意料之外;湘粵不抗路而四川抗路,出人意料之外;成都不失守而武昌失守,尤出人意料之外;廣州不失守而武昌失守,更出人意料之外。嗚呼,自今以往,出人意料之事,豈第止此哉!然而政府則猶夢夢!


冷,即《時報》主筆陳冷血。他的這篇時評寫出了武昌起義給予人們的巨大震動,作者並預言,「出人意料之事」將不斷發生,表現了一個報人的特殊敏感。次日,作者再次發表題為《黃興與蔭昌》的時評,文云:


武昌失守,漢陽又危,革命軍既有兵隊,又有軍械,與政府儼然有對峙之勢矣,而政府亦以對峙相待,命陸軍大臣統近畿軍隊乘車而下,相見於江漢之間。是役也,南北戰歟?人民與政府戰歟?革命與專制戰歟?其勝其敗,勢將大異。


本文以提問的形式指出了戰爭的性質,並且預言它的勝敗將深刻地影響中國大局。


作為江浙立憲派的喉舌,《時報》不贊成武昌起義。 10月 13日,它曾發表社論,要求清政府懲辦主張鐵路國有的盛宣懷等人以挽回民心,消弭革命。但是,江浙立憲派在四次國會請願運動均遭鎮壓,特別是清政府組成皇族內閣之後,又有同情革命的一面,因此該報 10月 14日起特辟專欄,報道武昌和各地起義情況,透露了這個政治派別向革命轉化的趨勢。


《申報》


(圖)《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之一,是中國現代報紙開端的標誌


1872年創刊於上海,最初創辦人為外商, 1906年歸席子佩所有,它的政治態度較保守。 10月 12日,該報在專電欄以《武昌失守》為題發表了一組電訊,其主要者為:


◆鄂垣節前即傳革黨起事,初定 16日,因嚴防未得逞,旋改 18日,又為密探偵悉,捕獲革黨 20餘人,起出炸藥數十箱。黨人知事敗, 19日即約同新軍倉猝起事,城中兵單遂失守。


◆鄂省城內新軍全行叛變,前日調防督署之馬步工兵各一隊,於轟攻督署時倒戈而起,與署內防兵力戰,旋將防兵擊逃,署亦焚毀。


◆革黨轟攻各署,傳系黃興為首,各黨人均猛勇力前,雖死弗卻。


《申報》所發消息,雖然是客觀報道,但「未得逞」「全行叛變」等字樣仍然表達了該報的立場。值得指出的是,該報有聞必發,並不純以編者喜惡決定去取。有些消息,如「各黨人均猛勇力前,雖死弗卻」,倒正確地反映了革命黨人的英勇無畏精神。


該報當日尚有《記本埠驚聞武昌失守情形》一文,陳述該報對該消息由懷疑到相信的經過,頗堪一讀。中云:該報 10月 11日上午 11點接湖北省訪員來電,僅「武昌失守」四字。該報不敢發表。下午上海「紛紛傳說」,該報「以此事關係甚巨」,發電湖北訪員詢問詳情,但漢口商電已禁阻不通。當晚 12點,該報又接到湖北訪員來電數則,這才相信消息確實。文末該報編輯感慨說:


嗚呼!川亂未已,鄂亂又起,何今日禍變之多耶!夫春間粵亂猶在沿海,此次川亂偏於西隅,今則革黨勢力已蔓延於長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粵亂可比。因紀昨日本埠紛擾情形於此,願當道者速有以敉平之也。


(圖)《申報》曾約請魯迅、矛盾等名家撰稿


《申報》雖然反對革命,但是該報還是有眼光的。它看出此次事變發生在中國腹心地區,因此遠非「粵亂」「川亂」可比。當然,它完全沒有想到,「當道者」再也無法「敉平」了。 10月 13日,該報以《武昌革命》為題,發表署名「無名」的評論說:


省城陷,總督走,督署毀,張彪傷,武昌之革命已成為一發難收之勢,此其事為革命黨舉事以來最為成功之事。


本文不稱「叛變」,而稱「革命」,顯示了作者對革命黨人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自 1895年廣州之役以來,革命黨的多次軍事行動都失敗了,武昌起義一開始就氣勢不凡,因此,作者譽為「革命黨舉事以來最為成功之事」。文章接著分析四川和廣東、湖南等地的情況,認為必將聯袂而起。文章說:「滿地亂機,如散炸藥,今復動以武昌之變,安有不受燃而火發者!」這一估計,迅速為歷史的發展所證明。


13日,《申報》在專電欄內刊載了革命黨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稱:


凡有藏匿官員或傷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礙商務,或屠殺人民,或焚擊漢口外國義勇軍者,均須梟首;凡有接濟革黨糧食、軍火,或保護漢口外國租界及外國教堂,或以敵人行動報告革黨者,均有酬賞。下署黃帝 4609年 8月某日。


這通告示譯自外文,所以已經失去原文風格,但它卻是通過新聞媒介最早公之於世的湖北革命黨人文件。


《大公報》


(圖)《大公報》,創刊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民國時期,是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總體上對國民黨持支持態度


1902年 6月 17日創刊於天津。創辦人為滿族人英斂之。該報主張愛國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反對革命共和。 10月 13日,該報在「要聞」欄內,以《武昌革黨起事之警電》為題,發表了瑞澂致內閣、軍諮部、陸軍部請代奏的電報,在「諭旨」欄內發表了攝政王代擬的「上諭」,指責瑞澂「毫無防範,預為布置,竟至禍機猝發,省城失陷」,命其「戴罪圖功」。同日發表署名無妄的《聞評》說:


粵亂甫平,川亂旋起;川亂未已,鄂亂又生。亂機之伏,幾如遍地火星,隨處可以觸發。「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其今日之謂歟!


《大公報》的政治態度也較保守,因此,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一概被其視為「亂」,但它指出當時中國的形勢:「幾如遍地火星,隨處可以觸發」,這和《申報》的估計如出一轍,說明有識者已經普遍感到了一場風暴的來臨。 14日,該報以《武昌亂事近聞一束》為題刊發了一組消息,其較重要者有:


◆茲聞當工程營兵變時,張彪督隊開槍,其將士竟無應者。


◆又聞漢口昨日又有警報到京,略謂漢陽兵隊又與匪黨聯合,鐵工各廠已被佔據,該匪黨竟敢照會駐漢各領事並張貼告示,謂不害商民,不擾外人,違令者斬。


◆又聞此次謀亂之鄂軍,實系步隊二標、炮隊一標、工隊一隊,共有六千人。現馬隊、輜重隊恐難免慫恿通氣。叛軍佔據省垣後,兵械、倉棧、工廠,均在握中,叛軍炮隊,炮數略有一百餘尊,其中內一營系山炮,故槍械子彈極為豐富。


◆又聞革命領袖即籍隸湖南之黃興。黃興者,革命中最激烈之人物,粵滇舉事皆其主謀。本年攻擊粵督衙署,敗後逃至新嘉坡,募捐軍餉,再到上海,來往滬漢之間專務鼓勵同志、黨員。


(圖)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在上述各項消息中,除一處稱「革黨」外,其他均移「革匪」「匪黨」,可見該報的政治立場,亦可見北方高壓的嚴重。值得指出的是該報將黃興視為武昌起義的領導者,除了因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聲名顯赫外,也和武昌文學社、共進會的負責人長期埋頭苦幹不為人知有關。


武昌起義後,清政府迅速決定命正在永平秋操的第四鎮統制王遇甲率二、四兩鎮新軍各一部星夜赴援,命陸軍大臣蔭昌迅速趕赴湖北指揮各軍撲滅起義,又命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和長江水師開赴武漢江面配合。《大公報》不贊成清政府的這些「以殺示威」的做法,於同日發表文章,要求清政府「幡然悔悟,實力改革,與國民相見以誠」,認為這樣才可以「奪去革命之標幟,而彌天大禍可或挽回」。


當日《大公報》有《京師戒嚴之所聞》一文,可見清政府張皇失措的狀況。文稱:


日昨政府以武昌失守,革黨勢甚洶湧,京師不得不先事預防,業經擬定數則:(一)責成民政、郵傳兩部對於京漢、京奉等火車,須嚴行取締偵查。(二)責成郵部對於外省到京電報信件如稍可疑即予扣留。(三)責成民部通飭各區警兵一律荷槍守望,遇有形跡可疑之人須嚴加盤問。(四)責成學部嚴密調查此次遊學生以及各省到京複試學生身家履歷,試畢即行出京,各回本籍。(五)責成軍諮府、陸軍部對於駐紮近畿陸軍嚴防暴動。以上各條辦法,當即分飭遵辦。


《盛京時報》


(圖)《盛京時報》收羅泛博,對當時我國內政、外交、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風情等,特別是對當時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均有詳略不等的報道


1906年 10月 18日創刊於奉天(今瀋陽)。創辦人為日本人中島真雄。 10月 14日,該報在「中外要電」欄內刊出了有關消息。


一為《武昌叛亂志詳》,文稱:


據漢口來電, 19日傍晚,革命黨約 300人潛伏武昌,突襲督署,並隨處縱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燼。瑞莘帥及岑西林均逃漢口,或謂瑞莘帥避難軍艦。湖北新軍勾通革黨,經瑞督調遣,抗不應命。軍營秩序壞亂,統制張彪聞為部下兵弁之所槍斃。


一為《武昌叛亂續報》,發表消息 13則,均為自上海,茲錄其數則:


◆湖北新軍之叛亂者計炮隊二營、步隊一營及工程、輜重等隊,尚有官軍仍


留武昌者,現已一併加入革命軍矣。


◆督署已被焚去,藩司亦被搗毀,所有庫藏盡為匪黨劫奪,現省城全為革軍之所佔據。


◆革命軍先鋒計 5000人,現向漢陽猛攻。佔據漢陽鐵工廠,而漢陽遂失守。


在上述各條消息中,除一處稱「匪黨」外,其餘均稱「革命軍」,當與消息來源有關。


該報當日中外要電中還有一條《孫文在滬消息》,文云:「傳聞革命領袖孫文潛在上海,現擬在某處相機起事(上海)。」消息雖不準確,但卻說明了孫中山的影響。


(圖)孫中山,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


除報道有關消息外,該報第一版以顯著位置發表了題為《論武昌失守事》的論說。論文首先說明武昌失守,並非「兵變」,而是革命黨「混跡於各軍隊中,因而乘機以起事」;接著說明,革黨的勢力有增無減,失敗一次,增加一次,絕不可能一撲即滅。


論文的主旨在督促清政府真正實行立憲,它說:


革命之勢方彌滿若是,求所以消弭之者,蓋惟促憲政之進行,須不復蒙飾假面具以欺惑人民,則亦其要事也。若事事求勝乎吾民,一切措施,又率反吾民之所欲,則人民傾向於革命之意思多,少數之效忠盡順,又復何能為狂瀾之挽也乎?


該文要求清政府「不復蒙飾假面具以欺惑人民」,可見清政府的所謂「預備立憲」云云,早已信用掃地,沒有什麼人當真了!


《正宗愛國報》


1906年 11月 16日創刊於北京。創辦人為丁國珍。該報以尊君、尊孔、尚實、提倡公益、勸學、勸工為宗旨,「凈用白話」。由於處在清王朝的輦轂之地,因而對武昌起義的報道極其謹慎。10月 12日,它在「電奏」欄內刊登了瑞澂 10月 10日致內閣、軍諮府、陸軍部的電報,在「宮門抄」「電旨」欄內刊登了 10月 11日的「上諭」。除此之外,別無反應。 10月 13日,它在《國事要聞》欄內刊發了題為《武昌失守之警聞》的報道,文云:


◆本報昨天所登湖廣總督電奏,聞系 19日午前所發,樞府察閱來電,有「弭患於初萌,定亂於俄頃」等語,深為慶幸。故 20日上諭,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謂 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幫匪徒,撲攻省城各署,所有駐省工程營,輜重隊等新軍,率皆叛附匪黨。總督瑞澂,經警隊保護出署,當晚即乘兵船,逃往漢口。


◆又一消息。昨日上午,樞府接到鄂督自漢口來電,系 19日晚發,報告此事情形甚詳,末言身在疆吏,不敢以一死塞責,不得已暫駐漢口,擬收集散軍,力圖恢復。惟現僅警隊百餘名可資心腹,此外新軍,不敢謂人人通匪,亦不敢謂人人可用,迄速調派北洋勁旅數營來漢,藉供調遣等語。


上述報道,基本上根據清政府方面的官方文件,但是「大幫匪徒」「率皆叛附匪黨」云云,卻相當真實地反映出革命黨人的巨大聲勢,瑞澂所稱「僅警隊百餘名可資心腹」等語更突出地反映了這位總督的狼狽處境。


同日,該報還在《本京要聞》欄內以《警廳注重治安》為題報道云:


內外廳丞因武昌革黨暴動,京城地區亟應先事預防,以保治安,日昨特頒緊急訓令,通飭各警區一律遵守,志其大略於下:(一)各區巡警一律帶槍守望,應用槍子,有無缺少,隨時稟請頒給。(二)各區添設馬巡,嚴密梭緝。(三)各區界內王大臣府等添設守衛。(四)各府等出入隨從,均須懸掛腰牌,巡警得以隨時稽查。(五)添派馬巡,應給薪水一律加倍。


此項報道亦可見當日清政府張皇失措的情形。


在此之後,該報關於武昌起義的報道突然中斷,其原因在於清政府下令「暫緩登載」。


10月 15日該報刊登「示諭」云:


外城巡警總廳本月 22日奉民政部扎開,准陸軍部咨開,聞查鄂省近有匪徒滋事,意圖倡亂,現已派兵剿辦,京師五方雜處,誠恐無知愚民散布謠言,希冀煽惑,應即嚴加防範,以鎮人心,相應咨行查照,預為防範,為希傳知在京各報館,關於此次鄂省匪徒倡亂情事,暫緩登載等因到部,扎飭遵照,仰即遵照,暫緩登載可也。切切此諭。


俗話說,紙里包不住火。清政府的「上諭」「電奏」等官方文件已經首先泄露了秘密。當時,郵電、新聞等行業又已經初具規模,巡警總廳的老爺們以為一紙「示諭」就可以遮住天下人的耳目,真是愚蠢得可以。革命的雷霆之聲豈是捂得住的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微幫 的精彩文章:

前趙篇前趙政權的終結
皇帝死後,後宮妃嬪都哪裡去了:殉葬篇
如果愛情是獨木橋,我讓她人先過
在你的大腦里,快樂與悲傷存儲在不同的地方
三日蜂蜜水減肥法:瘦身排毒一天瘦2斤,醒來變美女!

TAG:愛微幫 |

您可能感興趣

普京發表「挺朝鮮」驚人言論,引起輿論嘩然!
薛之謙對造謠發表聲明,生氣了?微博底下的評論爆了
別讓這篇「民科」論文忽悠了你:預發布和發表並不同
朴燦烈方發表聲明:握手不代表言和,誰說我不敢搞鵝了
謝霆鋒發表「回家」聲音,究竟發生了什麼?
毛澤東在報紙上發表了什麼,竟讓軍閥這麼的無可奈何!
天才是如何發表論文的?
爆料范冰冰發表微博,卻無意中暗示著二人已經同居了?
舌吻事件發酵波及趙薇,趙薇深夜微博髮長發表態!她是這麼說的,果然高明
徐曉冬怒了!格鬥狂人發表鄭重聲明:從此退出一直播!
若風發表微博:我的賽場,我回來了!
以後不要發表情包了,暴露的太明顯
新片涉嫌壟斷?宋仲基:不方便發表言論
楊丞琳和李榮浩戀愛風評扭轉,可又發表了這個言論被人罵了!
二戰後裕仁發表「人間宣言」,天皇走下神壇,為何民眾很淡定?
帥逼就是矯情,歐文海沃德綠軍發布會,發表感人肺腑的宣言!
哪篇文章毛澤東去世前要人讀給他聽卻從未公開發表
這篇「民科」論文忽悠了誰?「電荷不存在」是預發布不是發表
漫畫廣告被曝抄襲,魅族發表致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