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編者註:作為神經內科醫生,王明濤在美國執業多年,8月初,他第一次作為病人,在美國目前排名第11位的綜合性大型醫院接受小手術,沒想到,這場小小的手術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痛苦,也令他得以換位思考美國的醫院和醫療體系。


==============================


我在美國做神經內科醫生近20年了,帶醫學生、定期給醫學院三年級學生上臨床核心課程、帶住院醫也14年了。但自己住院、手術、甚至連用抗生素治療平生還是第一回。

4次腸鏡「不能結論」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BJH醫院外觀。攝影:王明濤醫生

八年前我第一次接受腸鏡普查,結果發現了直腸「平滑肌瘤」,約1.5公分。病理確認。按建議5年後複檢,臨床結論沒變化。兩個月前複查,換了個胃腸科醫生,發現肌瘤大小為3公分,也就是說增大了,且臨床印象為胃腸道間質瘤,但病理未見異常。


於是,這第二個胃腸科醫生又將我轉診至另一家醫院看第三位專科醫生,我因此去做了腸鏡超聲,報告為囊性包塊,臨床印象不像間質瘤,但病理見幾個不典型細胞,可疑惡性但不確認。病理送梅奧診所(Mayo Clinic)徵詢第二意見,結論同上,不能結論。建議:進一步活檢。(順便說一句,光是這次檢查費用就達到 $13319.81,折扣額$5482.43, 還有$7000多的儀器費等,自己掏腰包約為$1200,剩餘部分保險支付。相比之下,我在自己工作的單位做腸鏡,自付部分只有$200不到。)


進一步活檢?我已經做了4次腸鏡了。按美國標準50歲開始初檢,無事10年一次,我把別人到80歲時才要做的第四次都做了。我決定乾脆切掉,再活檢,這樣總不會再「不能結論」了吧!反正包塊長大了,有臨床下墜感癥狀總不是好事。


作為醫生,一年有約$2.6萬的4口之家保費(之前從來未用過),個人自付額今年漲了近15%,是$6850。我的醫保可轉診的上級醫院包括這幾個選項:1) 梅奧診所(今年全美排名第一醫院,6小時車程,飛機2小時,加上候機、安檢、租車也差不多);2) 芝加哥大學醫院(2.5小時車程);3) BJH醫院(全稱為Barnes-Jewish Hospital,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今年全美排名第11,2.5小時車程)。我所住的伊利諾依州香檳市還有一家醫院可選,不過因其位列全美最貴Top 10醫院之一,且排期甚遠,所以沒太認真考慮。最後我選了BJH作為手術醫院。


上網查看一下陣容,我決定請結直腸主任Matthew G. Mutch醫生作為主刀醫生,打電話留言。當晚他回電,我簡單介紹病情後他即決定次日由其助理安排。一周左右後,我先做了盆腔MRI帶造影的檢查,同日下午初診、讀MRI、完成了術前常規化驗和信息採集,決定十餘天后做擇期手術。預計手術次日即可出院。

8月3日我如期赴約手術。1小時手術一切順利。5小時後起床散歩。在聖路易斯做醫生的李惠霖博士恰是我在蘇州醫學院77級的校友,他專程帶來鮮花探視,真是雪中送炭!


實習生手太生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BJH醫院的內部設計。攝影:王明濤醫生

8月4日,術後第一天,我在微博記錄當時情況:


早餐,今日原本預計出院。


凌晨被住院醫生(剛剛畢業34天!)在沒有高年資住院醫帶著的情況下折騰插導尿管,估計不妙,出不了院。遂寫下打油詩一首:


「病人不好當,導尿如上刑。手術未感痛,全麻是先行。小鬼全當家,查房胡亂行。插管PGY1(即畢業後第一年),用藥不個性。手術一隻頂,旁的不好評。」

醫生做病人時,雖然醫院醫生、護士、護工全一口一個Dr. Wang,其實心裡還是不歡迎的。尤其手術後遇到的全是住院醫生,畢業後剛剛實習了才一個多月就來給我插導尿管,真是折磨。不過自己剛開始也是這麼過來的,只好鼓勵大膽放心地插,兩個晚上搗鼓了三次痛不堪言,也得忍著。後來才知,他沒有用利多卡因麻醉劑在表面上先麻一下,直接就插了。


住院醫們,尤其外科,白人天下,個個英俊帥氣,自認天之驕子,又在名院如Barnes Jewish Hospital。我對他們所下的醫囑提出異議,很可能被認為是「依從性不好」,不夠配合。但我還是要求停止Neurotin(加巴噴丁)、Flomax(坦洛新)和持續靜脈泵入嗎啡,請護士大量補液擴容。理由很簡單:我的血壓僅80/45mmHg。坦洛新為alpha受體阻滯劑,副作用就是血壓下降,加巴噴丁及嗎啡為中樞神經作用劑, 可以使人昏昏沉沉,使體位變化引起明顯血壓變化。洋人受得了,亞裔就相當敏感。在我叫停這些葯,又據理力爭大量補液後,血壓今晨升至112/68。我真的懷疑,如果這些葯照單全收,我可能得休克、併發症……。


太太功不可沒,護理這頭監督嚴格,每天進出量、尿量、導尿管不暢都是通過計算髮現的。到底也是在美國著名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干過很多年,是個很有經驗的註冊護士。


持續發燒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幸虧有保險,否則這次看病可就慘了。


8月4日:


又發燒了,昨晚已經行血培養抽了20毫升一側,共兩側。結果仍然未出來,抗生素就是不用,只用泰諾。人一發燒,精神就萎了。今天又出不了院了。


8月5日,術後第二天:


發燒進入第三天,且越來越高、長。就靠泰諾壓著。三天就給了一顆復方磺胺。兩次床上胸部X光檢查示肺炎表現。趕緊上阿奇黴素啊!這幫住院醫死等血培養結果。不可以經驗性下藥,等血培養、菌敏培養出來再調整?機械啊!也不請會診。快被他們弄死了!一天幾次巨冷幾身大汗(泰諾起的作用)。今天還能出院嗎?這可是BJH! 好在老同學李惠霖醫生又送水果來了,心情頓好!知道什麼是「他鄉遇故知」了吧?


8月6日,術後第三天:


2顆泰諾後出了一身汗,體溫下去後即起坐、拍背,就差刮痧了。在起廊里扶著空鹽水掛瓶柱走路增加肺活量。走廊上碰到做手術一助的總住院醫師、畢業第一年住院醫及一個學生。我好好地說道了一通。9點整,主刀Mutch教授親自來討論,同意上靜脈左氧氟沙星。但願,從此止住發燒。


8月7日,術後第四天:


「好死不如賴活」。平生首次住院的我卻說,「好死勝過賴活」。在左氧氟沙星250毫克靜脈滴注一天 (500毫克/天都不給)後,發燒消停。


總算出院了!體會:再好的醫院也不是人呆的好地方!沒事千萬別去。


手術加多出來的檢查,再加5天住院及治療(幾顆泰諾、布洛芬、1顆復方磺胺、左氧氟沙星250毫克靜脈滴注,加上每天通便藥。葯佔比忽略不計),估算下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收費應該不出奇。帳單還沒來呢。


反正我個人今年肯定已經達到醫保$6850/年的自付額度了。其他部分保險公司應該根據合同折扣跟醫院結算的,但不會照單全付。這樣算下來,今年我家的實付保險為$2.6萬加$6850=$32850。沒有保險可能就慘了。


但是,真正的富人、以及Medicare/Medicaid覆蓋人群——即65歲以上老人、65歲以下殘疾人、終末期腎衰竭病人、貧困病人——根本不必擔心,因為Medicaid不必有自費部分。苦的是辛苦工作的廣大中產階級。不少甚至因此破產。


出院後續


8月8日,術後第五天:


美國大醫生還是不錯的。一大早,我去鍛煉,沒有收到電話,他留了條語音留言。「Just wanted to check in and see how you are doing. Tried to call and will call again later.」(我只是想了解下你的情況。電話沒通,我晚些時候再打過來。)人家畢竟是美國結直腸科最好的醫生之一。要知道,在美國, 醫生是不給病人電話號碼的,我自己也是一樣。


今天是美國周一。早上外科醫生很忙的,他百忙中還留意著我。我很感動、感謝!他是個好醫生。


思考:

內行看門道:一個華裔美國醫生的住院親歷及反思



王明濤醫生(右二)和他在2014年帶過的醫學生和住院醫。


通過這次住院,我自己對美國的醫院有了新的認識,也進行了新的思考。


1. 為什麼一個簡單手術之後發生了這麼多問題?術後病人的「標準流程」VS「個體化治療」,哪個更好?還是兩者兼顧更好?


2. 為什麼在全美頂級大學醫院,主要由住院醫生在一線做術後觀察、處理,主治醫生只是遙控,而不是由主刀主治醫生自己來?


3. 為什麼抗生素如此難開?對病人到底是好是壞?


4. 為什麼低年資住院醫缺乏高年資住院傳幫帶?缺乏主治醫生現場指導?其背後原因是什麼?


5. 為什麼美國排名第11位的BJH在病房罕見主治醫生「親臨現場」?他們在哪?


6. 為什麼血壓掉到了80/45mmHg左右時,仍然得不到及時處理?


7. 中國人赴美看病自己應該注意什麼?


8. 這對國內醫改及住院醫生培養有什麼啟發?


9. 醫生應先看病人還是看檢查結果後才做臨床處理判斷?


10. ??


現在,我更深切地體會到病人生病、住院時絕對是弱者,身心俱疲,甚至掙扎在死亡線上。醫生的一個笑臉、一個關懷,會給病人帶來多少活下去的希望!儘管醫學尚離完美甚遠,絕大多數病尤其內科病是緩解而已。醫生盡到醫生的職責,病人作為病人自己儘力,這就足夠了。


對醫生、對病人不要苛求,更不要無意義地對目前尚毫無希望的疾病非得戰鬥到底。有時遠行可能更好。因為最後沒有區別。


前面我說過,我的性格是「好死勝過賴活」。生、死,本來就是自然;有來就有去。早晩而已。生命的意義不主要是長短,而是自己為社會做了點什麼。


你知道嗎?作為病人,叫一聲醫生有多沉重?


你知道嗎?作為醫生,多是幫助、極少治癒。你問「能治癒嗎」?那對醫生是一個多沉重的問題?


願醫生病人更加互相尊重、理解。


願世界更加美好、和諧。


給中國病人的一些提醒


若有選擇,生病千萬別在7-8月擇期住院,因為全是新手住院醫,也就是剛剛從學校出來、或者剛剛結束第一年住院學習。只要有的選,可以將擇期手術盡量選擇靠後一點。


一般來說,診斷明確的還是在本地看為好。因為主治自己查房、中間環節少。醫患關係長期且穩定。


相對而言,名大學醫院,住院後往往是小鬼當家。即住院醫在一線,主治與病人的中間環節太多。美國的經濟不景氣,聯邦每年削減$500億,時間長達10年,商業醫保相隨減少付費。大學主治醫生必須在醫院外的診所看更多病人才能維持穩定收入,因而影響醫院臨床教學。當然,這只是個人經歷與淺析,可能是管中窺豹。


作者簡介:王明濤醫生是神經內科醫生,美國伊利諾依大學厄巴那-香檳分校醫學院臨床副教授,神經內科副主任。他的新浪微博賬號為@美國王明濤醫生。


這是有槽(Dr-Venting)的第64篇原創文章,圖文版權由作者所有。


歡迎轉發分享,歡迎貢獻槽點,合作請發郵件:dr-venting@qq.com


未經授權,不歡迎其他公眾號和媒體轉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槽 的精彩文章:

養孩子的說明書是啥?家長培訓班告訴你

TAG:有槽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住院醫太矯情?看看美國的畫風
在美國做住院醫:生死之外無大事
生病去住院,照顧我的是一個美女護士
美國住院醫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數調查
老人也瘋狂,美國九旬老太患絕症不住院,選擇旅行看世界
今康中醫院收治的主要住院病種
留學生怎麼找靠譜大夫&省錢看病?看這篇北大醫科生&美國住院醫的文章就夠了!
岳陽市中醫院建「國字型大小」住院大樓
《中餐廳》張亮從二樓摔傷住院,主廚由泰國小鮮肉接替
景甜穿透視裙出席《長城》美國好萊塢首映式,劉德華受傷住院缺席
孩子在醫院住院,我在醫院守了三天三夜,老公做的事讓我心寒
兒童節,醫院讓住院小患者的畫掛在了醫院最顯眼的位置,震撼!
吳綺莉女兒大鬧醫院驚動醫護 住院一個月仍未出院
碰瓷?老人彎腰都住院,醫生這麼說
宋燕:住院系列故事
婆婆把媳婦趕出家,患上重病住院,主治醫生居然是孫女
為啥寶寶一咳嗽去醫院,醫生就要求住院呢?
內蒙古、山西代表團考察北京中醫住院醫師規培工作
中秋節—伊洛克、楊竹生教授前來我院坐診並看望住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