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歷史教科書,朗德非遺博物館
苗族歷史教科書,朗德非遺博物館(1)
——苗族木梳製作技藝;苗族古飄琴;苗族古飄舞
我一直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持有一顆敬畏之心。這次貴州雷山之行,又從之前的抽象概念,有了進一步的具象。印象深刻的是知道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服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後來查詢得知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民族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上說的。對於苗族的了解,不可能從幾次苗族旅行,幾日苗寨行走,就能獲得什麼。好在,有了郎德非遺博物館,穿越時空,厚重的苗族文化展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就挑些重點的文化事件,一起了解這個傳奇的民族。
苗族木梳製作技藝
木梳製作技藝源於由古代豨韋氏玉石工藝。雷山苗族木梳製作技藝源於由古代豨韋氏玉石工藝。有制月牙狀梳子模型、鋸梳齒、削梳齒、雕花、上滲等工序。
苗族古飄琴
製作技藝是苗族工匠師對古瓢琴製作的工藝流程。雷山苗族古瓢琴製作技藝有飄琴模型、畫方槽、扣空槽、制琴耳、上琴弦、調音等工序。古瓢琴的類型包括高音古瓢、中音古瓢、高音古瓢三種,每種的韻律、音調和音質都不一樣。吉瓢琴在跳古額舞時用作演奏樂器。
苗族古飄舞
是苗族對遠古葫蘆文化的傳承。古飄舞也叫「瓜飄舞」,是一種男子拉瓢琴伴奏婦女跳舞的一種舞蹈。男子邊拉邊舞,女舞者踩著古瓢琴點子雙手自然垂放成弧形於兩胯前上下擺動,舞步有扭腰、搖胯、轉身等動作,通過節奏的緩急、停頓、持續、強弱以及諧和音的運用形成曲調,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內容上分有「喊姑娘調」、「起步調」、」送姑娘調」,舞步分為三步、四步、五步等式樣。苗族古翼舞主要流傳於達地鄉也蒙等村寨。





TAG:搜狐新聞 |
※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
※塔奇曼:作為藝術的歷史書寫
※後浪圖書×陝西歷史博物館
※歷史教科書沒教你的事: 康熙和施琅收復台灣真是為了民族大義嗎
※霍德老師的歷史課堂
※北大教授給歷史系本科生的書單
※馬丁·西科塞斯為你講述電影語言的歷史
※溫州 非遺體驗,傳承歷史文化
※美軍也搞思想政治?宗教與歷史傳統下的陸軍禮儀文化
※古玉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泉州歷史文化
※藝術家威姆·德沃伊計劃在伊朗歷史名城建設美術館
※台灣歷史教科書竟然這樣描寫 我國「抗戰史」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的歷史寫作指南
※澳大利亞珀斯新博物館: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的有趣結合
※唐人寫經殘片冊-中國書法史最珍貴的歷史資料
※寧海「白木小件」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
※人類簡史——富有科幻感的歷史書寫
※國家歷史博物館,涵蓋了俄羅斯的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