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古有一成語典故——「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論語·微子》)。對於今天大都市的人而言,已成為很普遍的現象了。今天,我們撇開「四體不勤」,來分一分「五穀」, 談一談「五穀為養」。

1.五穀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穀子)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五穀,是古代對五種主要糧食作物的概稱。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江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如《逸周書·職方篇》以麥、黍、稻、粟、菽為五穀。《周禮·疾醫》鄭玄注則以麻、黍、稷、麥、豆為五穀。再晚還有其他多種說法。因時代和地域不同,對五穀的說法有別。但,總體都是對當時主要糧食作物的概稱。


穀物種類繁多,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古人為什麼概括為「五穀」呢?這與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關係十分密切。

中醫學也講五穀,所指也有所不同。如《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講五穀為秔米、麻、大豆、麥、黃黍。」


2.五穀為養


以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葯。


五穀不僅是人們日常食物所需,更有「五穀為養」一說:一可以養生,二可以養病癒疾。《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


五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及少量脂肪及微量元素。中醫「五穀為養」與現代科學採用的是不同的認知方法,它不講營養成分,而是講五穀入五臟,以養五臟氣,但各有所側重。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談到五穀,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可見,五穀有五味,各有所利,當雖四時五臟所需而各有所宜。《黃帝內經靈樞·五味》曰:「五穀: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我們就以現代人的主食來識一識「五穀」。


谷氣皆入胃,散精於脾,因此都有益助脾胃的作用;與此同時,脾氣散精,輸布五臟,又各有側重。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秔米(味甘、性平、入脾)

也就是「粳米」,是稻(大米)的一種,常見的如東北大米、珍珠米、江蘇圓米等米粒豐滿肥厚、粗短者,都屬於粳米。粳米味甘淡,性平和,但因產地、新陳不同,也會有些差別。如北粳米偏涼,南粳米偏溫;新粳米偏熱,陳粳米偏涼;赤粳米偏熱,白粳米偏涼。都有益胃生津、長肌肉、壯氣力的作用。不管是偏溫、偏熱,但總體偏性較小,一般人都可以食用,尤宜煮粥食用。以之煮粥,浮於上、滑如膏者,稱之為「米油」,也叫「粥油」。撇取淡服,或加少許食鹽服,「大能補液填精,有裨羸老」。另外,粳米在中醫湯劑中也常被用到,如中醫經典的清熱劑——白虎湯,就用到了粳米,以之為佐增強益胃生津的功效。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小米(味鹹淡、性微涼、入腎入脾)

俗語有云:「南人食粳為常,北人食粟不缺」。粟,指的就是小米。小米是五穀之首,有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的作用。新者,性淡平;陳者略偏苦寒,最硬難化。因此,小米以新者為良。李時珍說:「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另外,在北方,婦人產後的調養以及小兒添加輔食,也常常用小米,可以達到脾腎同補的作用。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小麥(味甘、性微寒、入心經)


小麥是北方的主要農作物,秋種夏熟,歷經四時,因此受四時之氣足,實際上又兼有寒熱溫涼之性。如小麥本身偏涼,而麥曲溫、麩冷,打粉為面則熱。其新、陳也有差異,李時珍說:「新麥性熱,陳麥性涼。」而這種寒熱溫涼的差別,實際上是比較小的。


小麥本身偏涼,入心經,可以「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比如浮小麥常被用來止汗,是什麼原因呢?汗為心之液,補心氣、除客熱,所以能止汗。另外,小麥秋種,冬藏,初春即返青發芽,其芽有生髮之氣,因此有疏肝解郁之效。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芝麻(味甘、性溫、入腎胃大小腸)


芝麻為其俗名,古代本草多稱之為胡麻、脂麻,也稱巨勝子(胡麻角巨如方者)。芝麻以黑者為良,白者為劣。芝麻初食潤利大小腸,久食去陳留新,有「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等滋補作用。如腸燥便秘、鬚髮早白、產婦乳少,常服有益。然而,由於其有滑腸的作用,脾胃虛易泄瀉者不宜。



中醫博士談「五穀為養」



大豆(味甘、性平)


古稱之為「菽」,根據大豆的種皮顏色和粒型又有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赤大豆等不同。李時珍指出:「大豆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黑者名烏豆,可入葯,及充食,作豉;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黃豆在五穀中甘味最重,則不可作飯,且不可多食,多食易引發脹滿。其中,黑豆,其形類腎,而又黑色通腎,常被用做葯食以補腎。《本草綱目》言:「《養老書》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謂之五臟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


另外,中藥中有一味淡豆豉,用的就是發酵過的大豆,性味苦寒、氣香,具有解表、除煩、宣發鬱熱的功效。


古人又有大豆解藥毒一說,李時珍通過親身實踐證明,單獨用大豆並沒有功效,加甘草有明顯效果。


這裡只說到了五穀的代表,而在這個濕熱的季節,清熱祛濕的薏米、赤小豆,也不可忽視,濕氣重者不妨煮湯一用。


了解更多健康養生內容請關注健康醫學微信號:jkyx01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醫學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醫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周六講座|中醫專家黃雲濤醫師為大家傳授:糖尿病飲食與中醫調養!
中醫薦男子養精五法 「寡慾」居首
中醫談「火」
國醫大師李今庸:揭秘為什麼中醫博士不會看病
中醫養生為何說「女七男八」
中醫梁萬波博士忠孝兩全
中醫專家黃雲濤醫師為大家傳授:糖尿病飲食與中醫調養!
明晚講座|中醫專家黃雲濤醫師為大家傳授:糖尿病飲食與中醫調養!
中醫談夏秋養生
中醫養生中關於五穀養五髒的說法
九醫中醫科孫峰剛談夏季皮膚濕疹中醫治療
名中醫談「肝病養生」
中醫五招防亞健康
兒童癲癇,家長要重視 彭鑫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博興中醫院舉辦「中國夢 中醫情」護士節文藝晚會
一位非洲中醫藥碩士對中醫的看法
北京同仁醫院中醫專家楊威教授走進棗莊市第四十一中學開展健健康知識公益講座
中醫教您從印堂看五臟健康
談談中醫的小兒預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