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馬是大自然饋贈與人類的最佳戰鬥夥伴。當馬匹和戰士結合在一起時,一個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誕生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戰場上的主要兵種。

研究中國古代騎兵發現,馬鐙並非伴隨騎兵的出現而同時問世的馬具。最早的騎兵並沒有馬鐙的支撐與輔助。千萬別小看這一對可有可無的小小馬鐙,它對於騎兵的作戰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


其實早在秦代,騎兵就裝備了齊全的馬鞍,勒馬之具也已經完備。


漢匈的百年大戰,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會戰之一。漢騎兵的發展以漢武帝反擊匈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漢武帝之前,漢騎兵是弱小的,無法與強大的匈奴騎兵抗衡。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攻打匈奴時,被圍困在白登山達7日之久。「平城之圍」後,漢高祖清楚地認識到漢朝不是匈奴的對手,不得不委曲求全,採取「和親政策」換得休養生息。


為了鞏固漢朝政權,抵禦匈奴侵襲,漢朝初期就開始籌集資金積極發展養馬業,以壯大騎兵力量。西漢先後引進了塞北草原的蒙古馬、青藏高原的浩門馬。漢武帝時期,又通過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引進了西域的烏孫馬和大宛馬。漢武帝龍顏大悅,為西域名馬建造了豪華廄舍,舉行了盛大禮儀。他稱烏孫馬為「西極」,稱大宛馬為「天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西漢政府逐漸擁有40萬匹廄馬,苑馬和地方養馬尚不算數。西漢初年除了大力養馬,又發展了馬甲、馬鞍,使騎手能騰出雙手交鋒,並能得到護甲保護。

西漢時期騎兵使用的是軟鞍,到東漢時期才開始大量使用高鞍橋的硬馬鞍,這更有利於騎兵的馬上格鬥。然而,根據考古發現,漢騎兵依然沒有馬蹬,作戰時騎士兩腳懸空很不利於格鬥和發力。漢騎兵的主要裝備為弓箭、長矛和戟等長兵器,以及刀、劍等短兵器;後來增加了環柄長鐵刀,可以在馬上進行劈砍,增強了騎兵的格殺能力。國力強盛的西漢騎兵普遍使用鐵鎧甲。漢軍騎兵在速度、衝擊力、載動力和騎術方面都不遜於對手,數量還多於匈奴,從而改變了以步對騎、以慢應快的被動局面。漢軍憑藉著龐大的騎兵集團,有了寓防於攻的主動地位。漢武帝決定,於公元前133年向漠北草原出擊,對匈奴開戰。經過河南、漠南、河西之戰,以及漠北決戰一系列軍事打擊之後,北方匈奴一蹶不振,西漢取得了經營西域的決定性勝利。


漢匈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中原作戰方式。身披鎧甲縱橫千里的西漢輕騎兵極大地震懾了西域諸國。才有了後來名將陳湯「一漢當五胡」的說法。但是,西漢時期的中國只有輕騎兵,所有的戰馬都是赤膊上陣。加上騎兵腳下都沒有馬鐙,上下馬背很不方便,長途奔襲與馬上格鬥也很不安全。頗有一些底氣不足的缺憾。畢竟,能夠騰空而起躍上馬背的猛人只是少數。


東漢末年到三國是我國鎧甲的大發展時期。鎧甲的主要類型基本在此時期產生。有明光鎧、鎖子甲、兩當鎧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了越來越多的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上。所謂重騎兵,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騎兵身上的鎧甲重量,一般身穿20公斤以上盔甲的騎兵就被稱為重騎兵。除了騎兵本身身著重甲以外,重騎兵的另一典型特徵就是馬匹也同樣披上厚重的堅甲,人馬齊披重甲,望之如鐵塔,給人以強烈震撼。衡量重騎兵的標準就是看其是不是有著突擊作戰的戰鬥能力。這一時期的標準馬鎧,歷史上有一個專門的名稱——「鐵騎具裝」。從匈奴南下開始,一些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羯、氐、羌先後入主中原。他們正是依仗著鎧甲裝備的重裝騎兵作為主力部隊而奪取政權的。


重騎兵的出現是與馬鐙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分不開的。我國考古人員發現,在東北方的草原地區,大約在三世紀中葉到四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四世紀也出現了馬鐙。最早的實物馬鐙,發現於三世紀中葉到四世紀初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區域。


1965年,考古人員在遼寧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因此,馬鐙又被西方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它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英國科技史學家指出:「很少有發明像馬蹬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馬鐙不僅可以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進而使得騎兵成為古代兵種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兵種。

馬具的完備和重裝甲的使用,使重裝騎兵從東晉十六國時期到南北朝甚至隋朝,一直縱橫在戰場上,成為決定戰鬥勝負的主力兵種。如果沒有馬鐙的支撐來減輕身體的壓力,身著重甲的騎兵將痛苦不堪。體能的消耗會削弱他們作戰能力。


重騎兵在兩軍對壘的陣型中有著堅不可破的巨大優勢,在機動靈活方面卻明顯有些力不從心。到了唐朝初期卻變為以人披鎧甲、馬不披甲的輕騎兵為主力。原因在於,北方地區新興的突厥王國以輕騎兵擊敗了柔然的重騎兵,成為草原霸主。而中原地區新興的唐軍也是以輕騎兵擊敗了隋朝的甲騎具裝。唐朝初創時,李淵父子在藉助突厥兵馬支援的基礎上,組建了善於長途追擊、迂迴作戰的玄甲兵。也就是機動性很強的輕騎兵,以彌補重騎兵不利於長距離作戰的局限性。


三國時期鐵甲連環馬就開始大顯神威。南宋岳飛抗金時,也曾經遭遇過金兀朮的鐵甲連環馬。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漢也領教過呼延灼鐵甲連環馬的厲害。


遼、金、西夏的騎兵作戰能力很強。而同一時期的宋朝之所以孱弱,箇中原因很多。實行守內虛外消極防禦的戰略;重文輕武,以文制武,領兵的文人缺乏統兵作戰的能力;馬匹缺乏,主觀上不重視騎兵建設阻礙了宋騎兵的發展,以步制騎的戰略思想在機動迅猛的騎兵打擊下,屢戰屢敗。


縱橫歐亞的蒙古軍團最多時也沒有超過20萬。他們制勝克敵靠的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與殺傷力極強的旋風部隊。蒙古軍隊把輕、重騎兵的陣法變換用到了極致。他們在賓士的馬背上張開當時射程最遠的弓箭,加上火器大規模用於戰爭,更加提升了蒙古軍隊的摧毀力。使得其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騎兵部隊的南征北戰,離不開腳底下那一對小馬鐙的密切配合與支撐。它減輕了騎兵兩腳懸空的下垂感,增強了馬背上的安全性,在格鬥時極大地提升了戰鬥力。即使是在騎兵負傷逃命的情況下也不至於從馬背上掉下來。


小小馬鐙,助長了歷代騎兵的凌厲攻勢。每當我騎在馬背上越過草地山崗,腳踩馬鐙的踏實,帶來如履平地的躍動歡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日媒:日本國民偶像團體SMAP堅持28年終解散 僅木村拓哉願留守
加拿大開發"激光稻草人"驅鳥:"解放"溫哥華島
美國再發生槍殺黑人事件 致大規模暴動
環球時報:日本威脅封鎖宮古海峽不可接受
日本舉行「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 天皇首相態度大不同

TAG:手機人民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被稱為「中國鞋」的馬鐙,使古代戰爭進入騎兵時代
每日兵器:中國古代騎兵軍刀的變革
蒙古馬:曾經的軍馬首選和騎兵的最愛
鴉片戰爭中蒙古騎兵與英國的直接對話,強大英軍不敵蒙古騎兵
鐵蹄滾滾,踏遍九州:中國古代各大朝代的騎兵
中國古代名將:一生馳騁疆場的騎兵將領
蒙古馬刀的後裔:東歐近代騎兵刀
盤點古代騎兵武器:蒙古騎兵曾用它橫掃歐亞大陸
消失的古國 一個啟蒙中原騎兵的古老民族
古代障礙物騎兵噩夢:拒馬槍、拒馬
終結一代名將,北歐雄獅古斯塔夫國王的騎兵武器:闊劍!
古代世界騎兵剋星:英國三百米內要騎士命,中國下斬馬腿上割敵頭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手中神兵,胯下千里。探秘中國古代重裝騎兵的鐵馬面具
西亞騎兵強國、古羅馬最大之敵:帕提亞王國諸王秘史
中國古代機動部隊,騎兵和戰車兵哪家強?
古代漢族是怎麼對付游牧民族騎兵的
國慶獻禮——中國的騎兵
波蘭王國的羽翼:翼騎兵的武備與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