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北齊河清三年的第三次邙山之戰。這次大戰可以說是北朝末期戰役規模最大的一次主力對決。從北周完整軍隊動員,十月出征洛陽開始算起直到十二月戰役結束,期間歷經50餘天。交戰範圍從長城重鎮的晉陽到黃河以南的豫州,可以說戰場跨度涵蓋了整個齊周兩國邊境線。同時,因為突厥方面的異動,北齊也在北部邊境線上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自從武帝宇文邕即位以來,北周就對北齊、南陳兩國保持了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為覆滅最主要的對手,北周朝廷制定了「三道伐齊」之略。公元564年即北齊河清三年,北周的重大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並非上文中的50天。在戰略層面上看,實際進行了一整年:年初楊忠與突厥聯手在武川破口,到主力襲略至北齊核心地區——晉陽,同時還在晉南方向上出兵牽制;再到當年十月,北周方面動員全國所有可用兵力三道齊出,直至邙山會戰。就戰略策劃與兵力調配而言,北周方面的計劃真的只能用完美來形容。

然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之前兩次會戰中周軍總是被兵力並不佔優的齊軍擊敗。其中將領兵法運籌嫻熟固然重要,但齊軍重甲騎兵超群的戰力才是會戰勝利的關鍵。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然而號令嚴明,靈活機動的戰術讓甲騎的戰鬥力發揮到了最大。在突襲周軍營地時,甚至以弱勢總兵力形成了局部的「以多打少」。

雖然《北齊書》中記載:「是年冬,周武帝遣其柱國大司馬尉遲迥、齊國公宇文憲,柱國庸國公可叱雄等,眾稱十萬,寇洛陽。」但是我們這裡還是需要來簡單地估計一下,北周一方實際在洛陽地區投入的總兵力。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騎兵裲襠鐵甲復原圖

首先我們已知《周書·卷十一》中對周軍總兵力部署的情況是這樣的:「於是征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諸蕃國之眾二十萬人。十月,帝於廟庭授護斧鉞。出軍至潼關,乃遣柱國尉遲迥率精兵十萬為前鋒,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之兵出豫州,少師檦出軹關。護連營漸進,屯軍弘農。迥攻圍洛陽。柱國齊公憲、鄭國公達奚武等營於邙山。」可知,北周方面動員傾舉國之兵力,共出大軍二十萬。

其次,結合司馬裔的傳記我們可知,楊檦出軹關的部隊只是周國駐守晉南方面的地方軍(即史書中提到的「散隸」),兵力僅有一萬人(詔剽率義兵萬餘人出軹關)——年初晉陽會戰時,達奚武也僅僅是率兵三萬在晉州方向與斛律光對峙,其兵力構成包括了達奚武麾下府兵,以及司馬裔等下屬的地方軍。在本次戰役中,達奚武及其麾下府兵被配屬於洛陽戰區,所以北周在軹關方向的兵力只會遠遠小於三萬。然後是率領山南兵的權景宣部,估計其兵力也不超過五萬。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周中路主力出潼關。按照戰役任務劃分,洛陽盆地內的周軍可以分作兩個重兵集團:尉遲迥直屬洛陽圍城集團、達奚武-宇文憲-王雄諸部邙山阻援集團。我們可以推斷:第一,尉遲迥直屬兵力按照周書的說法是「十萬」。第二,達奚武、宇文憲、王雄並不受尉遲迥直接指揮,那麼周軍的兵力就要超過十萬,三人麾下府兵在五萬左右(參照晉陽戰役達奚武直屬府兵該有兩萬)。第三,周軍最高統帥宇文護坐鎮弘農,維持關中出潼關,到洛陽之間的交通線,並保留一定直屬兵力。

根據上述推測,潼關至洛陽一線的周軍兵力在十五萬以上,按照出征距離。為保障大軍出征,戰兵與輔兵比例應該在1:2左右(同時參照隋唐府兵制對單個軍府兵力的規定),那麼精銳戰兵則有五萬。當然輔兵也是正規軍人,雖不如戰兵精銳,但也具有可觀的戰鬥力,尤其是憑藉營寨堅守時。但是周軍卻在北齊騎兵的突擊下全部垮了!究其原因,《周書》上的總結是:「護本令塹斷河陽之路,遏其救兵,然後同攻洛陽,使其內外隔絕。諸將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斥候而已。值連日陰霧,齊騎直前,圍洛之軍,一時潰散。 」

這裡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周軍會「不做設備」,我們需要重新回到地理上來思考。在觀察地圖時,我們總是站在「上帝視角」來審視戰役的經過。但是很多線索必須以在當年兩軍將領相同的視角來觀察才能看到。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洛陽邙山地區衛星地區

站在黃河岸邊從北向南看邙山的狀態看地圖,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齊軍的突襲讓周軍如此的意外了。按照常理,以浮橋渡黃河進入洛陽,只能走河陽道過大和谷才行——其他位置上基本都是絕壁,難以通行大軍。周軍只需要駐紮邙山,封鎖幾條路口就完全可以保證阻援的成功。當然周軍也可以積極一些,將邙山與黃河之間的小塊衝擊平原作為預設戰場。歷史上,周軍的行動曾經更加積極,直接進攻北齊扼守的河梁南城(修築於黃河浮橋南端的小堡壘,控制黃河浮橋必須佔據的要點),意圖直接將齊國援兵堵截在黃河以北。可惜此戰北周失利以至保守避戰,喪失了對齊軍渡河的預警。

按照周軍的預想:如果齊軍主力輕率渡河,走河陽道往洛陽推進,會直接暴露出齊軍原本兵少的弱點。河陽道南靠邙山北依大河,只有中間一點空間可供部隊進攻。這樣勢必會打成添油戰術,落入周軍的圈套,在這個戰場上正是周軍步陣發揮威力的好地方。即使北齊甲騎們能夠突破周軍在河陽道的阻截,也會因為損耗過大,失去解救洛陽的能力。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然而自從東西魏前兩次邙山大戰以後,來自關中的軍隊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進入過洛陽盆地。齊軍將領卻對邙山地形了如指掌,知道一條可以登上邙坂的秘密通道路。於是齊軍利用連天大霧的天時,偷偷登上了邙坂。此舉讓齊軍佔據了會戰的主動權,齊軍列陣於邙坂之上,則可引邙山周軍步軍上山作戰,待其力弱則可破之;若周軍不上邙坂,北齊方面則可以偏師牽制,主力騎兵利用這個縫隙直衝到洛陽城下去;若周軍後退,則可以甲騎逐之。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另一個視角下的邙坂地圖

此次,也是北齊三傑(即北齊後期三大名將:段韶、斛律光、高長恭)第一次聯手出場。邙坂之上,齊軍大陣分為左中右三陣。根據之前謀劃,段韶的左軍負責初戰打通邙坂、大和谷至洛陽一線的進攻路線,為齊軍戰術機動作戰爭取空間,掃清進攻路徑中的障礙。斛律光右軍則要不停地襲擾駐守邙山各處的周軍各營,保證齊軍側翼安全。此戰段韶雖為統帥,然其從晉陽兼程而來,麾下兵力只有一千精騎(并州甲騎)。而斛律光自晉州率精銳來援,但因屬地防禦需要留足守備力量,不能調集過多兵力,主要率領的也是騎兵。中軍高長恭率鄴城大軍步人甲騎俱備,甚至還帶來了著名的「百保鮮卑」甲士,兵力最為雄厚,可擔當主攻任務,負責擊敗周軍圍城集團。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會戰過程中,在初戰衝破周軍防禦後,蘭陵王又兩次突擊,才衝破周軍封鎖,直達金墉城下。通過會戰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單純的騎兵衝擊還是難以有效擊破嚴整的步兵軍陣。蘭陵王在金墉城下被圍時,北齊騎兵更有可能是下馬步戰的。下城的弩手用強弩射擊使得周軍步陣受到嚴重干擾,北齊騎兵才能重新上馬發起衝擊,最終擊敗周軍步兵。

當然在蘭陵王以五百騎入陣之時,他從鄴城率領來的大軍也在外圍配合作戰。尤其是北齊步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穩定的戰線,防止本陣發生此前河橋之戰中出現的亂局——騎兵難以建立穩固戰線,為對方反擊衝破各隊間隙所分割。同時也正是由於鄴城步軍的奮戰,蘭陵王方能縱馬入陣。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北齊持盾重步兵陶俑,可看到北齊步兵也穿著明光鎧,但款式與騎兵不同

總體來看,此戰中齊軍騎兵很好地發揮了其自身的優勢,在誘敵和進攻中機動作戰,瓦解了周軍步兵的陣形,還擊敗了周軍騎兵的反擊。周軍由於過度相信自身的兵力優勢,反倒被各個擊破。

然而,甲騎具裝在此戰中還是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點。蘭陵王發動了兩次突擊,才能衝破北周步兵軍陣。這一點與高洋在肆州會戰中,齊國甲騎衝擊游牧騎兵時摧枯拉朽的情況完全不同,可見甲騎衝擊絕對不是可以一招吃遍天下的撒手鐧。戰場上甲騎並非萬能的,防禦作戰中騎士需要下馬步戰,這實際上是對甲騎的極大浪費。不同兵種擁有不同的優勢,戰役中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打擊敵人的劣勢,才能取得勝利。

當然本戰中的齊國甲騎,也打碎了很多關於重甲騎兵的謠言:機動力差,速度慢,只能在小規模的戰爭中發揮作用。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首先,從晉陽來援的段韶部精騎鐵一般的說明了甲騎的戰略機動能力並不差,一人多馬的配置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後世的遼代甲騎與歐洲騎士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騎士擁有戰馬一匹、乘馬數匹,行軍時騎乘馬,臨戰才換乘戰馬,當然其成本也很高昂。戰役機動性上,甲騎依然不弱,登上邙坂以及接下來從邙坂衝擊一路衝擊至洛陽城下都需要克服地形上的崎嶇(同樣的地形讓周軍步陣解體,可見地形崎嶇)。從初戰的誘敵,到會戰中掃蕩洛陽周營,齊國甲騎是依靠高強度機動作戰以實現局部的兵力優勢,完成戰略上的以少勝多。

齊國甲騎在北地的與奚、契丹等族的對戰中,完全沒有出現「被草原輕騎兵用弓箭放風箏戰術所輕鬆擊敗」。相反,甲騎強有力的衝擊,直接將組織鬆散的草原騎兵擊潰,如同被高壓水龍沖刷的泥土牆壁,在洪流的穿刺下崩潰。在邙山會戰中也可以看到,甲騎對地形的適應能力並不比步兵遜色太多。邙坂初戰,具裝騎兵用更靈活的戰術擊潰了周軍步陣(當然,由於地形與天時的因素,周軍步陣在運動中逐漸破碎)。可見重甲騎兵絕非用途單一的玩具,而是適應能力強,戰鬥力十足的精銳部隊。

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幾次戰役中,北齊百保鮮卑甲騎都以少敵多而取得大勝,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因此,才會說百保鮮卑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中的佼佼者。

不過與西方封建社會缺乏武器管理制度不同,我國封建律令國家對一些武器裝備有著嚴格的管制。比如唐代法律規定陌刀、長槊、盔甲、弩這幾種裝備不允許私人持有,因為對這幾種武器尤其是對鎧甲的管制,使得政府軍隊對其他武裝勢力有著絕對的裝備優勢。北齊也同樣不允許私人大量持有弩與鎧甲,這點可以通過斛律光被冤殺一案看出。《北齊書》曾記載:「家藏弩甲,奴僮千數,每遣使豐樂、武都處,陰謀往來。若不早圖,恐事不可測。」可見私藏一定數量的弩甲無論在什麼時期,都可以被視作謀反的證據,尤其是權貴。

結合《木蘭辭》與唐代府兵制,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對武器裝備的管制逐漸增強。這一點也正反應出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由貴族社會轉為律令國家,軍隊日益國家化,軍事物資管理日益嚴格,文武官體系分流。這似乎也預示著建立在貴族社會基礎上的甲騎具裝時代的黃昏。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歡迎加作者一起煮酒論劍,龍泉刀匠老劉微信:DJLL66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馬穆魯克也有「西點軍校」:奴隸兵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歐洲的富二代必須要能打:英國「黑太子」愛德華的普瓦捷會戰
英吉沙小刀,還有什麼能比它更適合代表維吾爾民族特色?
連西方教皇都無法禁止的貿易:揭秘馬穆魯克武器來源
連親爹是誰都不知道的安祿山,為何摧毀大唐盛世?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最輝煌的中國重裝騎兵:魏晉南北朝的甲騎具裝
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
手中神兵,胯下千里。探秘中國古代重裝騎兵的鐵馬面具
中國最後的騎兵
鐵蹄滾滾,踏遍九州:中國古代各大朝代的騎兵
東北消失的古國之東胡國:一個啟蒙了中原騎兵的古老民族
被稱為「中國鞋」的馬鐙,使古代戰爭進入騎兵時代
僧格林沁的蒙古精銳騎兵為何在八里橋之戰中一敗塗地?
中國古代名將:一生馳騁疆場的騎兵將領
羅馬帝國的最強之敵:連蒙古帝國都在學習的帕提亞重騎兵
中原爭雄,騎兵爭鋒的古代,這幾場水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媲美汗血寶馬的神駒,背後是中國的騎兵歷史
每日兵器:中國古代騎兵軍刀的變革
不僅是胡服騎射:揭秘中國古代重甲騎兵的發展
李世民的王牌之師,三千騎兵稱雄中亞
終結一代名將,北歐雄獅古斯塔夫國王的騎兵武器:闊劍!
鐵甲重騎兵最後的輝煌-罕見的西亞鎧甲
漢人輕騎兵最後的輝煌,清朝最後的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