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土高僧開示,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凈土高僧開示,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凈土高僧開示,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時候,感嘆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但因妄相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意思是我們本來就具足佛的智慧和福德,但因為無明妄念的干擾,變得愚昧不堪。妄想、執著是成佛的障礙。歷代很多高僧大德對此都有很深的體悟,也給處在無明、煩惱中的眾生提出了很多修行的指導。凈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德厚流光,弘法契機。他在對治煩惱習氣方面有許多言簡意賅的論述,是凈土法門修行者的圭臬。

1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文鈔·示凈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居士果能不以時派是趨,則吾鄉之大幸也。」(《文鈔·復王尊蓮居士書》)

「學道之人,以治習氣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習氣,其工夫方始實得一分。否則有因無果,難得與佛相應也。汝既知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常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凡暴戾之氣,皆由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平和,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復郝智熹居士書》)


除了煩惱習氣,每一類人都有自身的特殊習氣,如官僚習氣、學問人習氣、富貴者習氣、文人習氣等。所有這些,在印光大師看來,都是學道成佛的障礙,也須一一對治。


「習氣存時,自己有所不知。如官僚派之習氣,唯無此派者知之。自己有此派之習氣,雖他人說之,自己尚不知其何所指。學道之人,須去習氣。傲慢習氣,實為入道之障。閣下於言動中詳審體察,或可能知。知則尚有勝益可得。」(《文鈔·復楊典臣居士書二》)

凈土高僧開示,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2


煩惱習氣的起因及其本質


人們經常說:「人生苦短」,又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的煩惱,到底從哪裡來呢?


印光大師指出:「煩惱即無明,亦名為惑,即是於理不明(即貪瞋痴也),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文鈔·復寧德晉居士書六》)人性中的貪婪、嗔恨和執著,在佛教中稱為「貪嗔痴」三毒。眾生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貪嗔痴的擾動,對真理佛性不明白、疑惑。因為種種疑惑,升起了種種與通達、和順相違背的煩惱心念。


印光大師對貪嗔痴解釋道: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慾而生,淫慾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受既息,則心地清凈。以清凈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文鈔·示凈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瞋習愈增,其害非淺。」(《文鈔·復裘佩卿書一》)


「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之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文鈔·示凈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愚痴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複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瞋痴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文鈔·示凈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文鈔·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凈土高僧開示,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3


對治之法——發菩提心,持名念佛


印光大師指出,對治煩惱習氣,要斷愛欲,放下怨恨與瞋恚;至誠發露懺悔,改過遷善;自守本分,韜光養晦。做到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最終落實「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這一根本的修行之道:


「唯其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凈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事相)與用(力用),則完全不是矣。」(《文鈔·復周陳慧凈居士書》)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文鈔·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凈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文鈔·復陳慧超居士書》)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若常念佛,心自清凈。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何得以世間喚人名而比之乎。」(《文鈔·復馮不疚居士書》)


「凡有忿怒、淫慾、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文鈔·與胡作初居士書》)


「至於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品門》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印光大師關於念佛修道的開示很多,歸結起來是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若要真正踐行好祖師嘉言,我們還須反覆閱讀理解印光大師的文字般若,老老實實按他的教誨去修行,才有希望在修學路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辜負印祖弘法利生的慈悲情懷。


(文章摘選自《凈土》,作者:益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香積寺慈善功德會 的精彩文章:

寺院做義工的五種境界
念佛是最簡單的修行嗎?
為什麼出家人偏袒右肩?
潘宗光教授:凈土法門是等死法門?
手淫犯戒嗎?

TAG:長安香積寺慈善功德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印光大師:如何對治傲慢習氣?
如何對治散亂煩惱心
昏沉如何對治?
通過學習對治煩惱習氣
印光大師談如何對治習氣
對治嗔恨習氣的方法
上師教言:對治煩惱如此困難,如何在這場持久戰中堅持下去?
如何來對治散亂心呢
令初學者受益匪淺的開示:念佛持咒時雜念紛飛心散亂如何對治
現代生活方式易傷陽氣,應該怎麼對治?
什麼是貪嗔痴?如何對治貪嗔痴?
如何對治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煩惱出現的時候,要不要壓制?應該如何對治?
弟子念佛一年多了,總感覺煩惱越念越多,請開示如何對治?
什麼是外散和內收,該如何對治?
如何對治修行中的懈怠?
如何對治虛榮心?
貪嗔痴生起時該如何對治?
對治煩惱需要的不是殺乾淨,而是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