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嬰幼兒家庭用藥常見誤區

嬰幼兒家庭用藥常見誤區

嬰幼兒家庭用藥常見誤區



(原創,本文經修改發表於《時尚育兒》2013年第9期)

常見誤區之一:抗生素的使用


誤區1:不敢用抗生素。


近年來國家開始整頓濫用抗生素現象,媒體也大量宣傳抗生素濫用的危害,使得不少家長對其產生畏懼心理,醫生給寶寶開了抗生素,家長甚至會懷疑,怕抗生素毒性會傷害寶寶。有些家長很細心,閱讀抗生素的說明書,不難發現藥物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肝損害或腎毒性,說明書甚至提示「兒童慎用」,或者「沒有兒童使用相關資料」,這往往也使得家長很糾結,有些甚至自作主張,擔心寶寶用藥不安全,乾脆將抗生素藥物丟棄不用了。


正確認識:其實這是將抗生素過度「妖魔化」了。誠然,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對兒童毒性較大,說明書也規定兒童禁用,家長應該讓寶寶遠離它們。但有一些抗生素如青黴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克林黴素、頭孢克洛、頭孢丙烯、頭孢他美酯,琥乙紅霉素、阿奇黴素等,在診斷為細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於嬰幼兒甚至新生兒的。如果兒科醫生根據寶寶的癥狀、化驗檢查等診斷認為細菌感染明確,家長們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為細菌感染不通過抗生素來遏制,寶寶病情會有加重可能的。

誤區2:不足量使用抗生素。


很多家長在給寶寶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自行減量,或者「見好就收」:寶寶病情有了好轉立即減量或者停葯,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藥物對寶寶的毒副作用,同時也節約資源,剩下的抗生素可以備用。


正確認識: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則達不到療效,如果有了一點效果就減量或停葯的話,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同時,抗生素使用時間上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足夠療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癥狀消失後再服用3-4天鞏固。如果過早減量或停葯,會導致細菌對抗生素耐葯可能。衛生部2004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抗菌藥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後72-96小時,特殊情況如敗血症、結核病等需要更長療程。


誤區3:無指征或過量使用抗生素。


有些家長不拒絕抗生素,一旦寶寶有發燒、咳嗽了,就給寶寶用抗生素。也有些家長粗心大意,不仔細根據寶寶年齡體征給葯,導致寶寶過量服用抗生素。更有些家長則認為抗生素劑量越大效果越好,在給寶寶用藥時自行加大劑量,「重拳出擊」。

正確認識:抗生素應用必須要有嚴格的適應症,專業說法就是: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生素,如何診斷呢,需要專業的兒科醫生根據相關輔助檢查綜合判斷,因此家長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錯誤的。須知,一般的上呼吸感染,約90%為病毒感染,抗生素是無效的。如果醫生診斷為細菌感染,也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千萬不可過量,因為寶寶的器官發育不成熟,對藥物的代謝解毒功能尚不完善,過大劑量可能會帶來肝臟或甚至毒性。


常見誤區之二:將成人葯減量給孩子服用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成人用藥與小兒用藥只是劑量的不同,只要注意減量,兒童也是可以用成人葯的。不少家長為方便起見,給孩子服用過大人吃剩的藥物治病,或者到藥店買成人葯讓孩子分開服用。有些家長在自己感冒後,把自己的感冒藥還分一點給孩子吃,預防感冒。可以說,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小孩是小了一號的大人,形成了「大人與小兒用藥只是量大小不同」的概念。


正確認識:不是所有成人葯都可以減量給孩子服用的,小孩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由於兒童的肝、腎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功能均不成熟,對許多藥物的代謝、排泄和耐受性差,有些成人藥物是嬰幼兒禁用的,比如常用的抗過敏葯和抗眩暈葯鹽酸異丙嗪,3個月以下小兒禁用;左氧氟沙星不宜用於小兒;金剛烷胺及含金剛烷胺的製劑(如「氨酚烷胺顆粒、小兒復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歲以下禁用;尼美舒利各種製劑禁用於兒童。中成藥也是如此,如藿香正氣水,因含酒精,故小兒禁用;仁丹因含硃砂,嬰幼兒及兒童忌服。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服用成人藥物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最好諮詢醫生或藥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常見誤區之三:藥品成分疊加服用

如今微博上常有西醫與中醫的粉絲互掐,可很多家長持中立態度,喜歡中西結合,寶寶感冒發燒了,也來個中成藥和西藥聯合應用,比如同時使用維C銀翹片和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由於兩種藥物都含有退熱成分:對乙醯氨基酚,家長往往沒有注意到,而對乙醯氨基酚過量使用可導致肝臟損傷,由此可見中西藥合用安全隱患大。即使是不同西藥,同樣有成分疊加可能,如復方鋅布顆粒、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都含有「氯苯那敏(撲爾敏)」成分,寶寶服用了會有鎮靜嗜睡等不良反應。


正確認識:目前常用的各種中成藥尤其是復方製劑往往含有西藥成分,不同中成藥之間有可能成分疊加,因此中藥合用、中西藥結合使用都要慎重,使用多種藥物時候,仔細閱讀說明書,熟悉其中成分,最好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防止因為藥品成分疊加給寶寶帶來傷害。出於兒童用藥安全的考慮,美國全面取消了用於2歲以下兒童的非處方復方感冒藥,因此這裡也特別提醒家長,盡量避免給2歲一下寶寶使用復方感冒藥(即含有止咳、退熱或抗過敏多種成分藥物)。


常見誤區之四:一生病就用藥


出於對小孩的關愛,家長往往看見小孩一生病就用藥,不管是感冒、咳嗽還是拉肚子,一律來點抗生素,小孩有點發燒,立即用上退燒藥,小孩肚子痛,立即來點止痛藥。

正確認識:小孩生病了,有時需要緩一緩再用藥,不是最快就最好,要看具體情況的,最主要的是明確診斷。比如抗生素,之前已經分析過,沒有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屬於濫用藥物。退燒藥目前一般認為,體溫(腋下)38.5°C以下,寶寶精神狀態好,沒有必要用藥,高熱才考慮用退燒藥以防止高熱驚厥。肚子痛,立即止痛,有時反而掩蓋了病情,影響正確診斷。有時生病可以不用藥的,比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如果沒有其它併發症,完全可以自愈的。


常見誤區之五:用藥原則顛倒


按世衛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應該「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但家長有時會跌倒「用藥原則」,如孩子得了濕疹等,會找些中藥給孩子服用,孩子感冒、支氣管炎不選擇口服藥物,一定要求醫生輸液,認為「吊水」好得快。


正確認識:外用、口服、注射、靜脈輸液是給葯的四種常見方式,無論從安全性、便捷性來說,都是外用>口服>注射>靜脈輸液,而療效上未必外用就比口服差,口服就比靜脈給葯差。嚴格來說,靜脈輸液是個「小手術」,是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輕者引發皮疹、頭暈等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導致心臟疾病發作等危險。家長們可要注意了,如果小小感冒就要來個靜脈輸液,豈不是讓美國人笑話,因為在美國,只有急症、重症才會輸液。


總之,嬰幼兒的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家庭用藥的安全性需要社會的關注,當然更需要家長小心呵護、避免誤區。


作者簡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藥師方健 的精彩文章:

納洛酮:不僅僅是「解酒藥」
小兒高熱驚厥的用藥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家有小兒,常用中成藥使用之攻略
用黃體酮保胎,萬無一失嗎

TAG:藥師方健 |

您可能感興趣

兒童用藥常見誤區
常見的兒童用藥誤區
常見的兒童用藥誤區
家庭用藥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糖尿病常見用藥誤區
兒童用藥五大誤區!
嬰幼兒用藥須注意
兒童肺炎用藥四大誤區
皮膚病常見的用藥誤區
兒童吃藥請買「兒童專用藥」
兒童癲癇病用藥原則
給兒童用藥常犯的8個誤區 媽媽注意了
兒童用藥的三大誤區!
兒童家居用藥有六原則
嬰幼兒日常用藥五之化痰止咳
兒童用藥有感
農村常見的貓兒眼草,是治療腫瘤的常用藥
育兒知識嬰兒濕疹最佳用藥指南
兒童用藥誤區 寶寶咳嗽後要謹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