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影像藝術家王寧德的最新作品《無名》系列即將於9月8日在上海會展中心展出。被列為影像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 Shanghai)特寫單元開幕的這個展覽,也是該系列作品的首次亮相,藉此時機,我們邀請了丁心對王寧德進行了一次訪談。對話中,藝術家不僅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了客觀的描述,更坦誠的談論了近階段對影像的思考和實踐,文中多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為行文方便,以下丁心簡稱「丁」,王寧德簡稱「王」。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1》2015年


丁:工作室里看了新作,面貌和還在進行中的《有形之光》系列截然不同,我甚至看不到這之間的關聯和延續性,能談談這方面的構想嗎?


王: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方法更像一個導演,可能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拍了一部懸疑片,之後又拍了一部悲劇。每部電影之間都沒有什麼情節上的聯繫,但是當時間線足夠長的時候,我們會從他一生拍攝的作品裡找到他對某些問題立體的解析和看法,這其中有他設定的格局,也有外部條件的限制或動因,但只要他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處理,我們總能找到一以貫之的線索、他的觀念和態度。我不看肥皂劇和連續劇,同樣不會成為情節和劇情的俘虜,哪怕它們戴著「一貫、始終、延續、執拗、偏執、深入研究」等等這樣華麗的帽子。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25》局部,2015年


丁:最近你談到了微觀語言學,我想知道你怎麼注意到這個概念的?它又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發?


王:近幾年我看到很多談論攝影語言的文章,很多攝影師言必稱攝影語言,這讓我覺得好奇,因為同樣是視覺藝術的不同方法,在當代藝術的框架里,很少有人用同樣的方法去談論油畫、雕塑、裝置,這樣的討論都出現在現代藝術或者更早的時間段里,這促使我想了解語言、尤其是攝影語言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說的語言是在談論語言本身,還是在尷尬的映射攝影在當代藝術體系里依然是一個異類。

在語言學裡,微觀語言學只研究語言結構本身,而不研究語言與其他現象之間的關係,它是研究語言結構狀態和內部規律的科學,我對影像的關注點有類似,就是回到影像藝術的最初,從光、影子、化學反應一直到顆粒、像素和鏡頭視角和眼睛的區別。


丁:那麼這樣的研究在你新的作品上有體現嗎?


王:我想它培養了我對影像的見地,我們面對一張照片的三種認識:一張頭像的照片,它是一個人?一張照片還是一張紙?如果去掉所有的藝術和知識背景,顯然我們叫它是一張紙更合適。這樣看下來,照片的內容,包括攝影的瞬間、氛圍、記錄性等等既不會成為一種追求,也不會成為一種限定,我們不應該被不存在的東西限定和束縛。


丁:你是說照片是不存在的嗎?


王:照片裡面的人是不存在的,照片里的景物是不存在的。你看到一張照片的時候, 裡面的東西要麼不存在,要麼已經改變,了悟這一點,遠比知道照片裡面出現的是什麼、是誰、有什麼樣的故事甚至表現了什麼,更加重要。攝影本身是一個和現實不相交的平行世界。

丁:好像是的。圖像世界裡每天也誕生新的照片,也有躺在角落裡永遠不會有人觸及的死去的照片。


王:當我們談論攝影歷史的時候,每個人腦子裡出現的圖像或者所謂經典照片是不一樣的,然而只要我們在說那個場景或者照片里的人,指涉的就是在現實世界裡已經改變的東西,圖像早已脫離於被攝物體孑然獨立,它們與自己世界裡的概念交互反應決定自己的命運,傳播方式、觀看環境、存在和展示的背景都會影響圖像在攝影概念里的意義和價值。


丁:所以攝影的記錄功能早已經被質疑,同時毫無疑問,藝術攝影是腐朽的。


王:精彩!我完全同意。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10》2015年


丁:新作品是用拼貼的方式進行的,在藝術史上這不算是一個新的方法吧?


王:完全不算。從19世紀雷蘭德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到早期蘇聯攝影"蒙太奇"招貼畫,拼貼與攝影的歷史一直相伴而行,從技術角度來講,我把拼貼看成是一種「古典工藝」。我使用了最高級的電腦,但我不認為這個是語言上的創造,這避免自己陷入虛妄的喜悅之中。


丁:可是如果我們都不去談論作品的內容,是否會讓藝術家的工作陷入到一種極端虛無的狀態?


王:建立對影像的見地,並不是為了拋棄它,而是獲得一種自由,以不被這個系統束縛。對我的工作而言,作品在很多時候是針對攝影的作品,而不是表現什麼的攝影,對攝影的看法最終成為對很多既有成見的一個隱喻。


丁:這似乎是有批判性的。


王:如果有利於我們揭露問題的本質,我不拒絕批判性。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31》2016年


丁:從最終的作品面貌來講,從城市空間中搜尋筆觸、最後彙集而成新的圖像帶著點浪漫色彩;酷似繪畫的面貌又有一種異樣的幽默感,它關係到攝影歷史和繪畫之間的糾結嗎?


王:如果把繪畫和攝影放在平面的視覺系統里觀察,它們確實都是人類製造圖像的手段。畫家在使用照片的時候很多也很放鬆,而攝影作為後晉的藝術手段,總是在建立自己的美學標準。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依然在強調照片里的圖像是真實存在過的,這讓攝影裹足不前。攝影和繪畫的纏繞前行,是圖像史難以迴避的現實。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23》2016年


丁:新作品的原作尺幅很大,每個筆觸在用光的時候都很考究,同時高度清晰,這個算是你刻意保留的一部分攝影語言嗎?對不起,我們好像已經不能這樣提及攝影語言了(笑)。


王:我寧願談論基因。在《無名》系列裡,街上搜集的筆觸和痕迹是基因,它們決定了大部分的圖像趣味;在搜集的方法里,攝影是基因,它決定作品的媒介類型;同樣筆觸的來源,城市的牆面也是基因,我用「多樂士」 (荷蘭阿克蘇諾貝爾公司產品,世界銷量最大的塗料品牌)的色標顏色填充了畫面的背景,用大尺幅來象徵牆面——基因總會在結果里若隱若現


丁:作品的意義也體現在這些基因里。


王:我在做作品的時候很少考慮它的意義。「你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類似的問話總讓我有似曾相識的、被侵略的感覺,理性和邏輯也好,幽默感也好,一旦設為目的,就顯得刻意和討巧。我寧可臣服於簡單的興趣之下,被愚昧和幼稚的實話牽引,作品最初無關意義和價值,只和你的品味有關。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29》2016年


丁:最初關注這些筆觸是因為你對亞文化的興趣嗎?


王:塗鴉文化起源於黑社會的幫派勢力劃分,再之後是創作者刷存在感,在近幾十年才成為一種藝術家使用的工具。街頭的筆觸作為新作品的基本元素,不能完全算是塗鴉,它本身有很多自己的特質,但他們和塗鴉有著部分共同的屬性,還有,不管你是否願意,它們和塗鴉一樣,強迫進入人們的視覺,與其他的圖像一起成為城市的視覺圖景。


丁:這讓人聯想到《無名》這個系列作品的標題。


王:「無名」在這裡有多重關聯:發布信息的人是無名者,覆蓋製造這些筆觸的人是無名的,頭像的原始照片同樣是群體活動中的無名者。在作品開始的時候,我主要描摹了各種衝突的場景——身體的對抗、人類的戰爭、動物之間的打鬥、智慧的角力等等,後來我把這樣的場景作為系列作品結構的底色,因為我關注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件和場景,我沒有能力去評判一場具體事件的衝突,我想討論為什麼這樣的事情總是周而復始,從不間斷。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無名No.21》2016年


丁:這似乎也是和基因相關的問題。


王:因為這些筆觸的本質就是社區里最小的衝突事件的痕迹,於是我開始更多的描摹遊行和抗議活動中的無名者,他們也是這些社會活動的基因。在幾百個上千個的群體照片里遴選一些面孔,他們的癲狂和激動,人在群體活動裡間或陷入無意識的狀態——無名者的痕迹製造了城市空間的視覺景觀,無名者決定了很多事件的走向,讓世界變得多樣性和不那麼確定。


丁:這種展示讓觀眾的思考多元化了。


王:我主宰不了觀眾的思考,思考與否是觀眾的權利。我把作品讓人看到,這也算是一個基因,希望它在合適的時候顯現出來。(完)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王寧德


1972年生於中國遼寧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


由早年的紀實攝影師轉形成藝術家


他的作品主線是時間、歷史、記憶,探討純粹時間和記憶的概念本身。他近年複習攝影的基礎原理,並引入在作品當中,以探索攝影的真實性及質疑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正確性。


近年主要個展有:


《有形之光》,m97畫廊,上海,中國 (2014 );


《some days》,m97畫廊,上海,中國 (2011);


《王寧德作品展》,巴黎—北京畫廊,巴黎,法國 (2010);


《王寧德作品展》,SF Camerawork,舊金山,美國 ,安迪.沃霍爾基金會贊助(2007);


《某一天》,Goedhuis畫廊,紐約,美國(2006)。


近年主要群展有:


《另一種風景》,央美術館,北京,中國(2016);


《中國攝影——二十世紀以來》,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15);


《顆粒到像素——攝影在中國》,上海攝影藝術中心,上海,中國(2015);


《中國當代攝影2009-2014》,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中國(2014);


《首屆北京攝影雙年展》,中華世紀壇,北京,中國(2013);


《在視網膜上彎曲的光》,外灘十八號畫廊,上海,中國(2012);


《我們的未來:尤倫斯基金會收藏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08)。


展 覽 信 息


色影無忌攜手當代藝術家王寧德新作9月亮相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無名》系列再次體現了藝術家敏銳的洞察力和實驗精神

影像和現實並不相交——對話影像藝術家王寧德



New Talents 服務號全新上線


我們將持續挖掘並推送最新鮮的大腦和肉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獻
風光背後,冷暖自知:馬戲團的幕後生活
與象邦一起,回望一個世紀雲南咖啡潮
長大了父親仍是你的依靠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韓網路罵翻《偶像劇畫面影射現實真人》說是巧合真的很難相信阿
科幻電影中的黑科技是如何影響現實設計的?
蘿莉腦中世界被具象化,童話與現實交織亦幻亦真怪誕不羈
趣聞:攝影師們用技術也能讓你分不清社會的現實與虛幻
光影造夢,現實卻比夢更美的五大電影拍攝地
他不是影視劇里軟弱無力的唐僧,他是現實里真硬漢唐玄奘!
攝影是對現實的反省
電影特效前與特效後!這就是電影圈的理想與現實
科幻電影都是真的終會變為現實
他曾是現實中的惡棍,在好萊塢影片中飾演壞人如魚得水
夢中的奇幻世界,在他的手裡攝影師把夢變成了現實藝術
秘魯藝術家的超現實幻想世界,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藝術捕夢
影視作品裡女性形象會影響現實兩性關係
科幻英雄電影中出現的機械獸,出現在現實中也是相當迷人啊
真實版《狐狸與獵狗》,形影不離的童話拍檔也能生活在現實中
電影中特工使用的武器如此奇妙,現實中真的存在這些東西嗎?
現實中的戰鬥是否像電影里那麼激烈?
厲害的商人都是玩牌高手?矽谷精英眼裡,德撲不過是現實縮影
探索奇幻的神話故事,創造美麗的超現實視覺畫面|藝術捕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