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葛剑雄:现在的问题是信息太多,要学会选择

葛剑雄:现在的问题是信息太多,要学会选择

采访人:朱绍杰


(感谢采访者授权转载)


日前,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纷纷开幕。其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向读者推荐了广东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葛剑雄文集》(七卷本,见上图)以及《当代学人精品丛书》(葛剑雄主编)。

葛剑雄:现在的问题是信息太多,要学会选择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他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师从谭其骧教授,后留校。此次出版的《葛剑雄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当中很多为市面上已绝版的书目。


访谈内容

这个时代好书的生命力会更强


问:在今年的书博会现场,我们发现不少经典出版物采取了更创新的包装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葛剑雄:书本身最主要的当然是它的内容,但是既然做成书,那么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都只收藏一本书,没有复本。假如人家想要收藏我们的书,有些平装书到那里后就会被改成精装的,因为书要讲究平整。我真正爱这本书,不是在它最便宜的时候才买的,除了内容,其他方面我也会讲究。所以说对重要的、经典的书,采取比较好的装帧、比较讲究的印刷,放在重要的位置是对的。但这和片面追求豪华是两回事。我见有些书开本很大,大到使用起来很困难,或者有的书留白太多,或者把无关的图都放在上面,实际上就是为了抬高售价,这不对。我们讲究形式,因为它本身是一门艺术,也是一本好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近两年我们看到很多书籍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对年轻人进行营销和传播,新媒体与实体书是否矛盾?


葛剑雄:我认为,新媒体、数字化产品和网络传输是非常好的手段,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除了传递迅速、成本低、覆盖面广,新媒体还可以提供检索。让读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时间、最方便的办法、最低的成本获得他想知道的信息,从这方面来讲,数字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可以代替经典、传统的图书,人读书的目的并不纯粹是工具化的,还有一种价值观念。我们为什么那么尊重一本古籍,因为它不可以被其他所替代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需要担心,好书永远会有它的生命力。不过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以前我们的印量的确太多。我当图书馆馆长就有这个体会,以前的复本图书很多,可因为查找困难,同学们借了书都舍不得还。现在我们也和国际接轨,一般只保留一本书。


我认为到了这个时代,好书的生命力会更强。现在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阅读是不系统的、是碎片化的,但其实对于资深读者来说,碎片化没有关系,前提是你对整体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很多人看中国历史,都是看网上传的那些趣闻、夸张的故事,尽管它们讲的是事实,也只是历史很小的一个片段。你必须先有整体,再去了解这些片段才是有益的,否则会很偏颇。历史是如此,其他也都是如此。


不要怪市场不好,怪读者不认识你


问:您这次在书博会上推出的新书有什么特点?


葛剑雄:编这套书,当时我的目的是想把多年积累的成果让更多读者看到。现在有些感慨,有时候我到外面去做讲座,人家专门介绍我是「百家讲坛」的主讲,我说可是我只讲了几期,但是他们认为这样介绍好。这就说明人家的普及工作做得比我们好,你上去一讲就成了「著名学者」了。实际上,在当时策划这个节目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定位是70%的观众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并不具有真正的知识代表性。

问:当下的历史学者似乎在普及写作方面并不多?


葛剑雄:我自己写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纯粹学术,这个是针对少数学术界;一种是专业普及,是针对非专业人士;第三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


我的一些书销量很大,比如刚刚签名的一本《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已经销售了八万多册,最近还一直不停再版,它适合一些初学历史的人。有些书是比较专业,比如我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都是六卷本的,我相信全世界从头看到尾的人不是很多,一般人都是查阅就可以了。所以我又写了三十万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还有十几万字的小册子《移民中国》,就这样把自己的成果普及给不同层次的人。


这些事情不一定由一个人做完,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可以找人家来普及,我们可以分工。总之学者的成果要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所利用

对于书籍出版,我们要保证销售数量,也要看到怎么样适应市场需要、读者需要。不要怪市场不好、怪读者不认识你,让一个对你稍微有点兴趣的业余学者一下子买你几套书是不现实的。我要求他们分别定价、定书号,这样读者需要哪本就买哪本书,强制人家买一套会影响自己书的形象。


今天的新闻,不一定是明天的历史


问:在今天,许多领域都说要新媒体转型,您觉得学术传播普及也需要往这方面走吗?


葛剑雄:也可以。但是新媒体有个缺陷,往往不适合长篇的、传统的形式。现在一般人的习惯是不愿意读得太长,比如对于一些不常写、不清楚的事情。年轻人都追求快乐一点,但有些内容是不快乐的。还有现下的读图时代,很多东西都要配上插图。但是人的思维方式不全是具体,还需要抽象的思维。所以我觉得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新媒体不是完全骑在传统的头上。新闻可以比较快,但是背景往往比较浅薄。


再一个就是,新媒体发表太容易,导致许多不负责任的、错误的言论都在上面。比如说历史,有的是夸张的,甚至编造的,一旦深入人心,真实的历史反而不得而知了。


新媒体传播速度当然快得多,现今报纸的新闻功能就被弱化,哪怕报纸号外都赶不上新媒体。陆谷孙教授一点三十九分去世,没到两点钟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等传统媒体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后要研究,就离不开书本和纸版资料。变化本身不是危险的,碎片化信息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光有碎片化信息,那么整体上并不完善。


问:今天的新媒体内容是否有可能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材料


葛剑雄:新闻跟历史是有区别的,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个并不一定。因为历史要经过选择和加工,新闻以真实为主。而关于历史,任何国家都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的选择。而且历史要和现在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代人讲抗战史会比抗战时期全面,也比「文革」前全面。但是在这里,有一些部分是要进行选择的,这点和新闻就不同了。


在这方面,我主张让新媒体发挥推广作用,但也不要片面地认为它可以取代一切。今天的新媒体也不能够自然地成为今后的历史或者人类知识的宝库,会有一个淘汰的过程。现在问题是信息太多,全面开放,如果不学会选择,就会一事无成,整天阅读都来不及。不要说一般的读者,就连我的研究生,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正在图书馆,觉得好看的书真多。我说你明天开始不许再去,不然你的任务肯定做不完。所以说,如果把读书作为工具的层面上,就一定要学会选择。


编排:@二师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资讯 的精彩文章:

制造黄飞鸿:平凡武师何以成为一代宗师
10本书让你洞悉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关于「新清史」的几个问题

TAG:明清史研究资讯 |

您可能感興趣

从咳嗽表现看脏腑问题,这是真的吗?
小便泡沫多又没有其他的症状,是肾脏有问题吗?
手机套:戴还是不戴,这是个问题
总感觉皮肤不好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可能是坏习惯太多了,尤其是第5很多人都不懂!
夜尿次数频繁,到底是不是肾的问题呢?
最具有争议性的“真假美猴王”,只需要把这两个问题看透就行了!
染头发还是不染,这是个问题
中2条以上的夫妻,说明没感情了,离婚只是时间的问题!
杨绛:有关人的问题
大便像“羊粪蛋”,口气还很重,这是身体出了啥问题?
指甲有这个表现是肝不好,一旦出现就是大问题
为什么面试官要问“你父母是做什么的”这种问题,跟工作有关吗?
准妈妈最劳心的问题:顺产还是剖腹产?
花卉老是养不好,问题出在哪儿?
这些健康问题不要慌,是在提醒你缺乏某种维生素
所有穿阔腿裤的姑娘,注意了,这个问题很严重…
嗓子总是疼,小心是胃出了问题
美国空军的最大威胁居然不是歼20,而是这个问题
是不是专业的家具人?这18个问题看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