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早寫書評 《萬曆十五年》,規範邊緣的孤獨

早寫書評 《萬曆十五年》,規範邊緣的孤獨

【張居正利用皇帝年幼和自身的高位,在朝廷里建立了絕對的權威,一連串變革使古老帝國出現了久違的興旺,然而這是以張居正與文官集團之間關係極度緊張換來的。於是,張居正一死,馬上就身敗名裂,畢生事業也付之東流。】


-----------------------------------------------


社會的歷史最終總是人的歷史。儘管《萬曆十五年》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法國年鑒學派的方法,以其平實而獨特的視點和嚴謹而博大的史觀為人稱道,但它的內核並沒有背離中國古典史學的要則:知人,所以論世。

黃仁宇選擇的明萬曆十五年(1587),處於中國封建時代的最成熟時期,社會規範已經完全確立,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從中找到合法性依據,沒有摧毀性的外力衝擊和內部叛亂,也沒有積極的進取心態和危機意識,整個社會的運作都是為了尋求內部的平衡和延緩危機的發生,一個古老的帝國,在黎明前做著最後的甜夢。


要在這樣的社會生存並取得成功,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習慣於「不可避免的妥協」。尤其對於那些不同凡俗的人物,他們的每一種做法都註定會遭到社會規範(其代表為操縱社會權力的文官集團)的巨大的壓迫或對抗,從而始終無法突破規範的苑囿。更可悲的是,這些做法對萬馬齊喑的社會幾乎全無效力,激烈的嘶喊得不到任何呼應,他們的結局只能是在寂寞中沉淪,或在寂寞中死去。


我們可以把書中人物分為三組來考察:


萬曆皇帝和申時行。他們在政治運作中都採取了「無為」的做法,差別只在於無奈或主動。出於現實功利目的考慮,即對「上下否隔,中外睽攜」的恐懼,使他們不能也無法與規範決裂。他們也曾與規範衝突、對抗,但都是以自己的妥協和規範的勝利告終。當然,他們從這種妥協中也得到了好處:萬曆皇帝無驚無險地在寶座上坐了四十八年,申時行得以「太平宰相」終老。不過,他們心裡明白,代價也是免不了的,至少,史書中一頂「昏君」和「庸相」的帽子是逃不掉的。這在極為注重身後名譽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一種絕大的悲哀。

張居正和戚繼光。這是兩個在當時中國社會難得一見的「事功型」人物。張居正利用皇帝年幼和自身的高位,在朝廷里建立了絕對的權威,一連串變革使古老帝國出現了久違的興旺,然而這是以張居正與文官集團之間關係極度緊張換來的。於是,張居正一死,馬上就身敗名裂,畢生事業也付之東流。戚繼光雖然深知妥協的重要并力行之,但作為一名武將,在重文輕武的明代,要建立自己的功業,必然會打破與文官集團之間的平衡,也就不可能與規範達成真正的妥協。他們事業的最終失敗,宣告了大明王朝已不再具備自我更新的力量。


海瑞和李贄。這是那個社會摒棄現行規範和追求古典精神的代表。海瑞之所以被世人目為古怪,正由於他不願接受文官集團內部已經相沿成習的「大體」,但由於他依據的是被官方認可並推崇的理想官吏模式,規範在孤立他的同時也無奈他何;李贄的學說「破壞性強而建設性弱」,在思想上對現行規範的攻擊最力,但他張揚傳統的做法卻使地方官吏投鼠忌器,終於也只能以有傷風化的罪名將他投入牢獄。海瑞和李贄,其實不過是傳統的堅決維護者,卻是以特立獨行者的面目出現,這真是趨向解體的大明社會一個絕妙的反諷。


以上這些人,雖然在規範的挑戰面前,反應各不相同,但對於強大而無處不在的規範,他們始終只能在邊緣徘徊,進退失據,出入兩難,正如作者所言「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身敗而兼名裂」。每個人都在規範的網中無望地掙扎著,遠遠望去,他們的背影是如此孤獨。


--------------------------------------------


☆ 回看《萬曆十五年》(2013)

如果要評選三十年來對中國學界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萬曆十五年》應該可以排到前五之列。


模仿《萬曆十五年》的著作很多,大者如謝冕主編的《中國文學百年總系》,小者如《光緒三十一年》,都緊緊抓住「年份」這個要素。不過不少仿效者都選擇了一些很重要的年份。而萬曆十五年(1587)卻是一個平淡的年份。我想後者更符合「歷史中的生活」。大事多是忽然發生,令當事人與旁觀者都始料未及。忽然城就破了,忽然國就亡了。然而生活慢慢爬回正軌,等待下一次忽然。


《規範邊緣的孤獨》這篇書評,主要關注《萬曆十五年》中的人物。通過人物關注歷史,是比較方便的法子。中國的正史多是紀傳體,主旨是「知人論世」。不過長短不一的人生,化為薄薄幾頁史書,留存的只是一些節點,不容易看見日常生活。將人物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寫,最好便是選一個沒什麼大事發生的年份,將筆觸控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空。現在想起來,這是《萬曆十五年》很著力的地方,當年讀的時候我還不懂。


王小波也評過《萬曆十五年》,我看到後大吃一驚,因為感覺我和他讀的好像不是同一本書!會這樣,大概是因為王小波用了雜文筆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我對於黃仁宇著重宣揚「數目字管理」印象不深。可見讀者各取所需,各摸其象,也足見《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複雜多歧的好書。這樣的書我總是喜歡的,《萬曆十五年》如是,《叫魂》亦如是。



早寫書評 《萬曆十五年》,規範邊緣的孤獨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朝霞》: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邊緣人精神心靈史
《永恆的邊緣》: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
世界邊緣的六大「神秘」古迹
六小齡童打著吊瓶追《剃刀邊緣》,文章回復一個字表示受寵若驚
從《深夜食堂》看《哎喲辣么美》:一場邊緣人群的集體擺渡
章三 邊緣文明
解讀 | 兩千多年前的兩個邊緣小國,最後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為何戰後短短几十年成為資本世界的翹楚
十六個有關於邊緣人的冷知識
一個老頭代理皇帝三十七天,把大亂邊緣的中國拽了回來
兩千多年前的兩個邊緣小國,最後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世界的邊緣
已經瀕臨邊緣!三星:全世界都愛三星,為什麼唯獨中國不愛!
地捫:第二大侗寨,時光邊緣的古村
那些邊緣的美國「少年犯」
又要死一遍又一遍!《明日邊緣2》確定標題
一篇關於邊緣人的漫畫《家》,家裡來了一個女人
隱藏在書籍邊緣的畫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