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品茶,


歷來被文人雅士所追捧


雖說「茶為食物,無異米鹽」

但是市井小民進不了文人的茶寮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點擊播放 GIF/49K



文人以盞品茶,品的是琴棋書畫焚香博古

市井小民以碗喝茶,只為解渴聽書聯絡感情


宋代的汴梁和臨安都有不少茶坊,它們往往還兼營酒飯、說唱等等。純粹喝茶的茶館,直至明代才發展起來。《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說:南京「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有些茶館泡茶的質量也很高。明 ·張岱《陶庵夢憶》說:「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時滌,無穢器。」喝茶,不圖所謂的「茶道」,圖個開心。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文人品茶,一開始只是為了喝茶而喝茶

從唐代盧仝極負盛名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宋代講鬥茶、分茶


到明代的茶寮


品茶,成為一種高雅生活品味的象徵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而茶盞,因茶而生


帶著匠人的執著與認真


在茶水與盞口邊沿,與文人的肌膚之親

溫潤似玉,挑逗著情愫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這股興於唐盛於宋的飲茶之風


對茶盞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


宋代愛沖茶且鬥茶成風


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


棄青瓷白瓷改用黑瓷


鬥茶是由於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飲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將茶葉製成茶餅,飲用時將茶餅打碎,投入茶臼內研細後,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沖茶,即先將茶葉做成茶餅,飲用前把茶餅碾成細末放入茶碗或茶盞,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於是水面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這層泡沫稱為水痕,鬥茶是要比試誰的茶盞中泡沫停留的時間更長。 因鬥茶是以茶色是否鮮白為標準,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為主。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質地、紋路、厚薄


品味、觀色、聞香,甚至杯底的留香


決定了茶盞的何去何從


高溫的燒制、熱水的澆注


它的一輩子,註定與「火熱」不分不離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古代文人喝茶還特別不將就:


「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什麼樣的茶配什麼樣的茶盞


認真,所以有了儀式感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甚至還有一種茶盞--明代的「白定窯」


好看不中用


熱則受損


只可以用來把玩


「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這句話


最適合作為白定窯的旁白了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從胎土的選擇、杯型的拿捏、施釉的過程、入窯的燒結


每一個小環節


都蘊藏著大學問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我們應該慶幸的是


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


茶文化從未出現過斷層


茶盞的使用


也越來越流行


愛不釋手,小口抿茶


它帶來的驚艷


不止品茶那麼簡單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鑒盞持玩,就在第一口唇齒與盞沿凝聚滋味之際,品茗人感動有幾分?肌膚與茶盞親密接觸,由微觀見茶盞背後蘊含的磊磊大器,那麼首先得拋開既成的擁器自重心態。放空自己,方能進入茶的世界。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點擊播放 GIF/117K



除了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等等茶具珍品


我們能否將宋代吉州窯的剪紙貼花茶盞、木葉盞的技藝重現?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剪紙,作為人類非遺的文化遺產之一


它本該有更好的發展


「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


是杜甫對剪紙的念想


「除了貼窗花、工藝品,我想不出它還能幹嘛了」


是我們這一代人對它的記憶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一把剪刀、一把刻刀


一張逼真自然剪紙的由來


需要匠人


集構圖、想像力、對明暗的理解、寫實、細膩的刀工


於一體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天地間的萬物


信手拈來


剪出靈性


是手藝人的自我要求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在傳統剪紙市場尚未成熟之際


何不借茶文化的盛行


推它一把?


將詩情畫意融入茶盞中


眼所及之景


舌尖所碰觸之香


都揉進了歲月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剪紙貼花茶盞,先在坯胎上施加一層黑色底釉,然後將剪紙紋樣貼於底釉上,再在未被紋樣遮住的部分施加一種色調較淡而粘度較低的高溫面釉,去除剪紙紋樣後,露出黑色底紋,燒成後便會在窯變(如兔毫結晶釉)背景上顯示出黑色的剪紙紋樣,由於釉色差異,色調不同,相映成趣,以深托淺,以淺襯深,剪紙圖案清晰自然,如同窯變釉色中鑲嵌天然的花紋一般,表現力更強,觀賞效果更為明顯。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木業盞,製作時以天然樹葉為標本,先對葉子進行特殊腐蝕處理,去掉葉衣,只剩葉莖和葉脈,再把它貼在成型的胎體上,然後通體施黑釉高溫燒制。燒成後的樹葉呈金黃、淺黃、淡紅、淡紫、銀白等顏色,樹葉的形狀及莖脈有的在黑釉的映襯下清晰可見,木葉紋有半葉、一葉,也有兩葉、三葉。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金黃或紫褐色的木葉,印在漆黑的茶盞上,略注清水。在直觀中,有如一片天然茶葉飄蕩在黑色的茶湯中,親切悅目;在觀賞中,宛若夕陽下飄蕩於遙遠水域中的一葉小舟,意境深遠;在靜思中,又恰如鑲嵌在浩瀚夜空中的半輪明月,寧靜而素雅...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無論是落葉無意的木葉紋裝飾,還是剪紙貼花茶盞的寫意唯美,這都是古吉州窯的窯工們獨具匠心創造的一種樂趣和詩意完美結合的陶瓷藝術精華。它們就像一朵朵的黑玫瑰,盛開在人間。


既然我們都愛喝茶,喜用茶盞,為什麼不下深點功夫,將現代的審美觀念與茶文化結合,尋求更為感性的茶道呢?


剪紙技藝、植物根莖、茶盞,看似毫無關聯的三個物體,如果沒有窯工們的嘗試,誰會異想天開將它們合成一體?是你嗎?


或者,你還有更好的idea,令中國剪紙文化更為國人喜愛?你有更棒的想法,讓茶盞更為驚艷?


拾方(ID:shifangwh)


這裡是拾方,我們關注傳統手工藝,希望能為它們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我們愛玩,每天一個腦洞大開的idea,挖掘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美。


拾方∣一個有性格的公眾號

茶盞和剪紙相愛,是否是一場意外?



找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在首頁可找到拾方小助手


分享你的思考和想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拾方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春風十里,都不如我的茶盞
挑剔的宋徽宗,卻對這個「茶盞」情有獨鍾
他是慈禧御用匠人之後,「非遺」的最後傳承人,一個碎成六塊的茶盞,有人出價1200萬買定,卻被他斷然拒絕……
黑釉茶盞的釉色與鬥茶
建盞為什麼叫盞?茶杯、茶盞、茶碗到底有什麼區別
建窯茶盞:穿越千年,只為嚇唬有密集恐懼症的你
揭秘宋朝的茶具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中國茶盞,遺憾我國卻沒有一件留存
被日本奉為國寶的中國茶盞,中國卻幾乎一件沒有
歷史大揭秘 為什麼說建盞是天下第一茶盞
宋代各窯口精美的茶盞將在香港拍賣
一個茶盞竟然成交2200萬,因為是有這一片葉子!
他是慈禧御用匠人之後,連張國立也來拜師,經他手的一個茶盞值1200萬,他卻絲毫不為所動
一個茶盞1200萬?誰叫他是慈禧御用匠人之後,連張國立也求拜師!
中國古代最美與最神的茶盞
宋代建窯天目茶盞價值多少?
一個茶盞1200萬?誰叫他是慈禧御用匠人之後,連張國立也求拜師
一個茶盞1200萬?誰叫他是慈禧御用匠人之後!
中國嘉德春拍?兩宋茶盞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