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啥中醫名家多道士?

為啥中醫名家多道士?


為啥中醫名家多道士?



傳統道家文化與中醫淵源深厚。在中醫發展史上,一些著名醫家學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從道家名士中也產生了不少中醫大家。

東晉著名醫家葛洪,他同時也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之一。他不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經典,而且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書。當代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獲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獎」,她就是得益於葛洪醫著《肘後備急方》所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啟發,採用青蒿素治瘧,並以低溫提取法(乙醚冷浸法)製取青蒿素,解決了高溫煉製而導致藥效喪失之難題。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經集注》《養性延命錄》等影響頗為深遠的醫著。他同時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煉製和內丹的修鍊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


唐代孫思邈是一代名醫,堪稱大醫,其醫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為深遠,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他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德,至今為人們所稱道。孫思邈同時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孫真人。他之所以成為一代名醫,與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說沒有關係。


唐代王冰以注《黃帝內經素問》而聞名,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創新。他少時篤好易老即道家之學,講求攝生,號啟玄子。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劉河間與道家頗有淵源。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年輕時進道觀當過幾年道士。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尋醫,在這過程中自己也學醫,邊修道邊學醫,最後成為一代宗師。劉河間又名劉守真,守真是道家的術語,可見他受道家影響之深。

明末名醫張景岳著有《景岳全書》,他糾朱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之偏,力主溫補,創立「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張景岳醫學思想體系的發展與宋明理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理學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結合。


張錫純是清末民初的中醫名家,是當時中醫界的泰斗級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其醫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時至今日在中醫界仍頗具影響力。瀏覽張氏的醫著,可知他十分看重道家,除了把道家的養生方法融於自己的醫療實踐中外,對道家的主要經典《丹經》也推崇備至,他在《醫學宜參看論》一文中,把《丹經》與醫家的最重要典籍《黃帝內經》相提並論,認為兩者是相通的,可相互參照。他說:「《內經》與《丹經》皆始於黃帝。然《內經》為世俗共用之書,故其書顯傳於後世。《丹經》為修士獨善之書,故其書秘傳有專家,所謂教外別傳也。其後分門別派,或書籍留貽,或口訣授受,著述雖紛不一致,而當其內視功深之候,約皆能洞見臟腑,朗若掣電,深究性命,妙能悟真,故其論說皆能與《內經》相發明。」《丹經》是介紹內丹修鍊的典籍,數量浩瀚,主要有《道德經》《陰符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等。這些實際上就是道家的重要經典。張錫純推崇《丹經》,必然對這些典籍熟稔或有涉獵,可見他對道家了解程度之深。


儒家,道家與中醫均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其中的道家與中醫的淵源尤為緊密。儒家主要是從道德觀念的層面給予中醫以影響;儒家,其「以法療病」的理念及醫療技術才逐漸融人中醫;道家修鍊的目的是與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對身體的珍視無以復加,因此極為重視養生,把養生和修道、得道視為一體,如道家經典《妙真經》寫道:「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因此,道家與以防病治病為宗旨的中醫最為貼近,不僅其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中醫的指導思想,其養生保健的不少技術和法則也轉化為中醫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則。


一、中醫理念源於道家


中醫受《易經》的影響最為深刻。眾所周知,《易經》是百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張其成先生說:「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為儒、道兩家所共尊——儒家尊之為『六經之首』,道家尊之為『三玄之一』。」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經》奉為最高經典,進行各自的闡釋。《易傳》為儒家所闡發,它主要是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來對《易經》進行詮釋;而《易經》中與中醫有關的理念卻是由道家大力發揚的,如陰陽五行理論,道家將其進一步細化、系統化了。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不少觀念源自於《易經》。《易經》與《道德經》中的重要理念均成為中醫的指導理念。閱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就可知這並非虛言,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道家的「陰陽五行」說成為中醫的核心理念


《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陰陽。」整部《易經》都被解讀為陰陽兩字。《易經》里雖然沒有說到五行,但按張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經》里所說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成為中醫的核心理念之一。有關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行學說用於闡述陰陽理論有關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係,具體有三句話:「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通論》)中醫應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身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的思維模式「取象比類」、中醫的治則治法等都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這是中醫學界的通識,這裡不再贅述。


2道家的「清凈無為」是中醫倡導的「恬淡虛無」的先聲


《道德經》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儘管無限大並包容一切,但卻是不能把握、不可言傳之物。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一種常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自然無為」的,因此可以無不為,可以開創一切,可以產生奇蹟。韓非《解老篇》從《道德經》「自然無為」的觀念解讀出「少欲」的理念,並指出「少欲」可助身體健康:「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夫內無痤疽癉痔之害。」

《內經》沿襲了《道德經》中有關「自然無為」的哲理及「少欲」的觀點,認為通過「治神」,使精神意識保持「恬淡虛無」的狀態,是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徑之一。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與此類似的表述,還有《靈樞?上膈篇》中的「恬淡無為,乃能行氣」。就是說,按照「恬淡守靜,內斂不爭」來進行自我修鍊,是能收到培育真氣、預防疾病的效果的。


3道家的「人法自然」推演出中醫的「順應天時」


《道德經》認為,天地自然,是道之化生和體現,因此人們必須順應、敬畏天地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必須效法天地自然,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


《道德經》的這一重要哲理在《內經》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內經》要求人們必須根據天地四時的變化,來調整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和措施,以獲取切實的效果。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日:「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化不可待,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

4道家的「沖氣以為和」是中醫「以平為期」的基礎之一


「平和」是《易經》和《道德經》所重視和強調的哲理之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道的存在到萬物的產生,其間有一個過程,即道產生陰陽,陰和陽碰撞交合後產生平和之氣,從中才產生萬物。可見平和之氣之重要,萬物從本質上來說,是應具備平和的性質的。


《內經》特別重視平和,認為它是健康之體的表徵,是防病治病所要達到的目的。在理念上它應當是源自《道德經》「沖氣以為和」的(當然也受到儒家「中庸」「中和」之類觀念的影響)。《內經》反覆提及的「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就是中醫防病治病的總的治則治法,其實質就是在動態中達到平和。《內經》還多次強調「以平為期」。如《素問?三部九候論》中有:「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5道家的「治未亂」推導出中醫的「治未病」


《道德經》中有「治未亂」的哲理,如「見小曰明」「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還有「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指出,力量脆弱之時,容易消解;問題細微之時,容易化解。


「治未亂」這一哲理體現在《內經》中,就是「治未病」的觀念。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理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椎,不亦晚乎?」又如: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再如:「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都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並比較了「治未病」與「治已病」之完全不同的結果。


6道家的「上善若水」是中醫「德全不危」的來源之一


道家經典《道德經》對「德」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認為「德」是「道」的品質,而「道」是自然本真的源泉,因此可以說是「天」的代稱。引而伸之,「德」就是天的秉性。《道德經》第八章曰:「上善若水。」六十二章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認為具有善心便是有德。


《內經》在論述如何方能取得養生效果時,不但強調必須順應天時,也十分重視道德水平的提升,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主要是受儒家理念「仁」的熏陶,具體表現為「以德養身」等,但道家在這方面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著名醫家孫思邈本身是個道士,他說:「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德行不正,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他還對醫家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的宗旨,大力弘揚醫德,寫出了中國醫學史上光炳千秋的篇章《大醫精誠》。


二、中醫治療法則來自道家


於智敏先生等根據治則的抽象程度將中醫治則分為3個層次:為治病求本,以平為期,調整陰陽。這些治則均與道家有密切的關係。中醫並不忽視肉體、物質層面,但更重視本源。《道德經》指出「大象無形。」所謂大象,就是最重要之象,它是無形狀的,是瀰漫於宇宙間的道以及由道衍生的無形之氣。「無形之大象」是世間萬物(有形之象)的本源。從本源人手,方能探明一切,解決根本問題。「大象」的觀念對中醫的影響極為深遠。中醫「治病求本」的「本」就是「無形之大象」——道、氣在人體內的存在即「臟腑」「經絡」「精氣神」等。這些結構只知其存在於人體內並確實在發揮著功能,但並不知其呈何種形態。在中醫人體結構中,「無形之象」支配「有形之象」,《靈樞?天年》曰:「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中醫的要務,就是對人體之本的異常狀態作出診斷,再以特有的療法使之恢復正常即「陰平陽秘」的狀態,從本源上來解決防病治病的問題爭因此,可以說,中醫的「治病求本」是立足於道家「大象無形」的理念之上的。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的目的,不僅體內的小環境要做到平和,還要與體外的大環境取得平和。而如前文所述,以平為期的理論源頭之一就是道家的「沖氣以為和」。調整陰陽,是達到以平為期的重要手段,陰陽即陰陽兩氣,使陰陽兩氣保持均衡,是中醫療法的最重要指導原則。而陰陽是道家的基礎理論,這是眾所周知的。


中醫的一些重要的治療方法來自於道家,比如導引,中國最古老的導引養生著作《引書》就是受老莊養生觀念指導的。《內經》屢次提及導引,如《靈樞?病傳》日:「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芮、飲葯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此段文字將導引排在七種治病法之首,可見對其重視之程度。


對經絡的詳解以及對針灸方法的介紹,是《內經》的主要內容之一,而經絡的發現是與道家的內觀法緊密相關的。李時珍的一句名言道出了這一事實:「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中國古代醫家,通過道家內觀、內練的修鍊,體悟到經絡這一人體「無形之大象」的存在,從而才有了刺激經絡以及調整全身功能的針灸療法。道家也是重視針灸療法的,道家重要經典《太平經》曰:「灸刺者,所以調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害者也。」


總之,中醫發展史上的名家大都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而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能做出成績,是與他們深得道家文化之精髓有關。比如張錫純,作為清末民初醫界「中西醫匯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衷中參西」醫學觀,他說:「中醫治病恆探究病之由來,是治病之本也;西醫治病務治其局部,是治病之標也。若遇急危之證及難治之證,正不妨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見效必速。」「衷中參西」就是以中醫為本,西醫只作為參考、補充中醫是治本的,而西醫只是治標的。張錫純這一觀念的形成,源於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不能不說是深受其所持道家內練思想的影響。通過把握道家的內練法,他才認識到人體的「本」之所在,才洞察到中醫長於西醫的深層次的緣由。


綜上所述,道家與中醫的淵源是極為深厚的。在討論中醫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必須看到道家地位的重要性,這樣才不致於數典忘祖,才能真正從發生學的角度清醒地認識中醫,才能為中醫在新時代的振興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醫總愛說病人濕氣重?
晚上九點後建議不要做這7件事,尤其是第二件!
男女哪些睡覺戒律會長命百歲?
弘揚道教之我見.!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古代大醫學家都是道士?
唐代四大女詩人為啥多是痴情道士?
中國以道士之名命名的城市,你知道是哪裡嗎?
小道士成了大琴家 著名古琴家夏一峰
中國第一個女道士是誰?
作家世界|保姆|老道士
80後的道士畫家
中國唯一以「道士」名字命名的城市,知道是哪裡嗎?
中國這2座城市:一個以道士命名,一個以孝子命名,有你家鄉嗎?
朱棣是好皇帝嗎?他曾經下令,將一萬多名尼姑和女道士抓到京城!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五位女道士
朱棣為何下令,將一萬多名尼姑和女道士抓到京城?
道士口中慈悲蘊含了三種道家思想
茂名:一座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真道士VS假道士!
我家有隻殭屍弟弟之難纏道士
我的一個道士朋友
著名詩人賀知章是「道士」嗎?
為什麼古代大醫學家都是道士?看完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