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本書第二章說過,陰陽家出於方士。《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六種術數


第一種是天文。《漢書·藝文志》中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

第二種是歷譜。《藝文志》中說:"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卜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繞著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凶。這種方法叫"卜"。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凶。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第六種是形法。後者包皮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致。

周朝頭幾百年,封建制全盛的時期,每個貴族的室、家都有這些術數的世襲專家,以備有大事的時候顧問。可是隨著封建制的解體,這些專家有許多人都失去了世襲職位,流散全國,在民眾中繼續操業。這時候他們就被稱為"方士"。


當然,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以積極的態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術數在放棄了對於超自然力的信仰並且試圖只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科學。這些自然力是什麼,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簡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陰陽家對於中國思想的貢獻就是如此。這個學派力求對自然物事只用自然力作出積極的解釋。所謂積極的,我是指實事求是的。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一條見於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於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下面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它們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它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未提。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洪範》所講的五行

"五行"通常譯為FiveElements(五種元素)。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作靜態的,而應當看作五種動態的互相作用的力。漢語的"行"宇。意指toact(行動),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Agents(五種動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Powers(五種能力)。


"五行"一詞曾出現於《書經》的《夏書·甘誓》,傳統的說法說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紀的文獻。但是《甘誓》是偽書,即使不是偽書,也不能肯定它所說的五行,與其他有確鑿年代的書所說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記載,見於《書經》的另一篇--《洪範》。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一番話,題為"洪範"。在這篇講話里,箕子說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來,禹是傳說的夏朝的創建人,據說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作者提到這些傳說,都是為了增加五行說的重要性。至於《洪範》的實際年代,現代學術界傾向於定在公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內。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我們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陽,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久,時陽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陽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


所謂"庶征"就是各種象徵。這些象徵是:雨,陽光,熱,寒,風。它們都必須及時。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來得很充足,各種植物就會長得茂盛而豐饒。其中任何一種,如果極多,或者極少,就會造成災害。以下是吉慶的象徵:君主的嚴肅,將隨之以及時雨;君主有條理,將隨之以及時的陽光;君主的明智,將隨之以及時的熱;君主的謀慮,將隨之以及時的寒;君主的聖明,將隨之以及時的風。以下是不吉的象徵:君主的猖狂,將隨之以連續的雨;君主的越禮,將隨之以連續的陽光;君主的逸樂,將隨之以連續的熱;君主的急躁,將隨之以連續的寒;君主的愚昧,將隨之以連續的風。


在《洪範》里,我們看到,五行的觀念還是粗糙的。《洪範》的作者說到五行的時候,所想的仍然是實際的物,如水、火等等,而不是以五者為名的抽象的力,如後人所講的五行那樣。作者還告訴我們,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關聯的;君主方面的惡行就導致自然界異常現象的出現。這個學說,被後來的陰陽家大為發展了,叫做"天人感應"論。

有兩種學說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感應的原因。一種是目的論的。它認為君主方面的惡行,使"天"發怒。這種怒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代表著"天"給君主的警告。另一種是機械論的,它認為君主的惡行自動造成自然界的混亂,因而機械地產生異常現象。全宇宙是一個機械結構,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機械地受到影響。這種學說代表了陰陽家的科學精神,而前一種學說則反映了陰陽家的術數根源。


《月令》


陰陽家第二篇重要文獻是《月令》。最初見於公元前三世紀末的《呂氏春秋》,後來又載入《禮記》。《月令》的得名,是由於它是小型的曆書,概括地告訴君民,他們應當按月做什麼事,以便與自然力保持協調。在其中,宇宙的結構是按陰陽家的理論描述的。這個結構是時空的,就是說,它既是空間結構,又是時間結構。由於位於北半球,古代中國人十分自然地以為南方是熱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於是陰陽家就把四季與四方配合起來。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東方,因為東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陰陽家還認為,晝夜變化是四季變化的小型表現。從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現,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現,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現,夜間是冬季的小型表現。


南方和夏季都熱,因為熱在南方,在夏季"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為在北方,在冬季"水德盛",冰、雪都與水相聯,都是冷的。同樣地,"木德盛"於東方和春季,因為春季萬木生長,而東方與春季相配。"金德盛"於西方和秋季,因為金與秋季都有肅殺的性質,而西方與秋季相配。這樣,五行(五德)有四樣都說到了,只剩下土德還沒有確定方位和季節。可是《月令》說了,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於四方的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既從時間又從空間解釋自然現象,還進一步認為這些現象與人類行為密切聯繫。所以《月令》作出規定。天子應當按月作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月令》告訴我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人的行為必須與此協調一致,所以在此月,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適合本月的方式行動,就要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早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飆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均見《禮記·月令》)


鄒衍


公元前三世紀陰陽家主要人物是鄒衍。據司馬遷《史記》,鄒衍是齊國(今山東省中部)人,在孟子之後不久。他著書十餘萬言,都已經失傳了。可是司馬遷對於鄒衍的學說作了頗詳細的說明。


《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中說,鄒衍的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他的興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歷史。


關於地理,司馬遷寫道:鄒衍"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同上)


關於鄒衍的歷史觀點,司馬遷寫道: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吉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同上)


一套歷史哲學


以上幾行引文,表明鄒衍建立了新的歷史哲學,以五德轉移解釋歷史變化。這個哲學的詳細內容司馬遷沒有記載下來,可是《呂氏春秋》的《有始覽·應同》篇講了,不過這篇也沒有提鄒衍的名字。《應同》篇說: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放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徒於土。"


陰陽家認為,五行按一定順序,相生相剋。他們還認為,四季的順序。與五行相生的順序是一致的。木盛於春,木生火,火盛於夏。火生土,土盛於中央;土生金,金盛於秋;金生水,水盛於冬;水又生木,木盛於春。


從以上引文看來,朝代的順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順序一致的。以土德王的黃帝,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將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將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完成了這個循環。


《呂氏春秋》所描述的還不過只是理論,不久之後,就在實際政治中產生效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他"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則水,將黃河改名"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


刻削無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正由於刻削少恩,秦朝為時不久,為漢朝取代。漢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轉移之運而王,但是漢朝究竟以何德而王,頗有爭論。有人說,漢朝取代秦朝,因此是以土德王。但是也有人說,秦朝太殘暴,太短促,不能算是合法的朝代,所以漢朝實際上是替代周朝。雙方都有祥瑞支持,這些祥瑞都可以加以不同的解釋。最後,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決定正式宣布漢以土德王。即使如此,後來仍有意見分歧。


漢朝以後人們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製為止,皇帝的正式頭銜仍然是"奉天承運皇帝"。所謂"承運",就是承五德轉移之運。


"易傳"中的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解釋了宇宙的結構,但是沒有解釋宇宙的起源。陰陽學說解釋了宇宙起源。


陽字本是指日光,陰字本是指沒有日光。到後來,陰、陽發展成為指兩種宇宙勢力或原理,也就是陰陽之道。陽代表陽性、主動、熱、明、干、剛等等,陰代表陰性、被動、冷、暗、濕、柔等等。陰陽二道互相作用,產生宇宙一切現象。這種思想,在中國人的宇宙起源論里直至近代依然盛行。早在《國語》(其成書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世紀)里已經講到陰陽之道。"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周語一》)


後來,陰陽就與《易經》從根本上結合起來。《易經》的經,基本成分是所謂"八卦",每卦由三條連線或斷線組成6,即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任取二卦組合起來,得六十四卦,即三,三重。等等。《易經》的原文只包皮括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


照傳統的說法,八卦是伏羲所畫。伏羲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個天子,比黃帝還早。有些學者說,是伏羲本人組合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學者說,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文王組合出六十四卦。有些學者說,卦辭和爻辭都是文王寫的;另一些學者說,卦辭是文王寫的,爻辭是文王的傑出的兒子周公寫的。這些說法無論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國人賦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極端重要性。


現代學術界提出一個說法,認為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周初發明的,用以模擬龜甲獸骨上占卜的裂紋,這是前朝的商朝(公無前約1766一前約1123)所用的占卜方法,本章開始就講了。就是燒灼甲骨,出現裂紋,根據裂紋來斷定所卜的吉凶。但是這樣的裂紋,形狀既不規則,數目也不一定,所以很難用固定的公式解釋它們。這種占卜方法,到了西周,似乎已經輔之以另一種方法,就是揲蓍草的莖,形成各種組合,產生奇數、偶數。這些組合的數目有限,所以能夠用固定的公式解釋。人們現在相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連線(表示奇數,陽爻)、斷線(表示偶數、陰爻)就是這些組合的圖象。占卜者用這種揲蓍的方法,得出各爻,然後對照《易經》讀出它的卦辭爻辭,斷定所卜的吉凶。


這就可能是《易經》的起源,也解釋了書名的"易"字,是"變易"之"易",指備受組合是變易的。但是後來給《易經》加上了許多輔助性的解釋,有些是道德學的,有些是形上學的,有些是宇宙論的。這些解釋,到東周,甚至遲至西漢,才編集起來,稱為"十翼",都可以叫做"易傳"。本章只討論宇宙論方面的解釋,其餘的放在第十五章討論。


除了陰陽的觀念,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是數的觀念。由於古人通常認為占卜是泄露天機的方法,又由於用蓍草占卜是根據不同的數的組合,所以難怪"易傳"的無名作者傾向於相信天機在於數。照他們的說法,陽數奇,陰數偶。"易傳"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繫辭傳》上)


後來陰陽家試圖用數把五行與陰陽聯繫起來。他們這樣說:天之數,一,生水;地之數,六,成之。地之數,二,生火;天之數,七,成之。天之數,三,生木;地之數,八,成之。地之數,四,生金;天之數,九,成之。天之數,五,生土;地之數,十,成之。這樣,一、二、三、四、五都是生五行之數,六、七、八、九、十都是成之之數(見《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數八"鄭玄注,孔穎達疏)。所以用這個說法,就解釋了上面引用的"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這句話。這實在和古希臘畢塔哥拉斯學說驚人地相似,照它說,希臘哲學講的四大元素:火、水、地、氣都是由數字間接地導出的。


可是在中國,這是比較晚出的學說,在"易傳"里從未提到五行。"易傳"以為,八卦每卦各象徵著宇宙中一定的事物。《說卦傳》中說,"乾三為天,為圜,為君,為父";"坤三三為地,為母";"震三為雷";"三為木,為風";"坎三為水","為月";"離三為火,為日";"兌三三為澤"。


各卦中的連線是陽的符號,斷線是陰的符號。乾卦、坤卦分別純粹由連線、斷線組成,所以各是陽、陰的典範。其餘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這樣,乾、坤就是父、母,而其他六卦在"易傳"中常常說是乾坤的子女。


乾三的第一爻(由下數起)與坤的第二、三爻結合成為震三,稱為"長男"。坤的第一又與乾的第二、三爻結合,成為三,稱為"長女"。乾的第二爻與坤的第一、三爻結合,成為坎三,稱為"中男"。坤的第二爻與乾的第一、三爻結合,成為離三,稱為"中女"。乾的第三爻與坤的第一、二爻結合,成為艮三,稱為"少男"。坤的第三爻與乾的第一、二爻結合,成為兌三,稱為"少女"。


乾坤結合而生其餘六卦,這種過程,也就是陰陽結合而生天下萬物這種過程的象徵。陰陽結合而生萬物,與男女結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陽是男道,陰是女道。


《繫辭傳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是陰陽的物質表現,乾坤是陰陽的象徵表現。"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繫辭傳上》)陰陽生成萬物的過程,與男女生成生物的過程完全相似。


原始中國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像有一個父神和母神,他們生出萬物。可是在陰陽哲學中,用陰陽之道代替了或解釋了這樣的擬人的神。陰陽之道雖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經被理解為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思想 的精彩文章:

萬昌華:古希臘的聯邦制政體及其中華意義
張德勝 張雲飛:我們的世界觀
程廣云:革命悖論——重思文革
再考「狼牙山五壯士」
吳偉:從特指到泛指:西戎名號變遷

TAG:愛思想 |

您可能感興趣

第八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彭緒洛參賽作品《宇宙龍騎士》推薦
《極簡宇宙史》
《龍珠Z》宇宙最強大的戰士之一
《龍珠》的第十一宇宙
中國科學家:宇宙之外還有宇宙
韓國網劇三部曲《宇宙之星 》《生動戀愛 》《戒指女王 》
中醫簡史(一)|宇宙第一中醫真經《黃帝內經》(上)
《逃出母宇宙》與王晉康老師的「核心科幻」論
《宇宙的呼喚》(三)
《極簡宇宙史》——霍金親傳弟子的書!
《英雄聯盟》宇宙最新漫畫,娜美——《深潛》
最偉大的宇宙謎題:天文學家發現比宇宙更古老的恆星
科學揭秘:為什麼太陽系的木星被稱為宇宙中最恐怖的行星?
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
晏紹祥:評韋爾南版本的希臘神話《宇宙、諸神與人》
《宇宙·微觀宇宙》第五集
《極簡宇宙史》分享人:馬文麗
浩瀚宇宙中的文明體系
《龍珠》賽亞人被稱「宇宙最強的戰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