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日子——老舍地標
位於山東濟南的老舍紀念館
今年8月24日,是老舍辭世50周年。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老舍的一生顛沛流離,在他67年的生命中,他先後在北京度過了42年,剩下的25年分別在倫敦、青島、濟南、重慶等地度過。
老捨生在北京,長在北京。老舍的童年時代一直都是在北平的大雜院中艱難度過,他非常熟悉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而這個古老的城市也給了他深刻的記憶和充足的營養,以至於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北京為背景,講述的多半是北京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使用的也是精練而生動的北京話。這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中長盛不衰。正因為如此,老舍也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出生地 小羊圈胡同
和母親住到14歲
出了護國寺大街西口沿著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不遠,路東有一條極不起眼的小胡同,現在叫小楊家胡同。它極狹窄,又夾在兩邊的鋪面房之間,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這胡同就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出生地。他出生時這裡叫小羊圈胡同。
1899年2月3日,清末光緒二十五年陰曆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天快亮時,老捨出生了。他後來在作品中詼諧地寫道:「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這不能不叫姑母思考思考:這小子的來歷不小啊!說不定,灶王爺身邊的小童兒因為貪吃糖果,沒來得及上天,就留在這裡了呢!」但是小年出生並沒有給老舍帶來好運。他出生的第二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的父親、一位守衛皇城的滿族士兵便戰死在街頭。老舍失去了父親,一家生活也更貧困了。老舍在這條小胡同內,在這個狹窄的小院中度過了他貧窮、孤寂然而也有快樂和嚮往的童年與少年時代。
他曾回憶說:「那裡是我的家,我生在那裡,長在那裡,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生活標記。」他後來曾在多部作品如《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中寫到過自己的出生地。他曾這樣描述小羊圈胡同:「說不定,這個地方在當初或者真是個羊圈。因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兩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走了幾十步,忽然眼一亮,你看見了葫蘆的胸:一個東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圓圈,中間有兩棵大槐樹,四周有六七家人家。」 就在胡同「胸」的東側有兩個門,靠南的一個,原門牌5號,現在是8號,裡面是一個狹長的小院,有三間北房,兩間耳房。小院的後面,有一個大坑,那裡是倒垃圾與污水的地方,是蚊蠅大本營。無論冬夏,總是臭氣熏天。老舍就出生在這個小院北房的東間。
如今,小楊家胡同變化不大,基本還保留著老舍作品中所描述的模樣。
老舍虛歲9歲時,才在一位慈善家劉壽綿的資助下,上了一所改良式私塾。私塾在離小羊圈胡同不遠、位於正覺胡同的正覺寺內。兩年後他轉入西直門內大街路南,高井胡同對面的京師公立第二兩等小學堂,插學讀初小三年級。辛亥革命後,公立第二兩等小學堂改為女校,老舍和學校的男生轉入南草廠京師第十三高等小學,老舍在這裡讀到小學畢業。
14歲之前,老舍一直和母親住在小羊圈胡同,北京內城的西北角,護國寺至西直門一帶。
中學 祖家街
讀了半年考上北京師範學校
小學畢業的老舍面臨著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是幹活養家糊口,還是繼續升學?像老舍這樣的並不富裕的人家,孩子上學到高小畢業已屬不易,理應找個工作賺錢養家。母親和親戚們都是這樣想的,老舍也不忍心母親再為自己吃苦受累。但好學上進的老舍,不捨得放棄學業,內心一個聲音告訴他:繼續求學,尋求新的出路。
1913年初,老舍報考了位於祖家街的京師公立第三中學。他與小學同學、日後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羅常培一起被京師公立第三中學錄取。
祖家街東起趙登禹路,西至育幼胡同。明朝時稱大橋胡同,清初在胡同東口路北建祖大壽宅邸,因而這條不長的胡同被改稱祖家街,1965年後改為富國街。
祖大壽是明末將領,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先祖世代守衛寧遠。他曾是明末愛國軍事家袁崇煥手下的一員幹將,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後因袁崇煥被誣陷入獄,祖大壽憤而率兵出關,後經幾次反覆,最終降清。清兵入關後,祖大壽在祖家街的宅邸里住了12年,直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此病故。他死後住宅改為祠堂,稱祖大壽祠。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開設八旗官學,正黃旗官學設在了祖大壽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1912年,這裡被改建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1950年改為北京市第三中學。現在的祖大壽祠保存、維護得十分完好。北京三中建新校舍時,將傳統祠堂與嶄新的教學樓東西並存,各得其所。1995年,北京三中在原老舍先生讀書的教室里開設了老舍陳列室,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親自剪綵。這是後話。
在當時,京師公立第三中學雖好,無奈老舍交不起學費,在這裡僅讀了半年。正當老舍為學費犯愁時,偶然得到了一個消息:北京師範學校招生,那裡不交學費,而且食宿全部免費,還發制服。這對老舍不啻是一個天大的喜訊,他立即報名。
當年錄取名額為50名,而報名者多達千人,競爭非常激烈。經過體檢、初試、複試,老舍被錄取了,但學生要先交10元保證金才能入學。這對老舍家無疑是一筆「巨款」。老舍母親四處借貸,最後賣掉老舍嫂子過門陪嫁的木箱子才湊夠這筆錢。入學後,老舍離開小羊圈胡同,搬入學校宿舍住。
北京師範學校原為京師第一師範學堂,1912年6月改組為北京師範學校,屬北洋政府教育部管轄(學校校址在西城端王府夾道,1965年改稱育幼胡同)。在這裡的5年學習生活,老舍進步飛速,為他一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校長方唯一是江南文壇巨匠,國學造詣深厚。他對老舍很器重,欣賞他的文學才華,常為他改詩,鼓勵他寫作。在同學們中,老舍也很受歡迎。他是足球隊的守門員,又是校樂隊的鼓手。1918年夏,老舍以全校第五名的優異成績完成了學業。
首份工作 方家胡同
19歲便任小學校長
鐘樓街景,這裡離老舍的第一份工作所在地京師第十七高等國民小學校(如今的方家胡同小學)非常近。 王晨 繪
1918年,剛出校門,年僅19歲的老舍被派往京師第十七高等國民小學校任校長。剛畢業就任校長,這在當今是不可想像的,在當時的北京師範學校也是破天荒頭一次。1918年9月15日的《京師教育報》第5卷第5號曾刊登了關於老舍的委任令。老舍激動地對母親說:「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母親的回答是一連串的眼淚。
意氣風發的老舍率5名同時分到此校的同學一起走馬上任。老舍年輕熱情,辦事認真,他上任後以飽滿的愛國精神,大膽採用新教材,開設新課程,實施新的管理制度,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在當時的北京教育界頗有名氣。第二年,京師學務局局長派4名優秀的小學校長赴江蘇、上海一帶考察,老舍位列其中。1920年初他以高票當選北京教職員工會的小學部委員。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績開始在北京小學教育界嶄露頭角。
當時的第十七高等小學校是現在的方家胡同小學。方家胡同在國子監街以南,現學校有東、西兩院,當年只有西院,西院東南角的三間房即是校長室,年輕的老舍在這裡辦公,也住在這裡,整整兩年。現在為了連通東西兩院,拆除了東南角的一間東房作為通道。原校長室還保留了兩間。
1920年9月,老舍被提升為郊外北區勸學員,管轄西直門外、德勝門外、安定門外、東直門外的大片區域的教學事物。勸學事務所設在德勝門外的華嚴寺內。勸學員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務,薪俸很高,而具體事務不多。勸學員的職責是督導教育,而實際上,多督或者少督,甚至不督,都在自己。年輕單純的老舍雄心勃勃地上任了。他深入轄區內的小學、私塾,調查研究、檢查工作。他向上級寫報告,要求解散十七個毒害學生的私塾,懲辦某些「破壞國民教育的紳商」……老舍的這些努力,受到一些同事的白眼,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因而遭到上級的申斥。他逐漸明白,他和地方上的保守頑固勢力處於對立之中。他的處境也變得很困難,要麼妥協,同流合污,要麼只能離開……老舍陷入極度痛苦迷茫之中。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不久便大病一場。
大病初癒,老舍到西山卧佛寺靜養了一段時間。清新的空氣,幽靜的環境使他逐漸冷靜下來。他認真審視和反思自己,決心離開勸學所,重新和孩子們在一起。在此期間,老舍到過京師兒童圖書館。這裡是京師學務局設立的小型圖書館,在西直門內大街路南,原是劉壽綿的馬廄。老舍兼任管理,並借住在圖書館院中的西屋。南屋便是圖書館閱覽處,看著天真活潑的孩子,老舍彷彿受了感染,有了活力。老舍還在劉壽綿辦的貧兒學校與地方中學做義務教員。
1922年夏,老舍正式辭去北郊勸學員職務,應聘至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1923年春,老舍辭去南開教職,回北京,在北京教育會做文書。
當時北京教育會設在北長街昭顯廟內,順著北長街路西往南走有一座昭顯廟。此廟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稱雷神廟。民國時,北京教育會在廟中辦公。當時年輕的老舍就在後罩房中辦公並住在廟中,在他後來創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顯廟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在此成立了北京市教育會附屬小學,後改名北長街小學,校名沿用至今。原廟的後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長22米,高3.5米,厚約2米極有氣勢。
1923年夏,羅常培任北京一中代理校長,聘請老舍到一中教國文、修身和音樂。
深造 缸瓦市教堂
夜校學習英語
在老舍的代表作《離婚》中,主角老李的同事張大哥為他找的房子是這樣描寫的:「房子是在磚塔胡同、離電車站近,離市場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馬司和豐盛胡同清靜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齊一些,最易於住家。」老舍為什麼如此熟悉磚塔胡同這一帶?因1921年夏,老舍在缸瓦市教堂居住一年有餘,離這裡很近。
老舍在兒童圖書館時,離西直門內大街不遠的缸瓦市正在辦英文夜校。為充實自己的生活,老舍報了名。夜校每周五次,每次兩小時。老舍幾乎每次必去,勤奮學習,英語水平提高很快。他很快和英語夜校的支持人、剛從英國神學院畢業歸國的寶廣林成了好朋友。他特別佩服寶廣林正在醞釀籌辦的一件大事:將教會從外國人手中接過來,由中國人自己辦。老舍不僅佩服,而且很快參與其中。寶廣林請他幫助翻譯文章,還委託他起草改組教會章程。1922年上半年,老舍在缸瓦市基督教堂領受洗禮,成為教徒。同年7月,老舍起草了《北京缸瓦市中華基督教會現行規約》,經過討論,這個章程被正式採納,約定兩年之內教堂經濟上實行完全自給,一切教會財產歸中國所有。
老舍在缸瓦市教堂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其中有許地山、白滌洲,他們後來成為著名作家、學者,也都是老舍終生的好友。
經寶廣林介紹,老舍還結識了在燕京大學神學院任教的英籍牧師易文斯。老舍常在業餘時去燕大跟易文斯學英語。老舍的熱情、正直、好學給易文斯留下了深刻印象。當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要聘請一位教華語的教師時,易文斯立即推薦了老舍,促成了老舍的英國之行。
此後,老舍離開北京25年。在離開北京這些年中,老舍一直和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母親一直住在北京,老舍在山東任教時,常回北京看望母親,1936年9月,老舍回北京為母親慶80大壽。
老舍與北師大畢業的胡絜青,就是在北京相識、相戀的,並於1931年夏在北京結婚。他們在西單報子街聚賢堂飯莊舉辦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婚後,他們共赴山東。後來,胡絜青帶著3個孩子回到了北京,在日寇佔領下的北京艱難度日。1943年11月,胡絜青經歷千難萬苦,攜子女赴重慶與老舍相見。3年後老舍又隻身赴美,全家1950年才真正在北京團聚。
創作 豐盛胡同
丹柿小院住了16年
老舍的丹柿小院 王晨 繪
1949年12月12日,老舍回到闊別25年的北京,受到隆重的歡迎。因為家人還未到京,他被安排住在北京飯店。第二天周恩來總理就由陽翰笙陪同到北京飯店看望老舍。1950年1月4日,全國文聯為歡迎老舍歸來,又在北京飯店舉行了茶話會。接著,老舍當選為北京市文聯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老舍以高昂的熱情投入了緊張的新生活。
當時,職工都是由單位分配住房,老舍寫作時怕吵,一次見周恩來總理時,他向總理述說了在吵鬧聲中寫不出東西的苦衷,請示是否可自己出錢買一個小院。總理回答說:老舍先生需要安靜的寫作環境,當然可以,你買吧,沒有問題。
老舍用自己的稿費托朋友在當時東城豐盛胡同10號買下了一座小院。豐盛胡同南北向,北起大草場胡同,南至燈市口西街。由於西城還有一條更大的豐盛胡同,因而1965年整頓地名時,東城的豐盛胡同被改稱豐富胡同。
老舍的小院在胡同南口路西,現在是19號。大門坐西朝東,進門後是一座灰磚影壁和兩間小南房,影壁後面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小外院,有三處灰頂小房,其中北房兩間原來是老舍兒子居住。
進北側門就是院子的主體了。迎面是一座在北京也少見的五彩木影壁,中間是一個紅色的「福」字。里院有北房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老舍搬入前對小院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上、下水,鍋爐房與裝有抽水馬桶與澡盆的衛生間,使這個小院既保持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又能較方便舒適地生活。
老舍愛花,這個小院的另一個特色是種滿了花木果樹。外院的空地是老舍的花圃,種過多達上百盆菊花與大麗花,每當秋天菊黃蟹肥時,他將東屋騰出來布置成菊花展廳,邀請朋友們來品蟹賞菊。
里院從西山移栽了兩棵柿樹,春天柿樹花開時引來無數蜜蜂,秋天滿樹橘紅的碩果,令人憐愛。老舍夫人胡絜清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
老舍在北京住過的地方有多處。但除了他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外,住的時間最長的就是東城豐富胡同19號。在這個小院中老捨生活了16年,在西耳房那不大的卧室兼書房中創作了24部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其中包括讓他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話劇《龍鬚溝》,使他享譽世界的話劇《茶館》以及未完成的巨著《正紅旗下》。
正當老舍處於創作高峰時,風雲突變。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身太平湖而亡。
太平湖在今積水潭北,原來是一塊很大的水域,與積水潭相連。上世紀50年代初,這裡的環境非常糟糕,夏季蚊蠅成群,雨季坑滿塘溢。1958年春,開始了整治工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在這裡建起一座公園。因為此地有南太平庄,遂定名太平湖公園。上世紀60年代末,在修環線地鐵時,太平湖被填埋了,在其上蓋起了地鐵機務段。
老舍的老友茅盾在聽到老舍投湖而亡的消息時,驚呆了,茅盾望了望窗外青天,長嘆道:「平日見老舍隨和、幽默、開朗,想不到還是一個性格剛烈、自尊極強的人……他自殺在太平湖,顯然是對這種不公平的無聲的抗議。」
補白
老舍離開北京的日子
1924至1929年老舍赴英國五年,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這期間他讀了許多西方文學名著並開始寫作,完成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1926年《小說月報》第七號開始刊登,第一期上署名舒慶春,刊登第二期時,改署老舍。從此令人們熟知的作家「老舍」誕生了。
1929年6月他離開英國在歐洲遊歷後,從法國馬賽乘船到達新加坡。老舍在新加坡華僑中學教書一學期,湊足路費後於1930年3月回到上海。1930年4月,老舍回到闊別近6年的北京。但旋即被聘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赴濟南任教。在齊魯大學任教4年後,又轉任青島山東大學國文系教授,共在山東生活了七年。
這七年是他教學與創作雙豐收時期。他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經典作品。
1937年11月,老舍隻身離開濟南,赴漢口、重慶。整個抗戰期間,老舍任中國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及總務主任。寫了大量的通俗文藝作品、話劇等,為抗戰奔走呼號,並發表重要代表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老舍、曹禺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1949年12月回到北京。(文/ 陳溥 )





TAG:北京晚報 |
※我在北京大學的日子
※高盧雞在東南亞的日子
※在花城的日子
※最難忘的日子 VS 賀蘭山西路的日子
※直擊:老東北的大炕和炕頭的日子
※直擊:老東北的大炕和炕頭上的日子
※在柬埔寨的那些日子
※我在西北撒潑的日子——青海湖&茶卡
※石佛:狗日的日子
※山居與好日子
※在醫院的日子:二
※南漂的日子 星光遍布
※小津安二郎,我作為日本兵在中國戰場的日子
※馬達:老山前線短章(一)●我在老山的日子
※在東北的日子裡(4)夏日天堂長白山(散文
※老公在家的日子
※蔣氏父子在溪口的最後日子
※在吉林的那些日子
※光腳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