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加勒要塞、法摩沙堡和大三巴炮台


2016年初我去斯里蘭卡旅遊,在海濱城市加勒(Galle)逗留了兩天。加勒位於斯里蘭卡島的西南部,距離首都科倫坡約一百二十公里,是斯里蘭卡境內的第五大城市。對於大多數旅遊者來說,加勒主要是以其柔軟的沙灘以及歷史悠久的要塞遺址而聞名。加勒要塞遺址位於加勒市的中心地帶,從市汽車站步行五百米即可到達。要塞內部如今已經被開發成了商業區,酒吧、紀念品商店、旅館、餐廳鱗次櫛比。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斯里蘭卡加勒要塞遺址



加勒早在公元一世紀時就是一座繁忙的港口,印度、阿拉伯、中國,甚至歐洲的商人都聚集在此處進行貿易。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後,葡萄牙人在城市的東南角建立了一個據點,並逐漸將其發展為一個要塞。但當時葡萄牙人在斯里蘭卡的主要對手是當地的僧伽羅人,因此要塞的城牆是面向內陸的,而向海的一面則沒有屏護。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加勒要塞是荷蘭人在十七世紀建造的。16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了葡萄牙守軍,佔領了加勒要塞。之後,為了防止其他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荷蘭人不斷加固這個要塞。他們不僅用石料建造了新的城牆,而且還設置了十四座炮台,使得整個要塞看上去像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拿破崙戰爭期間,荷蘭無暇顧及其海外殖民地,加勒要塞遂在1796年被英國佔領。由於英國人將科倫坡確立為斯里蘭卡的政治經濟中心,加勒作為要塞的地位一落千丈,城市也逐漸沒落下去。

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城牆上,看著火炮的基座,磚塊壘成的炮孔,坑坑窪窪的城垣,以及那突出於城牆之外的菱形平台(即棱堡),突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曾去過的馬六甲法摩沙堡(A Famosa)和澳門大三巴炮台(Fortaleza do Monte)不也是這樣的景觀嗎?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馬六甲A Famosa炮台



法摩沙堡最早也是由葡萄牙人建立。葡萄牙人在1511年來到馬六甲之後認為此處是連接印度與中國的重要中轉站,因此決心建造要塞以保護他們的貿易線。與加勒要塞的草草了事不同,葡萄牙在建造法摩沙堡時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法摩沙堡的城垣非常堅固,據說厚度達到了十米,還在城內豎立了四座高塔,用以瞭望和儲存軍火。但就在加勒陷落的一年之後,即1641年,馬六甲也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而法摩沙堡幾乎被荷蘭人猛烈的炮火所摧毀。嗣後,荷蘭修復並擴建了馬六甲的這座要塞,在要塞四周增加了棱堡,使之成為了具有了近代要塞的基本特徵。十八世紀末,馬六甲的命運又一次與加勒交織在一起。英軍佔領加勒的兩年之後,馬六甲也被英國人託管。為了防止法摩沙堡日後落入敵手而對英國在馬六甲的貿易產生威脅,英軍於1808年炸毀了法摩沙堡的主體建築。

澳門的大三巴炮台由葡萄牙人興建於1616年,晚於加勒要塞和法摩沙堡的建造時間,所以大三巴炮台在建造時採用了更為先進的工藝和理念。炮台基座由花崗岩構成,附以貝殼粉和泥漿膠著,因而能夠有效地抵抗西洋火炮的衝擊力。更為重要的是,炮台廣場的四個角向外延伸,因而構成了四個棱堡,這就使得整個炮台的射擊視野變得非常寬闊,幾乎沒有射擊死角。得益於這些先進的設計,當荷蘭人於1622年進攻澳門時,葡萄牙人完全瓦解了荷蘭的攻勢,澳門的歷史也就與加勒和馬六甲完全不同。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澳門大三巴炮台



綜觀加勒、馬六甲和澳門的堡壘,三者的相似之處不僅在於他們交錯的歷史,更在於他們在結構上的共通性。十七世紀歐洲殖民者在亞洲各口岸建造的要塞都或多或少地採用了棱堡的形式,即在幕牆的某些部位向外突出一塊菱角形結構的平台,用以解決防禦死角,並增大火炮射擊的視角。以棱堡為主體構成的近代防禦工事又被稱為星形要塞。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澳門大三巴炮台結構圖



從義大利到亞洲:星形要塞如何崛起

星形要塞的前身即歐洲中世紀的城堡。


十六世紀前期,義大利北部戰亂頻仍。侵入義大利的法國軍隊裝備了大量的火炮,這些火炮對義大利各城邦的城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一些城邦開始聘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來研製一種新的防禦工事以應對火炮。建築師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降低城牆高度並增加厚度,儘管這種做法使得城牆面對火炮的直接打擊時不再輕易坍塌,但同時也使得敵方步兵更容易攀爬上城牆。建築師們進而提出建造突出於城牆主體部分的菱形平台。這一平台不僅因橫切面小而不易受到火炮的直接打擊,它還能擴展射擊角度,使得躲避在城牆根下的敵軍士兵也能被棱堡上的火力所覆蓋。在義大利紛爭戰亂中,星形要塞獲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大規模建造這一要塞。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十六世紀初建於義大利Palmanova的早期星形要塞



在亞洲大規模建造星形要塞是由荷蘭人發起的。十六世紀時,荷蘭大部處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之下。不滿於西班牙的統治,荷蘭北方地區於1568年爆發了起義,戰爭一直持續到1648年荷蘭得到完全獨立才結束。為了在平原上抵抗擁有優勢兵力的哈布斯堡軍隊,荷蘭人在其境內建造了大量的堡壘。這些堡壘在設計上完全參考了義大利的星形要塞,荷蘭人甚至僱傭了很多有經驗的義大利建築師。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荷蘭所建造的星形要塞數量要多於歐洲任何一個其他國家。


荷蘭人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反抗不僅僅是在歐洲大陸上,他們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二者當時同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的殖民地展開了襲擊。前文所述荷蘭人對加勒、馬六甲和澳門的進攻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佔據了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殖民據點之後,荷蘭人自然要加固堡壘以防止對方的反撲。在荷蘭國內廣泛使用並獲得成功的星形要塞因此也被引入了亞洲。對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來說,由於他們的舊式堡壘無法有效地防禦荷蘭人的襲擊,因而他們也開始模仿荷蘭人,在其殖民地建造星形要塞。到了十七世紀中葉,歐洲殖民帝國已經在亞洲建造了數量眾多的星形要塞。從斯里蘭卡到中國,星形要塞的存在也從側面反映了十七世紀之後亞洲海洋逐漸為西方殖民者所壟斷的歷史。


軍事革命開啟西方全球霸權時代?


英國歷史學家Michael Roberts在1955年的一次講座中首次提及了「軍事革命」這一概念(The Military Revolution, 1560-1660: 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 Belfast: M. Boyd, 1956)。他認為在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西北歐發生了一場軍事技術、戰術,以及理念的變革。這一變革的影響極其深遠,為西方在今後幾個世紀中的全球霸權奠定了基礎。Michael Roberts將軍事革命的起源地設定在十七世紀的瑞典,而火器的廣泛使用則是這次變革的大背景。變革的主要特點是步兵戰術地位的提高,步兵隊形也從以往的密集陣形轉變為縱深很淺的長橫隊以便於火器發揮出最大功效。由於嫻熟地使用火器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因此常備軍隨之出現。步兵長橫隊形則要求更加精細的管理和溝通機制。火器的大量裝備更是對軍隊的後勤與補給體系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這一系列的變革對國家的管理體制和經濟結構都影響甚巨。Michael Roberts更是認為歐洲近代國家體系的構建就是在軍事革命的基礎上完成的。


另一位英國歷史學家Geoffrey Parker在其名著《軍事革命:軍事革新與西方的興起,1500-1800》(The Military Revolution: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中指出西方軍事革命早在十五世紀末就已經發生,其發生的地點也不是北歐,而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如上文所說的,星形要塞最早出現在義大利。這種要塞的出現使得攻城作戰變得十分漫長,也迫使進攻方動員更多的人力和物力。Geoffrey Parker指出西方的軍事革命就是在這種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中發生的。圍困星形要塞需要為數眾多且訓練有素的步兵。而國家在長久的圍城作戰中也需要大量的資源。這一系列要素導致了歐洲國家在社會和經濟層面上的變革。從而為西方的全球霸權鋪平了道路。


那麼,當這些給歐洲帶來了如此重大變革的星形要塞出現在亞洲時,亞洲人又作何反應呢?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熱蘭遮城(今台南市附近)。當時的熱蘭遮城是荷蘭在台灣的殖民據點。荷蘭人於1628年便開始在城市港口處建造要塞(即安平古堡,Fort Zeelandia)以加強防衛。要塞為磚結構,外牆由糖漿和沙石粘合,高度偏低卻非常堅固,要塞四周則設置了棱堡。可以說安平古堡是一座典型的十七世紀星形要塞。鄭成功於1661年5月開始進攻安平古堡,但鄭軍的炮彈並未對要塞城牆造成太大的損毀。荷蘭人在隨後的反擊中利用星形要塞的交叉火力更是大量殺傷了鄭成功的部隊,並迫使其停止正面攻城而轉為長期圍困。鄭成功對熱蘭遮城的圍困長達八個月之久。由於缺乏有效的後勤補給,鄭成功的部隊在圍城期間遭受了嚴重的非戰鬥性減員。


戰鬥的轉機出現在1661年12月。一名荷蘭方面的士兵叛逃到鄭成功軍營,全盤托出了安平古堡的防禦部署。這名逃兵更建議鄭成功模仿建造棱堡。鄭成功接納了這些建議並在安平古堡的東、南、北三面新建了棱堡炮台。1662年1月25日,在鄭軍三面炮火的轟擊之下,安平古堡的制高點被攻下,荷軍的士氣也隨之瓦解。荷蘭守軍最終在一個月後完全撤離了台灣,而台灣也開啟了鄭氏統治的時代。



起源歐洲的星形要塞如何走向亞洲


台灣安平古堡復原圖



美國歷史學家Tonio Andrade通過分析這場東西方衝突重新審視了發生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的軍事革命。他承認在十七世紀時,歐洲的軍事技術較之亞洲各國已經趨於領先。這種領先地位主要體現在星形要塞的建造和使用上。鄭成功以數萬兵力卻無法在短期內攻下僅有千餘守軍的安平古堡直接表明了雙方軍事技術差距的存在。然而,Tonio Andrade並不認為這一差距在當時是無法逾越的,也不存在一個「大分流」的趨勢。亞洲國家在此期間通過模仿西方的軍事技術以及購買西方火器或多或少地取得了對西方的均勢。譬如鄭成功對星形要塞的模仿就很快地幫助他扭轉了戰局。


Tonio Andrade進一步指出,西方之於亞洲各國的壓倒性軍事優勢實際上出現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彼時歐洲列強在自己的國內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並通過全球性的殖民經濟網路來支撐國內的工業發展,而戰爭也變成了國與國之間工業實力的比拼。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在經濟上仍然是以農業為主導,無力承擔現代軍工業的發展,因而在軍事技術上便大為落後了(Tonio Andrade,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文/曹寅)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去世,享年93歲
「黑睛小眼」與「碧瞳深目」的對望
王瑞來:孟子有名無字?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吊打西歐屌絲!拜占庭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忒洛亞要塞爭奪戰
千年古城猊峰石頭謎城,古巴國軍事要塞,東方的特洛伊城!
一小國邀華軍艦進南海要塞 釋善意還是「套路」深?
「俄羅斯海參崴大興土木修建愛國者公園」要塞巨炮之下「大秀各種軍事愛國活動」
俄羅斯沙皇們的歸宿—彼得要塞
芬蘭堡的俄羅斯重炮 無聲講述海防要塞輝煌歷史
俄羅斯軍事要塞——弗拉季高加索城市風光
最美石頭城:古堡愛好者不能錯過,歐洲最大的中世紀要塞
數萬大軍牽住了老美和北約牛鼻子,俄羅斯聲東擊西幫盟友突破要塞
關島,美國的海上要塞,距離中國更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對要塞的維
中國土地上的沙俄要塞:日俄戰爭前嚴陣以待的旅順原始照片
圖說歷史 一組海防要塞炮台圖片,領略古炮台的滄桑與雄威
古人去世時嘴裡要塞東西?乾隆居然塞了只昆蟲
探秘:西域要塞,樓蘭古國神秘消失之謎?
蘇軍和關東軍最後一場戰役,鬼子躲在地下要塞不出來,蘇軍用此方法全殲敵軍
草帽海賊團掉入海軍要塞,路飛卻豎起剪刀手玩弄海軍士兵
上海遠郊小鎮,曾是中國防禦日本的軍事要塞,如今是上海經濟窪地
古代軍事要塞:羅浮山羌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