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統文化當中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

傳統文化當中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

傳統文化當中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



(接上篇)

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常識之六:「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


其實在中國古代,曾有過專門的稱謂叫「慈母」,對於這個「慈母」來說,「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現在《儀禮》,《儀禮》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子都可以成為慈母。

要想成為慈母,下列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具有小妾身份,必須沒有孩子或者不會生育。更為關鍵的是,丈夫必須還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恰好一命嗚呼並正好遺留下一個男孩。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候,還需要丈夫下達明確的指令:你把這個死了母親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起來吧。知道了這些,我們在讀到《儀禮.喪服》中的慈母如母時,才不會感到過於突兀。


《儀禮》里所嚴格定義的「慈母」,其詞義的內涵慢慢的發生了演變,至少到唐代,「慈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專稱了。李白的詩中就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的句子,顯然在李白的詩里,「慈母」就已經不再是《儀禮》中的慈母了。


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常識之七:「胎教」自古不新鮮


古人曾這樣總結過:「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我國古代就有完整的胎教理論,並且「胎教」這個詞也是古人創造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國家,在二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胎教」的論述。《大戴禮記.保傅》對於胎教更是有了具體的說法: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據《史記》記載,中國古代第一個對孩子進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效果似乎還不錯。周文王生下來就非常的聰明,文王的孫子周成王也是接受過胎教之後而生,智力也是超於常人。


到了漢代,各種書籍中出現了大量胎教的內容,初步形成了胎教學說。賈誼《新書》也有專門的胎教篇。《顏氏家訓》也記載了相關胎教的內容:皇后懷孩子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裡,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聲音,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制。宋代名醫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中也有專篇「胎教論」。到了明代,胎教學說更進一步完善和全面。清代陳夢雷等人把歷代胎教學說彙編在一起,立為「小兒未生胎養門」。


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常識之八:學有餘力才稱「優」


坊間一直流行著這樣的造句方式,如:演而優則導;演而優則歌……等等等等,顯然這樣的一種造句方式來源於孔夫子的一句名言:學而優則仕。雖然大家都會用這一句話,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夠真正的理解這一句話。


「學而優則仕」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子夏就說過這一句話,只是當時孔子完整的表達是這樣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由此可以體會孔夫子的良苦用心,他不僅強調「學而優則仕」,更是強調「仕而優則學」。更確切的講,孔夫子並未把二者看成是同樣的兩件事,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更重視前者,即「仕而優則學」。他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鼓勵通過學習,提高一個人的為官從政能力。

但遺憾的是,孔子的前半句後人們一直隱而不彰,大多數國人要麼是不知道要麼是不願意提起,倒是「學而優則仕」成了一代代過目不忘的名言。大家念念不忘孔夫子的教導,頭懸樑錐刺股,以求得金榜題名,博他個封妻蔭子。


再往後發展至今天,大家連孔夫子後半句的基本意思也忘了,把孔夫子說的「學而優」當成了純粹的成績優秀,而不知這裡的「優」不是指成績優秀,而是指「有餘力」。朱熹在《論語集注》里明確解釋道:優,有餘力也。顯然,按照「學而優則仕」的要求,一個人成績好未必就能夠做官,必須是學有餘力才可以出來做官。很明顯,學有餘力是一個特別高的要求,最起碼,一個人頭懸樑錐刺股才能夠弄懂一門學問就不能算學有餘力。沒有學有餘力即便「仕」了,也難以做到「仕而優則學」。


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常識之九:「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無賴」在今天的語意中,作形容詞是形容放刁、撒潑、蠻不講理,作名詞是指遊手好閒、刁滑強橫的浪蕩子,比如地痞流氓。但是在古代,這個詞有著非常豐富的含義。

《史記》中出現的「無賴」一詞,比如《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在未央宮大宴群臣,劉邦舉著一杯酒為父親祝壽,劉邦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意思是說,以前父親你常常以我為「無賴」,認為我沒有能力,不能置辦產業,比不上老二,那麼現在我和老二置辦的產業,誰的更多?


「賴」的本義是得益,贏利,《說文解字》里的解釋:「賴,贏也」。劉太公認為劉邦無賴是指劉邦沒有正當的產業,無法置辦家業的意思,並非今天語文中遊手好閒的浪蕩子,更不是指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賴」由此引申出依靠之意。


後來古文書中開始大量使用「無賴」一詞的引申義,比如無聊、沒有道理的句子有:唯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徐陵《烏棲曲》)。比如無心、無意的句子有: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


至遲到元朝,「無賴」開始具備今天的語義了,明朝詩人高啟在《書博雞者事》一文中記載了元朝至正年間的一位鬥雞者:博雞者袁人,素無賴,不事產業,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鬥。這裡面的無賴雖然有「不事產業」的意思,但是已經具備了任氣好鬥、刁蠻強橫的義項,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認為的浪蕩子了。


易被誤解的五十個文學常識,常識之十:「怪哉」原來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怪哉」現在是奇怪的意思,其實,「怪哉」作為一種奇怪的蟲子,漢代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相傳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遊玩,在專供皇帝行走的馳道上發現了一種蟲子,全身都是紅色的,像人一樣有頭有牙齒、有耳有鼻子,可是誰也沒有見過這種蟲子,也沒有人認識。漢武帝於是派著名的博物學家東方朔前去察看。東方朔回來向漢武帝稟報說:此蟲名為「怪哉」,是被關押到監獄裡的無辜之人憂愁抱怨,仰首嘆息的時候發出的聲音。這種哀怨的聲音就是「怪哉怪哉」,因此感動上天,就誕生了這種蟲子。此地一定是秦朝當年的監獄。漢武帝按圖索驥,這裡果然是秦朝監獄的所在地。漢武帝於是問東方朔怎麼樣才能夠消滅「怪哉」這種蟲子,東方朔回答說:酒能解憂,用酒一澆灌它們就消失了。果然,按東方朔的辦法一試,「怪哉」立馬就不「怪哉」了,而是紛紛解體,無法再向上天抱怨了。


由此可見,「怪哉」乃是身陷囹圄不得自由的無辜犯人發出的哀鳴。今天的人們見不到這種奇怪的蟲子「怪哉」了,是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了身陷囹圄的無辜犯人,身陷囹圄的犯人都是罪有應得。


作者授權業主精品閱讀(readervip)使用。無尊69,六九年生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八七年十二月參加工作,先後從使過多個工作單位和擔任過多項工作職位,二零零五年過來廣東,目前在廣東農村從使農業種植工作的個體從業人員。作品特點:理智、理性,不以個人性格獨立特行,而以道德、人性為準則。言行一致,我說即我心。


歡迎關注業主精品閱讀(readervip),讓您遠離信息碎片化,小閱讀大收益,做一個有品質,有內涵,有尊嚴的業主。我們關註:1.互聯網正在發生的大事;2.您身邊熱議的事情;3.業主周遭的權益維護。為您第一時間傳遞社會熱點事件及相關點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業主精品閱讀 的精彩文章:

商鞅主義批判:暴強付出的集體代價無比慘重

TAG:業主精品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最容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容易讓人誤解的幾個文史常識
中文裡有幾個手錶術語很容易並常常引起誤解
文學中流傳千年的九大誤解
被大多數人誤解的十大文化常識,看完漲知識
《道德經》最容易被誤解的六個概念
那些容易被家長誤解的育兒常識
五個被誤解的急救「常識」
最容易被誤解的10個文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關於腎病的九個常見誤解
常常容易誤解的若干句「魔術名言」
知識 | 最容易被誤解的10個文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盤點世人不熟知的清朝的七個歷史冷知識, 最常犯的誤解!
被誤解的讖語
最容易被大家「誤解」的五句古詩詞,看來我的語文白學了!
「形而上學」——最容易被誤解的哲學概念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古人也曾被文字誤解而蒙受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