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我們能得到的永遠都是猜測,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

「我們能得到的永遠都是猜測,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

「我們能得到的永遠都是猜測,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



為什麼我不願分析別人的心理

李松蔚,普通的心理學工作者


我被約稿分析社會熱點事件:「這背後是什麼心理?」分析人物心理:「說這話的人是怎麼想的?」分析深層動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對我來說,這些稿子都很難寫。以前當然也寫過不少,現在不願意寫了。逞一時嘴快,揣測一下別人的心事,這些話說起來倒是簡單,但是當真說得准嗎?我又不懂讀心術。何況就算我懂,說出來也沒好處。


為什麼呢?舉一個別人的例子。一個女生問:「哎,我男朋友說他徹底不跟前女友聯繫了,但他偷偷看她的朋友圈,還點贊。你分析下他這是什麼心理?」遇到這種問題,不用非得學過心理學,你大概也能說出:「這絕對是渣男,趕緊跟他分手算了!」這話真的負責任嗎?好吧,就算你真懂讀心術,窺探過這個男生的隱秘內心,百分百確信他真是一個渣男。你怎麼證明你是對的呢?她又會怎麼聽取你的意見?


有相當的可能,她根本不聽。你態度堅決的同時,她反而表現出猶豫退縮:「啊?可是他看起來不像這麼一個人啊?」你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證:「不會錯,我看穿了他的心思!」那也沒用,她完全可以懷疑你看錯了——心理學家出錯的時候還少嗎?事已至此,不如及時住口,否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你會在心裡發誓今後再也不給她建議了:「反正也不信我的話,幹嘛問我!」

另一種可能是,女生對你的意見無比看重:「是吧!果然你也這麼覺得,我這就找他算賬!」你大概很得意自己的分析有作用。——但是先別高興太早,這件事並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功勞。多半在她心裡已經存在同樣的猜想,只是要從你口中得到驗證和支持而已。就算沒有你,她遲早也能找到其它支持。但既然你開了口,就要小心將來某一天,她男朋友把整件事算到你頭上。因為女生很可能是這麼找他算賬的:「閉嘴!我閨蜜 / 心理學家都說你是個渣男!」


最後這一點,我的教訓是慘痛的。作為一個常常信口開河的心理學工作者,我寫的很多文章都會有讀者留言:「哈哈哈,李老師說得太解氣!我把這篇文章轉給我男朋友 / 女朋友 / 父母看了!」繼續往後面翻,還有:「李老師,我女朋友 / 男朋友 / 孩子把這篇文章轉給我看了,我覺得完全是在胡說八道!」


這是一個普遍規律:人們更容易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東西。所以,如果你認為某件事分析得靠譜,很可能是你已經有一部分的願望,認同這個方向的分析。比方說,你最近刷爆信用卡買一大堆東西,剛好有點後悔,想節制一下慾望,這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分析購物狂的心理特徵,你可能一拍大腿:「這說的就是我啊!」轉,大寫的服。但如果你剛跟老公吵架,老公嫌你買得太多,你還在氣頭上,這時候看到同一篇文章(很可能是你老公轉來的),購物狂就是缺愛。你覺得它寫的全是狗屁:「羅里吧嗦說一大堆,你買過東西嗎!」


說回開頭的例子,再換一個角度,我們真能分析出她男朋友的確切心理嗎?別忘了,我們不懂讀心術,看不到另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同時我們也沒有上帝的全知視角,這就意味著我們並不知道她男朋友「事實上」做了什麼,我們只知道「她認為」男朋友做了什麼。不要小看這兩個說法之間的差距。


我並不是假設一個人會故意說謊。但就算她想努力呈現出全部的事實真相,最多也只能講出她看到的,接觸的,道聽途說的全部「事實」。——必然不等於事實的全部。這裡已經有了很大的信息折損,更何況這個人可能只記得一部分,遺忘了一部分。講出來的時候,又只能從記得的那部分里,抽取「最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這些事之所以被記得,被選取,被講述,另一些事之所以被遺忘,被忽視……是因為講述者心裡已有預判。預判同樣還會影響她講述過程中的用詞、語氣、表情、節奏,情感上的褒貶,甚至可能是事實本身的出入。

好吧,這一段說得很複雜,概括起來只要一句話——


一個人講故事的方式,往往已經暗含他(她)對故事的分析和評價。


在這種情況下,分析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怎麼可能得到真實的答案呢?分析所得的,也不過是「講故事人以為的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而已。


「我男朋友說徹底不跟前女友聯繫了,但他偷偷看她的朋友圈,還點贊。」


在這句話里我們真正分析的,不是她真實的男朋友怎麼樣,而是她對男朋友的「分析」是怎麼樣的。她從男朋友身上選取了兩個點,一是徹底決絕的表態,二是言而無信的暗通款曲。不交代其它背景,只強調這兩個點的對立衝突,以及「徹底」,「偷偷」一系列詞的渲染。我們得出的,是她心裡已有的傾向。

——無關乎那個人,暴露的更多是講述者自己。


如果在心理諮詢中,遇到一個人轉述,請諮詢師分析另一個人心理的情況,我們就要提很多問題,去儘可能還原事實本身。事實已經湮沒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還原的就是這個過程中,講述者對故事的建構。得不到第一手材料的時候,去分析一個人獲得材料的過程,遠遠重要於對材料本身的分析。


「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跟你說不再跟前女友聯繫的?」


「他說了這句話,你是怎麼回應他的?」

「後來你是怎麼樣發現他偷看前女友朋友圈的事情?」


「在那前後,你和他之間還發生過別的事嗎?」


——但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


在你自己心裡,你怎麼理解他這件事?」


這種回復有時候彷彿在耍滑頭。本來是我請專家分析別人的心理,專家卻讓我自己談理解。我當然有我的理解,可是我哪裡知道對不對啊?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對不對」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做出的反應,永遠不取決於真相如何,而只取決於我眼中的「真相」如何。譬如半夜驚醒你的一聲響動,你當它是屋裡的賊,就會驚懼戒備;當它是外面的路人,就會無動於衷。幾分鐘之後你或者會確認事實真相,但是在響動發生的當時,我們都只能根據心裡的猜測展開行動。可能猜對了,也可能猜得不對。


對不對,我受的都是猜測影響。


說得再極端一點,涉及到他人內心的想法時,我們永遠只能靠猜,而搞不清究竟是真是假,是對是錯。誰又能窺視別人的內心真相呢?江湖險惡自不必說,親如枕邊人,正在如膠似漆之時,對方說一句「我愛你」,你又如何能分辨其中有幾分真實?又有幾分是甜言蜜語的欺哄?永遠無法確知,只能選擇是否相信。——你相信是真的,就回應以愛;你相信是假的,就回應以厭棄;你相信是半真半假,就回應以將信將疑;你相信是蠢話,就回應以苦笑無奈。


不取決於對方,只取決於你的猜測。


而你其實不知道猜得對不對。


想明白這一點,剛開始或者會覺得難以忍受。但仔細想想,這不正是我們日常的生活么?我們就是因為無法真正「確定」別人的想法,同時又有著太多「猜測」,才覺得需要旁觀者的指點。但我們能得到的永遠都是猜測,我們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


我們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講述一遍(自以為算是客觀全面),對一個我們挑選出來的專家(自以為算是令人信服)。但我們正在不知不覺誘導某一個結論:對,這是一個渣男。那是我們內心深處,舉棋不定的一個聲音。有時候,我們通過向別人尋求意見的過程,獲得「果然,你也覺得是這樣」的確認,表面上來自第三方的判斷,讓我們彷彿更有底氣一些,實際是我借他人之口,重複一遍推導過程而已。另一些時候,我們讓別人說出我們心裡的猜想,只是方便我們反駁自己。


「這是一個渣男。」


「不可能,他看起來不像這麼一個人啊?」


仔細想想,兩個聲音都來自提問者本人:既懷疑,又不願懷疑。懷疑加重了不願懷疑,不願懷疑又進一步維持了懷疑。因為內心的糾結實在太強烈,必須找到另一個人,投射給他一個部分,才好讓自己充分拒絕這個部分。分析者越是賣力地堅持,提問者就越是可以一臉無辜地反對。這就形成了文章開頭的畫面,分析者火冒三丈,覺得不被信任,而提問者反而立場堅定起來:「是別人在懷疑他,但是我絕對不會。」——你看,這就是我為什麼不願意分析別人。你以為是站在上帝的立場洞悉人性,但你其實不知道被用來做了些什麼。


唉!說是不分析,不知不覺還是分析了這麼多。這些都是我對別人的猜測,很可能並不對。你認同哪些部分,就拿去用哪些部分吧。不客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感覺西藏下雨下雪並不多,怎麼會有那麼多湖泊?
油炸的過程中,發生了這麼多事兒
艾滋病已告別「絕症」時代,病人活到正常人水平不是奢望
武漢比廣州離赤道遠,可它夏天比廣州熱啊
-今天沒什麼八卦……-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肯定有,你快說!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信佛的人,得不到實在的利益,是我們的精進不夠,不能堅持
我們可以跑得不快,但絕對不能跑得不帥
無花果把我們害慘了,真不敢相信!
單身又怎樣?我們不是不想戀愛,只是不想將就
相信,但永遠也不高估我們的愛情
是我們相見恨晚,還是為愛你不夠勇敢
相見恨晚,還是我們不夠勇敢
我們終究還是陌生了,不聯繫,不再見!
讓人痛不欲生的結果,往往是我們不相信非要堅持
沒有愛,我們將什麼都不是
並不是我們願意活得不明不白
這些驚人的動物,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再看到
我們都沒有錯,只是不合適
我們終究還是陌生了,不聯繫,不再見。
別哭,致我們不曾得到的愛情
看低我們的永遠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不就是瑜伽嗎,我們也會,不許笑
愛情不是沒有來過,而是我們沒有珍惜
抱怨未必是負能量,我們只是渴望被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