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堪回首:風流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

?不堪回首:風流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

不堪回首:風流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不堪回首:風流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

南唐後主李煜治國,大概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風流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了。建隆元年(公元959年),不僅南唐的大臣們沒想到,就連李從嘉自己也沒想到,他會從吳王府第遷居東宮,當上太子;並在第二年老國君李璟歸天后,又從太子監國的位置坐上了龍椅。李從嘉是南唐文宣皇帝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道理,是怎麼也輪不到他登基做國君的。可命運就是這麼怪,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因為除了老大太子李弘冀外,李從嘉的四位兄長都先後夭折了。而太子李弘冀也於建隆元年九月,不知因何而亡。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只寫了六個字:「九月,太子冀卒」。就這樣,李從嘉從老六變成了老大,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先當上了太子,而後又當上了南唐的國君。

李從嘉就是李煜當太子時的初名。李煜之所以能即位,估計跟他的天生異象也有關係。歐陽修是這樣敘述的:「煜字重光,初名從嘉,璟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重瞳,就是目有雙瞳。方士說此相是「天生異象,日後必登大寶」。正因為目有雙瞳,所以李煜字重光。據說,從古至今,目有雙瞳者只有四人:黃帝時代的倉頡、堯舜時代的虞舜、楚漢相爭時的項羽、再就是五代時的李煜了。其實,在立李煜為南唐太子時,就有不少大臣反對。大臣鍾謨指出:從嘉行事輕浮,應立紀國公從善(李煜之弟)。李璟聞之大怒,貶鍾謨為國子司業。為了避免剩下的兒子為了爭權奪位而手足相殘,李璟不顧大臣們的反對,鐵了心要立這個天生異象,又從老六變成老大的兒子為太子。就這樣,這個並不想做太子的李從嘉,卻在無意間當上了儲君。

李煜天生異象,為人仁孝,又偏愛詩詞書畫,但這些都不是能成為一個好君王的必要條件;另外,由於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這些脾性既註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君王,也為他成為亡國之君埋下了伏筆。李景在位時,雖努力開疆闢土,但卻頗好奢侈。看來,李煜的奢靡、愛好聲色和浮誇的心性,除了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外,一定與父親的言傳身教也有關。由此可見,一個人後天性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的言傳身教都是密不可分的。

五代十國時,奔放豪邁的唐朝遺風仍然留存,君王骨子裡還在幻想著當年的美景,李煜也是如此。他久居深宮,不知天下大事己不復當年光景。說他「為高談,不恤政事」,就是說明他有著深到骨子裡頭的文人特質。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一談到政治,就免不了高談闊論,認為自己就是古聖先賢,只有自己能救黎民於水火。李煜當了國君後,由於他天生的文人特質,行事輕浮,不懂政治,只會講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又耐不下性子去做一些實事,去治理國家;加之又沒有經世之才的大臣輔佐,面對艱難的國事,只會「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己。」如此治國,國家焉能不亡?儘管李煜治國不行,但他「為人仁孝』,生性寬厚,在位其間,從未施行什麼嚴刑峻法,百姓們也都相安無事。所以,南唐亡後,百姓仍然念著他從前寬仁的好。當他客死異鄉的消息傳回江南,鄉人無不為之悲慟,家家齋戒設靈,以超度故主亡靈。可見,只要一個君主施政寬仁,就算他治國無能,但在他不幸亡故後,百姓還是會記得他的。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低能兒,他的即位,將國家送上了亡國的不歸路。可他在文學上卻是一個天才,他的出現,使當初柔靡的伶工之詞變成了後來悲愴的大丈夫之詞。真是世事弄人!造化弄人!

回到後宮的李煜,與大周后一起享受著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都精通音律,他們聯手恢復排演了即將失傳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合作的妙韻奇律《霓裳羽衣曲》。為了表達對大周后的恩愛,李煜作詞《一斛珠》獻給大周后:「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綉床鈄憑嬌天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這種赤裸裸的情愛和恩愛中的幸福感,誰人看了不心生羨慕。可惜,再美的愛情,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何況李煜還是個「性驕侈,好聲色」的風流文人。李煜二十八歲那年,大周后病重。當大周后天姿國色的妹妹,來探視病中的姐姐時,偏又被日夜守護在病榻旁的李煜看中了。由是,倆人偷偷玩起了地下情。有詞《菩薩蠻》為證:「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穿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真不知如此迷戀男女私情的君王,怎能有心思治理國家?也不知大周后是否知道丈夫與妹妹的地下情?反正不久大周后就離開了人世,而且死時面不朝床外。多情的李煜,對大周后的去世悲痛欲絕,親自作文祭奠。三年後,李煜迎娶了早有私情的大周后的妹妹,是為小周后。

與歷史上所有經歷了家國巨變的文人一樣,李煜的詞風在成為北宋的俘虜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詞一改往日柔弱靡糜的調子,字裡行間無不表現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情懷。其中流傳千古的名詞,如:《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悲愴之詞,無不作於那段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因為李後主沒有學會劉後主「樂不思蜀」的混世方法,因此,李煜亡國奴的日子一直過得膽戰心驚。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昔日舊臣徐鉉奉太宗之命前來問候「違命侯」,李煜感慨地說:「悔不該當初不聽潘佑之諫。」太宗聞之,殺機頓起。不久,宮中又盛傳李煜作的《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年農曆七月初七,正是七夕節,也是李煜四十二歲的生日。宋太宗以祝節賀壽為名,賜酒一壺,用酒中放入的牽機葯將李煜毒死。牽機葯又叫馬錢子,人服之後全身抽搐,頭腳收縮在一起,極其痛苦。一個不適合做國君的風流才子,就這樣痛苦地死在了屈辱的亡國生涯中。這年十月,宋太宗追封李煜為吳王,並以王禮葬於北邙山。小周后不久也悲憤而亡,與李煜同葬。可憐一代天才詞人,至死也沒有再回過故鄉。坊間流傳,由於宋太宗趙光義沒有履行必善待投降後的李後主的諾言,一百多年後,在其後代子孫中,也出了一個無論是出身,喜好,作風及即位方式都與李後主極相似的宋徽宗趙佶。一百五十年之後,在「靖康之難」中,己成為太上皇的趙佶和兒子欽宗趙桓,以及孫子、皇后、嬪妃、宮女及近萬臣工一起成為金人的俘虜。也落了個國破家亡,牽羊系頸,后妃遭淫,屈死北庭的悲慘報應。不過,此乃後話。可見,天不可欺,欺天,天必遣之;心不可欺,欺心,禍必延及子孫也。

可憐這位才華橫溢,善工書畫,通曉音律,尤擅詩詞的風流文人,這位本無心爭奪權位,卻在完全意外地登上了王位的李煜。最後卻稀里糊塗地弄成了一個最無奈的一代亡國之君。這也許就是風流文人治國失敗最經典的案例了。悲哉!惜哉!憐哉!

(全文完)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的厲害不在治國,在治家!
此人崇拜漢文化,曾用漢文化治國,要族人放棄一傳統,卻很快亡國
傳統文化故事:治國篇,太宗治國 忌用赦令,小人的幸運,就是君子的不幸。
中國古代十大治國人才,你知道都有誰嗎?
將中國變成世界最發達與富強的國家:這位皇帝不懂治國卻懂得用人
雍正的治國之道,非常地可恨、可悲!
中國古代治國水平最高的皇帝是不是清朝的皇帝?
亂世治國,用才不用德。這就是奸雄為何能一統中原的原因
漢文帝治國之道:克己欲 舊兼新盡臣才
一代權臣霍光:治國厲害,治家無方,不學無術,常鬧笑話
同樣是統治國家,明打的英國賠款道歉,清朝讓人搶的內褲不剩?
古代書法最好的皇帝,只玩樂不治國,結果國家崩了
生肖狗:也有好運不斷光顧,治國安邦,發大財享受人生那是必然的事情,福氣滿滿
被譽為「國父」的他,國家獨立後卻不善治國,後在幽禁中抑鬱而死
養生如治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竟然在您身體里
三國歷史上曹操教子真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嗎?
勤儉治國的崇禎帝為何落得國破身亡?
古代美女禍國殃民,男人的美卻能成就千秋大業,由比美悟出的治國之策
為什麼曾國藩認為《資治通鑒》是最好的經世治國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