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小組報告:巫信仰與族群認同及族群邊界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小組報告:巫信仰與族群認同及族群邊界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sae2016conference/agenda


完整會議議程: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小組報告:巫信仰與族群認同及族群邊界


小組主題:巫信仰與族群/國族認同及族群邊界


巫信仰與族群/國族認同的建構、族群邊界的確立或是流動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聯性為何?本組將以近年來台灣發生新的巫現象為研究主軸,嘗試從地方宗教的角度切入來理解族群認同與邊界。神靈與巫師通常被當地人視為建立部落邊界與主權的基礎,然而這些神靈與邊界並非恆常不變。我們將從臺灣漢人、原漢邊界糾結的「新族群」噶瑪蘭族、西拉雅及阿美族的例子,進一步探索這種巫信仰中特殊的跨界流動、去(再)脈絡化、互借、混合與相容現象?


如近來出現台灣漢人民間信仰有拜日本殖民將軍的跨界流動,或是出現漢人、平埔族、噶瑪蘭族與阿美族之間神靈互通的邊界游移,亦或原住民在改宗後仍保有某些傳統信仰概念的反例。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小組報告:巫信仰與族群認同及族群邊界



一、族群泯滅的民眾史學:田中綱常抓乩成神的案例探討──林美容(慈濟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與三尾裕子(慶應大學文學部)


日本領台之初即任澎湖列島行政長官與台北縣知事,這時他已官拜海軍少將。他在台擔任殖民官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年,卻在他逝世八十幾年之後,靈魂一再附身於屏東枋寮一位女士身上,經過三年的拉鋸,此女終於成為祂的乩童,可與祂靈通的代言人,並為祂立廟。此不僅掀起為祂祭祀的熱潮,也掀起一波平民百姓探索台日關係史的另類模式。無論從國家史學或是民族史的立場,皆無法詮釋何以台灣人要拜日本神,只有從民眾史學的觀點才能詮釋此一案例的信仰行動與歷史行動,以及其所欲崇揚的神性究竟何在。


二、番親來相會—西拉雅頭社部落太祖夜祭會親儀式探討

謝依萍 政大民族系碩士


在漢人民間信仰中,常見信徒「進香」的團體行動,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信仰的神祇透過「謁祖」、「會親」或「交陪」等等,藉以增強靈力或締結廟與廟間的良好關係。在西拉雅頭社部落歷年的太祖夜祭中,早期由番仔田部落發起,前往頭社、類似進香的單向「謁祖」,因受到平埔文化復振、平埔正名運動的影響,以及2004年臺南縣政府(現為臺南市)所舉辦的「西拉雅平埔會親系列活動」,逐漸轉變為部落與部落間互相的「會親」儀式,並影響了諸如六重溪等文化復振方興未艾的西拉雅部落。


透過太祖夜祭時的「會親」,人與人,靈與靈之間能夠跨越阻隔,進行交流;公廨與公廨,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活動亦來往漸繁,加強部落與部落間的聯繫。而夜祭場合同時也是西拉雅文化展演、教育、宣揚相關復振、正名活動最好的時機,對內除凝聚族人的族群意識、加強族群認同,對外亦表現出西拉雅文化的生機勃勃及追求發展的決心,因此西拉雅太祖的「會親」,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儀式,亦具有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族群的等各方面意義。


三、新族群新儀式?: 噶瑪蘭族創新的祭祖傳統


劉璧榛 中研院民族所

paspaw(祭祀)其實不是噶瑪蘭人的新發明,但是集體祭祖(paspaw do baqi bai)卻是這幾年才被逐漸「創造」出來。1987年正名前後,噶瑪蘭族人開始以集體的方式在公開的場合,舉行祭祖(paspaw do baqi bai)的創新儀式,如花蓮新社部落以巫師群(mtiu)和頭目領導祭拜祖先後,掀開豐年祭(qataban)的序幕;花蓮的立德部落也由頭目帶領男性幹部祭祖;抑或旅北同鄉會的豐年祭聯歡大會,亦請巫師與旅北頭目、會長首先共同paspaw(祭祀)祖靈;另外,每年12月底,在新社部落舉辦的噶瑪蘭族復名紀念活動,從2012年的十周年慶起始,也出現了祭祖(paspaw do baqi bai)的儀式。又當部落族人到外地參加文化演出,或是參與噶瑪蘭族特展開幕等活動,也都會特別請mtiu巫師先paspaw敬告祖先。2014年底族人北上到台灣博物館將石棺迎回部落,也是由mtiu巫師主持,引導鄉長、族群委員、代表以及頭目與部落族人,共同舉行paspaw(祭祀)祖靈。


噶瑪蘭人的祭祖不僅是抽象思想的表達或反映,而是一種行動,為個人或群體社會實踐的過程,祭祖由誰paspaw、又paspaw誰,這之間相對地也創造了新的協商群體。


四、當代高寮阿美族人的信仰與族群邊界


蔡維庭 政大民族系碩士

位於花東縱谷中段玉里鎮的阿美族部落,高寮阿美族人在社會變遷與長老基督教會近百年傳教的歷史過程中,傳統的巫信仰已經逐漸的式微,本文將以筆者在高寮部落的田野資料,討論改宗後的阿美族人,如何解釋部落傳統空間、與部落空間中族群的虛實交疊,分析在部落中的阿美族的族群關係與部落空間地景的改變過程,如何影響當代高寮阿美族人對於空間感知的多元性發展,並重新思考信仰變遷後族群空間的多元性交疊與延伸,以及當代高寮阿美族人所呈現出來的部落生活方式與族群邊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與道教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中國道教協會合作,促進道教古籍文獻保護
侯旭東:節曰:社會的透鏡——《中國中世紀的鬼節》評介
新加坡國立大學丁荷生教授早期道教課程大綱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數位博物館網站介紹

TAG:道教學術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的族群和國家觀念
奇異8:考古學家發現巨人歌利亞族群古墓
送科普知識進學校進村隊活動受新疆沙灣各族群眾歡迎
從夏人、漢人到中華民族——對中華大地上主體族群凝聚融合軌跡的考察
贄公後裔敦行睦族文化,重慶榮昌尋訪陳氏族群
趙世瑜:明朝隆萬之際的族群關係與帝國邊略
英國華裔成學歷最高族群 中產階級人數大增
高山族:我國最特殊的民族,他不是一個單獨民族,而是台灣各族群的統稱
這地區的小學生騎馬上學,果然是驍勇善戰的一個族群
安祿山話里的胡與突厥:國際視野下唐朝文化、族群和語言的分野
細數華人五大族群,曾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探訪地球上與世隔絕的神秘族群 西伯利亞土著居民涅涅茨人
中國留學生加州跳海自殺身亡,少數族群留學生心理健康誰來關懷?
天文學家觀測發現巨行星有兩種族群
美國制裁與朝鮮有關的中國銀行及公司-長在集中營里的玫瑰也是玫瑰-苦難:族群的德性之鏡
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
僅存的古老原始社會族群 女人以露上身為美!
年輕人職場中的各個「族群」
高感性族群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