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網路閱讀會讓我們變淺薄嗎?

網路閱讀會讓我們變淺薄嗎?


網路閱讀會讓我們變淺薄嗎?


視覺中國 圖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碎片化的閱讀;短小的文章;可以一邊開著視頻,一邊回手機微信,還能同時注意到郵箱提醒……


我們不再安靜專註,不再願意付出耐心在長長的閱讀文本中徜徉。有人擔心,人類是否正在喪失深度閱讀與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有人認為,互聯網開啟了新的技能和思維。


網路閱讀真的讓人變得淺薄嗎?


人生的分水嶺

金福林今年67歲,智能手機是一道分水嶺,擁有之後和之前,她似乎活在兩個世界。


曾經的每個晚上,她坐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收看新聞,一路看到晚間檔的肥皂劇,時而點評,時而哭哭笑笑。白天與鄰居們交流,她對情節如數家珍,說得頭頭是道。


有了智能手機後,她學會了微信,電視機徹底淪為背景音效。依然坐在沙發上,依然開著電視,但更多時候,她低垂著腦袋,在微信群中來回穿梭,回復各種消息,偶爾抬頭瞄一眼電視,便覺得自己看過劇情了。


洗碗、做飯、打掃家務,做到一半,她也會回個微信。朋友們出去吃飯,斷網讓她焦慮不安。無奈之下,她多次要求女兒幫自己的手機辦理4G上網,且理由充分:「我出去吃飯,那些老朋友都有網路看微信,就我沒有。」


金福林的女兒則是一名80後白領,每天到家後的第一個動作是拿起iPad(平板電腦),往沙發上「葛優躺」。iPad正在播放綜藝節目,而她還用手機同時網購。手指在屏幕上刷刷刷,這是每天重複成千上萬次的習慣動作。網購的間歇,看微信朋友圈、回復郵件、再瞄幾眼視頻,一心多用中,似乎什麼都沒耽誤。

每個晚上,無數這樣度過的「手機族」們都覺得收穫頗豐:自己一天看完了幾個節目,買了好幾件物美價廉的東西,回復了幾個郵件,甚至還在朋友圈收穫十幾個點贊,與老友們說了好久的話,又在網上讀到有趣的文章和新聞,生活多麼充實而豐富……上網幾小時,感覺自己的大腦彷彿騰空而起,聰明、富有、靈活,讓人陶醉。


「現在有網路真好。」金福林感慨,「每天可以知道很多信息,交流也方便,一天抵過去一個月。我們年輕時那個年代要是有互聯網就好了,感覺以前的人生都浪費了。」


果真如此嗎?


90後的小林正在攻讀人類學博士,看厚厚的學術著作本應成為習慣,但她的感慨大概能令許多「高知分子」感同身受:「我以前看書很容易沉浸其中,長篇大論也可以花上幾小時看完。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沒法專註。每本書翻上兩三頁,就心緒不寧,老想著同時找點別的事一起做。深度閱讀已經變成費力掙扎。」


以上兩種,基本可以概括互聯網閱讀的情形。

正方認為,網路讓生活充滿各種可能、想像、連接、交互、創新,信息爆炸總比一無所知好。


反方認為,信息太多未必是件好事。一篇愚蠢的文本獲得10萬+的點擊率,意味著10萬倍的愚蠢在擴散。另外,網路是多任務切換,無法專註於一件事有時很危險。


當中國網民已經超過6億,還在指數級增長,回頭問一句:它究竟有沒有讓我們變得淺薄?似乎很有必要。時至今日,部分答案已經有了。


不堪重負的大腦

何莉已經回憶不起來,自己一天上網多少小時,手機屏點擊了多少次。「上萬次點擊大概有吧。」她不確定地想了想,同時又不自覺刷了一下手機屏。


作為一名財務,何莉對數字高度敏感,記憶力也很好,然而被問到剛才看手機時,最近的一篇文章標題和內容是什麼?她頓了頓,一下子懵了。很多秒以後,她回憶起一個八卦,再翻閱手機核對時連忙糾正:「哎呀不對,我說成了再上一篇閱讀的文章了。」隨後兩手一攤,笑笑,似乎記錯是理所當然。


在只有紙張的年代,很少有人忘記剛剛看過的內容。互聯網改變了印刷文明的閱讀習慣,也改變了我們的思考能力。那麼,兩者的閱讀區別究竟在哪兒呢?


讀書其實是一件很累的腦力活動,深度閱讀尤其需要訓練。


早期閱讀文字時,人的眼睛緩慢移動,在行間停頓,需要搞清邏輯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閱讀就像猜謎,整個大腦皮層都被激活。


漸漸嫻熟後,大腦的運轉加快,可以毫秒之內識別詞義。人類的大腦漸漸能把更多精力投入文本解析中,今天所謂的「深度閱讀」才變成了可能。


深度閱讀其實是有難度的。你彷彿置身於旋轉世界的靜止點上,必須訓練自己的大腦對周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抵抗從一個感官信號跳到另一個感官信號上的慾望。深度閱讀者的大腦,最終形成了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神經連接」。他們能長時間全神貫注,彷彿開闢了另外一方空間,在這片空間中展開聯想、推論,形成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和深度思考。


所以,英國心理學家沃恩·貝爾認為:不受干擾地專註於單一任務,是人類心理發展史上的奇蹟。「深度閱讀」是印刷文明的產物、是從小到大刻意訓練的結果。


而可怕的是,人的大腦會隨習慣改變。訓練出來的神經連接,一直不用便會弱化。等你想用回來,大腦已經無能為力。


美國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他的普利策獎提名暢銷書《淺薄》中提到了大量相關研究,也解釋了網路閱讀時大腦是什麼狀態:


上網時,我們一直在重複一些相同動作,且奇快無比,如敲擊鍵盤、拖動滑鼠、點擊右鍵或左鍵、旋轉放大,手指在屏幕上不斷划過,點擊文章,觸摸圖標,等等。這樣做的時候,大腦的視覺皮層、觸覺皮層、聽覺皮層一直在發送刺激輸入流。


你能想像嗎?無窮無盡的視覺信號在視網膜上閃過:不停閃爍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劃線或彩色超鏈接,變換形狀的游標符號,溢出的黑體字,新到的郵件標題,需要一格格填寫的網路表格,等待閱讀或被刪除的彈出式廣告和窗口……一切都等待你去點擊,靜候你去拖動。除了嗅覺和味覺,互聯網幾乎調動了我們所有的感官參與活動,並且是同時參與活動。


卡爾形容,「我們就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為了得到營養藥丸,堅持不懈地咬動槓桿」。大腦這種超負荷、多任務的狀態,最終會讓我們失去什麼呢?是記憶和理解力。


不能外包的記憶


小狼是一名網路寫手,中文系畢業。她愛寫歷史小說,時常引經據典,古詩詞信手拈來,常常與文中主角的心聲融為一體。


「我現在很感激小時候,父母強迫我背誦了許多古籍。」小狼解釋,小時候背誦的詩詞現在記得清清楚楚。每當寫作時,她的腦中自動浮出詞句,不知不覺就用到小說里。


然而讀大學以來背誦的東西已經記不清了,「儘管互聯網上隨時都能查到,但是它們不在你的腦海中時,寫作不可能主動想到。不記得,就等於不會用。」意識到這一點,小狼最近給自己列了一個背誦單子,希望閑暇時能再多背點。


許多人以為,網上海量的信息隨時可查,很多知識就不用再動腦子記住。這是對人腦的解放,可以讓人腦空出容量,去執行更有價值的計算。事實是這樣嗎?


神經突觸的研究表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小狼的感覺才是對的。


人的大腦有兩種記憶方式,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只能記住幾小時,甚至幾秒。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以長期記憶的形式儲存。長期記憶才是人們理解和領悟的關鍵,存放其中的不只有事實,還有複雜的概念、圖式。


可以這樣說:人類高超的智力,主要來自長期獲得的各種圖式。


當一個人無法在長期記憶中鞏固一個事實、想法,他是不會釋放大腦空間、執行其他功能的。恰恰相反,長期記憶的存量無限大,並不存在「釋放空間」這一說。記憶每增加一次,智力就會加強一些。


而互聯網閱讀是什麼狀態呢?卡爾形容,排山倒海的信息就像一個個巨大的信息龍頭。每個龍頭都噴涌而出,當我們從一個龍頭匆匆轉向下一個時,龍頭裡的水就會溢出,大部分只能成為短期記憶,幾秒、幾小時就忘。你以為自己獲得了海量信息,其實它們左耳進右耳出,大多沒怎麼過腦子。


同時,多任務還會增加切換成本。每次轉移注意力,比如你從觀看視頻轉為點擊右下角的郵箱,大腦都要進行自我調試。這些行為加大了腦力消耗,能成為長期記憶的可能再一次減少。


我們日常上網也有類似的感受:看了一整天信息,好像很有收穫,但過幾天似乎又難以對別人完整轉述。一旦網路閱讀沒有轉為長期記憶,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學習能力、理解領悟能力,真的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


會退化的神經


幾年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蓋瑞·斯莫爾做了一個實驗。他和同事徵集了24名志願者,其中12個是經驗豐富的網民,12個是網路新手。他們在互聯網上使用搜索引擎時,研究人員對兩組人的大腦進行掃描。


結果,網路老手的大腦活動比新手廣泛得多。經驗豐富的網民,大腦也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神經通路。


更妙的是後面。研究者讓網路新手每天上網1小時,6天後再重複實驗。新的掃描結果顯示,新手原本靜止的前額葉大腦皮層,也開始活躍。


斯莫爾寫道:如果我們大腦對每天短短1小時的互聯網使用都如此敏感,那我們把更多時間用來上網後,會發生什麼情況?


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經濟學家泰勒曾說,如果能夠輕易獲得信息,我們總是更喜歡簡短、片段化、令人愉快的內容。從紙面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閱讀,還有大腦。大腦的神經系統在悄然變化。


上網時,判斷一個鏈接是否打開,人會稍作停頓,讓前額葉大腦皮層進行評估。網路上有如此之多的鏈接需要評估,大腦負擔過重,難以聚精會神。這意味著,網上閱讀時,大腦只能犧牲深度,回到單純的信息解碼。


2007年,有研究者徵集了100多名志願者,一起觀看一段國家介紹。一組對象只看到文字,另一組對象還能看到影像。看完之後做測驗,回答10個問題。結果純文本組平均得分7.04,多媒體組平均得分5.98。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網路上的多媒體,並不能提高人類獲取信息的能力。


堪薩斯州立大學也進行過類似研究。讓一組大學生觀看主持人播報新聞,圖片信息不斷閃現在屏幕上,文字新聞在屏幕底部滾動。讓另一組大學生觀看同樣的新聞,但去掉了圖片和滾動文字。結果,多媒體版的學生能夠記住的新聞,明顯少於簡潔版。


試想,當這樣的瀏覽網頁擠佔了讀書時間,收發微信擠佔了沉思冥想的時間,原本的神經迴路會逐漸弱化,大腦會回收閑置不用的神經細胞。我們或許會獲得新的技能和視角,同時也會失去舊的技能和視角——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爾在書中很憂慮地總結: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系統,正在徹底顛覆圖書好不容易締造出來的深閱讀和神經系統。


人控制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人?


有一回,姜奇平親眼見證,鄰居家的孩子在玩《植物大戰殭屍》遊戲時,只用幾棵植物同時對付幾路並排的殭屍,手眼協調,將大多數殭屍擋在門外。


當時,作為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信息化與網路經濟室主任的姜奇平陷入沉思,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


我們的教育體制內,哪種教材和考試能讓小孩子具備這種快速反應下的手眼協調素質?我從來不反對我的孩子玩遊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業化的現代教育,對高科技下所需要的更原始的大腦功能開發並不足。


姜奇平還提到,老一代人經常覺得80後、90後很淺薄,不愛思考深刻問題。但是他發現,他們那個年代總是談論100年、100萬平方公里的時空效力下,什麼是正確的,卻很難正確判斷5分鐘、50米範圍的時空下什麼是正確的。80後、90後的淺薄,通過互聯網的競爭篩選,化為一種對當下價值的敏感和洞穿。


「我們是不是要向年輕人學習這種回到事物本身的淺薄?」姜奇平發問,「當然,需要忠告他們的是,淺薄一旦離開了深刻,那就不再是本質直觀,而成了照相機和皮球。照相機沒有大腦,一按就拍;皮球腹中空空,一拍就跳。」


支持互聯網的國外學者也不少。比如紐約大學數字傳媒研究學者克萊·舍基曾提出: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去哀悼對深度閱讀的嚮往,它的價值可能自始至終都被高估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育研究專家馬克·費德曼,也在演講時說,傳統的學問只是一個古典概念,與現實問題毫無關係。文學已經不是當今社會的結構性力量。對教師和學生而言,徹底摒棄書本世界,轉而進入隨時隨地可以相互連通的網路世界,這樣的時代已經到來。


其實幾個世紀以來,思想家們一直在爭論不休。


社會學家凡勃倫說,技術進步是人類無法控制的獨立力量,它對歷史的影響之大,被我們低估了。卡爾·馬克思也說過,風力磨坊帶來了封建地主社會,蒸汽機帶來了工業資本家社會。愛默生則說,造物控制了人類。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更是把技術推到極致,認為人類將會變得跟機器並無二致。


但是,還有另一派觀點始終認為,技術是中性的,關鍵看使用的人怎麼想,是人的意志在駕馭技術。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莫名其妙受控於技術工具。明明每天、每個人,都是出於自主意志來決定使用哪些工具,怎麼能說人的思維受控於工具呢?


然而神經可塑性的發現提醒我們,工具有時確實會反過來塑造大腦。影響大腦,也就意味著影響了人的思考和選擇。


不過,大腦結構改變之後,更加適應淺閱讀的解碼方式,更接近人類的口語時代,即印刷文明之前的狀態。這種改變究竟對文明發展是好是壞?至少在人文意義上,沒人下得了定論。


追求機器,還是追求花園?


裴女士是一名全球500強企業的高管,每到雙休日,她會從浦西開2小時車到浦東,就為了學古琴。


當安靜的教室響起絲弦摩擦的聲音,不緊不慢,點點入心,她的心弦似乎也隨之一松。窗外陽光明媚,映在古琴的一角,此時歲月靜好。


其實古琴初學時特別沒勁,曲不成曲,調不成調,很長時間,學員們的彈奏只能發出無意義的擦弦聲。但老師說,現在成年人的古琴班遠比古箏班火爆,基本都是三四十歲的白領女性。她們不求考級、不求成績,有些人甚至是「音盲」,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會彈古琴也加不了多少分。


「學員們大多就是圖個放鬆。現在工作壓力太大,心情焦躁。」古琴老師感慨。


同班的另一位方女士說,除了學古琴安心,她已經堅持3個月雙休日斷網、不帶手機、不亂購物。但是她也坦言,這種狀態可能堅持不了太久。「斷舍離太難,得找一個世外桃源住一段時間才行。」


她們這樣做,是想慢下來,想對高效運轉、永無止歇的生命狀態叫停。


工業革命以來,效率一直都是發展的所有主題。而互聯網閱讀的本質,也是強調效率,交流的效率、傳播的效率、信息的效率。有人說,21世紀的人將會習得通過6種不同媒介,同時進行34場交談的新技能。似乎聽起來很厲害。


然而人畢竟不是機器。追求效率和追求情調,似乎是兩條並行不悖的線,一直牽引著文明的發展方向。


過去幾十年來一系列心理學研究揭示,當人在寂靜的鄉間獨坐,被鳥語花香包圍,大腦會變得沉著、敏銳、清晰,記性更好。因為此時此刻,大腦終於放鬆,不用再為源源不斷的分神刺激而加重負擔。


可惜,互聯網上沒有遠山空思,只有喧囂刺激。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學家最近還發現,人的高級情感來自天生緩慢的神經過程。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心理和道德是需要時間的。比如說同情心,就需要一顆緩和的大腦。


我們尚不能說,互聯網的閱讀刺激會降低人類的道德感,那樣還太武斷。但是這種晝夜不停追求更多信息、更高效率、更快刷新的節奏,遲早會讓人的大腦難以負荷,心情變得暴躁、焦慮、分神,猶如失控的機器,這已經毋庸置疑。


有學者曾經形容,人類的理想可以概括為兩樣東西:機器和花園。它們分別代表人對工業理性的嚮往,和對浪漫情感的嚮往。古琴班的白領們可以刻意追求斷舍離、慢生活。那未來的網民們,說不定終有一天也願意慢下腳步,去刻意尋求心無旁騖的深度閱讀、去重新恢復專註、深入思考的訓練。


網路閱讀


我們尚不能說,互聯網的閱讀刺激會降低人類的道德感,那樣還太武斷。但是這種晝夜不停追求更多信息、更高效率、更快刷新的節奏,遲早會讓人的大腦難以負荷,心情變得暴躁、焦慮、分神,猶如失控的機器,這已經毋庸置疑。(文/龔丹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文化到底老了嗎
天宮二號將載兩名男航天員在軌駐留30天
茅盾寫《子夜》,為何署名「逃墨館主」
崑曲為什麼曾引發「全民痴迷」
「混血戰略」日本接力實現飛躍 要不要學樣?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如何更好地在網上閱讀?
我們上網認真閱讀的信息,都會加強我們的偏見,因為選擇閱讀什麼是我們決定的
很坦然地告訴你,我也是個網路閱讀者
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
網路改變讀書人的,是閱讀的功力
都知道閱讀是件好事,但你知道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好閱讀嗎?
讓娃愛上閱讀,你真的懂嗎?
孩子讀書很快,這樣的閱讀有意義嗎?
如何讓不愛閱讀的孩子愛上閱讀?
快餐社會: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
這樣打造閱讀區,還怕孩子們不愛看書?
閱讀也有毒?這本小說真的會讓讀者想自殺?
如何變得更聰明?閱讀,大量閱讀。
孩子不愛閱讀會有哪些原因?
長期碎片化閱讀的危害是什麼?如何改變?
親子閱讀 你準備好了嗎?
孩子閱讀能力低?作文寫不好?看這個就對了!
戴帶我分享閱讀感悟,你愛閱讀嗎?
你能做到隻字不差的閱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