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年輕時的雨果·根斯巴克

作者尹傳紅(科技日報主任編輯,中國科普作協副秘書長)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導讀


中國作家先後有兩部科幻作品——《三體》(劉慈欣著)、《北京摺疊》(郝景芳著),獲得了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雨果獎」,是最近兩年里頗為引人注目的事情。這一獎項的「雨果」,時常讓人聯想到《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其實不然。它與一個傳奇人物有關,並且跟「科幻小說」名稱的來源,以及此一文學新品種的繁榮發展緊密相連。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中國科學報》2016年9月9日第7版


從發明家到出版家

火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運河,而且存在著擁有較高智能的火星生物!


1893年的一天,盧森堡的一個9歲男孩偶然讀到這樣一些「新發現」,激動不已。隨即他便陷入一種迷思狀態之中,不時自言自語地念叨他所能想像到的火星上的奇觀。家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而為他揪心了好幾天。


幾年過後,這個喜歡鼓搗小機械裝置、名叫雨果·根斯巴克的年輕人又邁進了無線電的世界,在德國的一所工業技術學院里主修電機與通訊課程。1903年,年方19歲的他懷揣200美元和一份改良電池設計圖,去往美國。


起初根斯巴克的事業並不順利,給人打工只能勉強維持溫飽而已。折騰一番,經歷幾次失敗後,他創辦了一家公司,專事生產他自己研製的家用無線電收音機。有了一些銷路後,他又做起了家電產品和科學儀器的進口生意,同時想出了郵購的辦法,以降低銷售成本。為此他精心編排商品目錄、撰寫產品介紹,不期而然又闖入了一個新天地。


1909年,根斯巴克創辦了《現代電器》雜誌,向讀者介紹各種電器產品與相關知識,以及他在科技方面的一些構想——他本人發明了來複式再生電路和其他一些無線電器件,一生中僅獲得的發明專利就有80多項。1911年春,為彌補雜誌稿件不足,根斯巴克匆匆忙忙親自上陣,創作了一篇推想未來事物的小說,從當年4月起在雜誌上連載。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英文版封面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中文版封面


這篇小說有個怪怪的名字:《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中譯本1992年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還有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副題:公元2660年的浪漫曲。它以豐富的想像力全景式地描繪了未來科技的發展,尤其是27世紀的各種奇異機器,以及那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同時,大膽地預言了雷達、不鏽鋼、人造絲、蘋果梨、自動售貨機、自動包紮機、微型膠捲、傳真照片、電視直播、電視報紙、睡眠學習法、海底隧道、快速交通、射線(電)望遠鏡、太陽能發電、宇宙航行等在當時尚屬新奇,而今天已為我們所熟知的種種事物或情景,各種技術細節亦十分逼真。其中,television(電視)一詞最早就出現在這部作品裡。小說是這樣開篇的——


實驗室里的振動漸漸地消失了,大個子從玻璃椅上站起來,察看桌上的複雜儀器。儀器已經完備無缺了。他瞥了一眼日曆,已經是2660年9月1日。明天對他來說既重要,又忙碌:他將迎來3年實驗的最後階段。他打了個呵欠,將身體挺直,顯出一副魁偉的體魄,比當時的普通人高得多,很像個頭高大的火星人。


不過,與他那博大精深的大腦相比,他的體質優勢就無足輕重了。他叫拉爾夫124C·41+,是出類拔萃的科學家,整個地球上只允許10個人在名字後使用加號,他也位列其中。


這篇連載了12期的小說,由於是在應急狀態下分期寫就,沒有完備的總體構思,因而顯得結構鬆散、敘述混亂;又由於作者太重科技內涵和知識灌輸,也使得小說人物形象單薄、故事情節蒼白,只見「物」不見「人」,導致「審美失敗」。然而,儘管存在這樣一些藝術性缺陷,根斯巴克的這部作品仍被看作是繼儒勒·凡爾納之後最富預見性的科幻小說。特別是,它實際上以一種基礎文本的形式,界定了後來引領科幻小說發展的一些觀念或準則。即作者在現實科學的基礎上以某種方式作出推斷,描繪出將來各種技術呈現與發明的可能形態,以及科技發展對未來社會和人類的影響。


1913年,根斯巴克將《現代電器》雜誌更名為《電器實驗者》,7年後再度改稱《科學與發明》,而且更加註重刊發他所力推的那種展望技術發展前景、帶有科學幻想性質的小說。漸漸地,在他的雜誌的讀者當中,有了不少此類作品的擁踅,他也看到了其市場潛力。1923年,他乾脆將8月號的《科學與發明》弄成了那種小說的專刊,受到讀者讚賞。由此在他心中,一個更大的藍圖開始勾勒。


一個企業經營者的胸襟與抱負


1926年4月,由根斯巴克創辦的世界上第一本純科幻小說雜誌問世,起名為《驚奇故事》。他在發刊詞中不無自豪地寫道:「這本雜誌的誕生是一個嶄新的嘗試,無論就內容還是形式來看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其中許多東西乃是在我們國內前所未見的。它不但在小說與文學上是一種創新,就連那種銳意改革、求新求變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讚譽的。一個企業經營者應該擁有如此的胸襟與抱負。


根斯巴克的「抱負」是什麼呢?


他稱新雜誌刊發的「這些驚奇故事不僅是極度有意思的閱讀享受,而且當也具有教育意義」,它們「是凡爾納、威爾斯、愛倫·坡作品中的那類故事,是一種摻入了科學事實和預測遠景的迷人的羅曼史。」而雜誌的封面是與當期主題內容相關的一幅極富幻想色彩的彩畫,雜誌名稱的字體由大而小,像是向著久遠的未來延伸,而且還特別印上了根斯巴克推崇的三位作家的名字(最初他常常刊發這三位作家的舊作充「門面」,也為彌補稿件的不足)。他確信:「它們為讀者提供別處獲得不到的知識,而且是使讀者以一種相當愜意的方式受益」,因為作家們「有將知識甚至靈感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讀者的竅門,絲毫不讓讀者有被教導的感覺。」


對科學傳播懷有傳教士般熱誠的根斯巴克,將科幻小說視為一個學習的工具,一種教育的力量,把他創辦的科幻雜誌當作了傳播科學技術的渠道,即一種用糖衣包裹著的知識藥丸,其公式是「75%的文學+25%的科學」。登在雜誌上的還有這樣一句廣告詞:「今日誇大的幻想,明日冷酷的事實」。而根斯巴克所定義的科幻小說的三個基本要素,更體現了他對科幻功能的理解:「浪漫傳奇」——一種敘事架構,後被升格描述為「驚悚冒險」;「科學事實」——融入故事中的對現有科學原理的大段說明;「預言式願景」——對可能的新科學發現或發明進行的細節性描述。


根斯巴克稱其選發的作品是「scientifiction」(科學化的小說,或關於科學的小說),還將其用作雜誌的副(標)題。其實,起初他曾考慮將「scientific」(科學的)與「fiction」(小說)捏合,直接給雜誌取名為「Scientific Fiction」(科學性的小說)。可此名因要重複發出「fic」這個音節而很難快速發音,遂將其中一個音節去掉而組合成scientifiction 一詞。他用「stf」作為其縮寫。


上溯往前,此類作品「名目」繁多。英國詩人珀西·雪萊的夫人瑪麗·雪萊在1818年發表的《弗蘭肯斯坦》,後來被視為現代意義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但在當時卻被當作與黑暗、恐怖、神秘聯繫在一起的「哥特小說」(Gothic novel。愛倫·坡的多數作品亦歸屬此類)。它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科技手段「創造」了人,卻又被其所毀滅的悲情故事。如今,《弗蘭肯斯坦》被看作是科學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在文學上的第一次反響、一則關於創造和追求的憂心忡忡的寓言。作品中的怪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正在發展和滲透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而「Frankenstein」一詞,在英語中已被賦予了一種特定的涵義:自食其果或作法自斃的人。由這個故事所創造的一些原型母題,如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科技對倫理的挑戰等,也被後來的科幻小說一再採用。


到了法國作家凡爾納的時代,他(作為世界上第一位職業科幻小說作家)創作的包括《地心遊記》、《海底兩萬里》、《氣球上的五星期》、《從地球到月球》在內的一系列作品,被稱作「科學的奇幻小說」(scientific fantasies)或者「科學奇幻小說」(science fantasy)。後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叫法,諸如:「科學羅曼史」(scientific romance)、「偽科學故事」(pseudoscience stories)、「超級科學故事」(superscience stories)。再後來,又有人稱之為「科學寓言」(science fable)、「推測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驚奇故事》雜誌封面


回到根斯巴克。《驚奇故事》一出籠就很「火」,頗有經營頭腦的根斯巴克趁熱打鐵,又推出了《驚奇故事年刊》、《驚奇故事季刊》,藉此延長雜誌在書報攤上的銷售期,也提升其顯示度。可是,沒過幾年根斯巴克便遭人構陷(起因是根斯巴克寫文章揭露此人利用其宣揚的偽「養生之道」圈錢而得罪了他),捲入一起債務糾紛,被迫宣布破產。《驚奇故事》轉手他人。


然而,根斯巴克不忘初心,依然鍾情於斯。1929年6月,他東山再起,又創辦了一本名為《科學奇蹟故事》(Science Wonder Stories)的新雜誌。在創刊號中,根斯巴克用了一個新的術語——「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簡稱「s.f」或「sf」。一種發展了近百年但卻沒有一個統一名號的文學品種,由此得以「正名」,頂門立戶,走向自覺化、職業化。*


「科幻雜誌之父」黯然離場


根斯巴克先後辦過7種科幻雜誌,有一陣甚至是針對不同胃口的讀者同時「出手」。他特別重視跟讀者建立聯繫:藉助雜誌上的通信專欄,他得以了解讀者的需求、確立選題的方向,還「籠絡」了一大批科幻迷——他們正是後來規模龐大的科幻社群的基礎人群。


有一個時期,為了展現科幻小說的教育價值,根斯巴克別出心裁地在每期雜誌上設計一道科學謎題,並附有答案所在頁(小說內容)的提示。美國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曾回憶說,「那些科學謎題簡直讓我發瘋。我勸說父親科幻小說可以教育我的那一年,剛滿9歲,那時的我確實有許多科學知識尚待掌握,因此科學謎題中的問題激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最近的星是哪顆星?我會喃喃自問。」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科學奇蹟故事》雜誌封面


阿西莫夫另外還談到,「科學」這個詞出現在根斯巴克創辦的《科學奇蹟故事》和《空中奇蹟故事》這兩份雜誌中,是上天給他的禮物。「我誆騙天真的父親,使他相信這份名為《科學奇蹟故事》的雜誌專門介紹科學知識。因此,這份科幻小說雜誌是最早允許我閱讀的低俗雜誌。或許部分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作的時候,選擇了科幻小說創作。」


西方科幻史家通常都把1926年至1937年稱為科幻小說取得驚人成就的時期,而把1938年至1949年劃為科幻小說大量出現的「黃金時代」。推動科幻小說的繁榮發展,科幻雜誌功不可沒,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雜誌的根斯巴克居功至偉,此舉堪稱科幻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人將根斯巴克視為「科幻小說之父」和「科幻雜誌之父」。


根斯巴克對於科幻小說發展的重要性,在另外一些層面上也受到了一些科幻史家的高度評價:他定義了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描述了科幻小說的幾種不同目的及不同的受眾,論證了科幻小說獨特的重要性,對於確立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文學形式的地位,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他還藉助他所創辦的科幻雜誌匯聚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幻作家和忠實的科幻迷,為科幻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也有科幻研究者對根斯巴克評價不高,認為作為編輯的根斯巴克缺乏文學品味,他對科學和教育功能的過分強調,「是把無趣的拘泥主義注入到小說中去」,使科幻小說演變成了幼稚的空間劇,給科幻小說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末,根斯巴克漸漸脫離出版界,在科幻小說領域的影響日漸式微。


然而,科幻界沒有忘記他。1953年,美國費城一個名叫海爾·林奇的科幻愛好者,在觀看一場學術頒獎的電視轉播時,突然萌發了一個念想:在每年都舉行的世界科幻年會上,有那麼多科幻作家、學者和科幻迷在場,這難道不是一個舉辦頒獎宴會的絕好時機嗎?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晚年的雨果·根斯巴克


這一年於費城舉行的是第11屆世界科幻年會,林奇的設想在會上變成了現實:世界科幻協會將最初的「科幻小說成就獎」,頒給了科幻領域中表現卓著的人們,獎品是帶有木頭座的不鏽鋼質地的火箭飛船。為了向在27年前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雜誌的雨果·根斯巴克表示敬意,這一獎項被命名為「雨果獎」。1965年,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又設立了「星雲獎」(評選範圍僅限於美國原創作品或在美國譯介出版的外國作品)。如今,此雙獎已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1967年8月19日,人生後半場事業並不順暢的根斯巴克在孤寂中告別人世,享年83歲。


*注釋


關於Science Fiction 的翻譯


Science Fiction 的正確翻譯應該是「科學小說」,而非「科幻小說」。科幻翻譯家、浙江大學教授郭建中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他認為Science Fiction在漢語中成了「科幻小說」不完全是翻譯問題。在國外,有關的小說樣式有三類:science fiction (科學小說)、science fantasy((科幻小說)和fantasy(幻想小說/魔幻小說)。雨果?根斯巴克最初為這種小說定的名字是scientifiction,即scientific與fiction兩詞的合成詞,直譯成漢語就是「關於科學的小說」。解放前,魯迅、老舍、茅盾等作家和翻譯大家,都用「科學小說」 這一譯名,來指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幻小說」。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早已廣泛流傳。如果按解放前翻譯成「科學小說」,那麼,在一般人眼裡也會對科幻小說這一文學樣式少些誤解。


現在風靡一時的《哈里?波特》應是fantasy,即「幻想小說」,但現在都譯成「魔幻小說」。而介於「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和「魔幻小說」(fantasy)之間的雜交品種,才稱之為「科幻小說」(science fantasy)。這類小說其中有科學成分,更多的則是魔幻的成分。在國外,這類小說有時刊登在純fantasy的雜誌上,有時也刊登在science fiction的雜誌上,其間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


那麼,「科學小說」怎麼會變成「科幻小說」的呢?據郭建中考證,解放初,我國翻譯了大量的前蘇聯科學小說,而在俄文中,這一文學樣式稱為НАУЧАНЯ ФАНТАСТИКА,譯成中文是「科幻小說」,譯成英文應是Science Fantasy。在譯介大量的前蘇聯科學小說的同時,也把「科幻小說」這一名稱介紹進來了,從而替代了解放前「科學小說」的這一譯名。從此,「科幻小說」的名稱就這樣沿用下來。


當今,主宰科幻領域的小說、電視和電影,主要是英語作品。郭建中建議,「科幻小說」的名稱應重新回歸到正確的譯名——「科學小說」,如果我們承認這個名稱是從英語的science fiction翻譯過來的話。「科幻小說」的名稱,已極大地妨礙了這一科學時代文學樣式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他認為,目前在青少年中應大力提倡的是Science Fiction(科學小說),即我們現在習慣所稱的「科幻小說」,而不是去花大力氣炒作Fantasy(魔幻小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造超大對撞機值得嗎?
我腦海中冒的好多「泡泡」
希臘科學是值得效仿的成功典範嗎?
科學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TAG:科學的歷程 |

您可能感興趣

雨果·是啊,我是目光,你是星斗
除了郝景芳,那隻萌貓的AI也搶了個雨果獎
雨果·當你美麗的目光
雨果·她的芳名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
雨果獎 之「不能說的秘密」
拿下雨果獎的她,原來腦洞這麼大!
《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还是美女哦
雨果: 當你美麗的目光
三體軌跡獎在手,雨果獎勝算幾何
如何讓你的科幻小說像《三體》一樣獲得雨果獎盃
中國作家郝景芳奪雨果獎:「摺疊」北京的未來可能
《三體》得了雨果獎,但我依然不看好它的電影版
這次雨果獎敗給美女的劉慈欣怎麼說?再多獎也沒用!
中國科幻作品為何能連獲雨果獎?
除了奧運金牌,我們還可以期待雨果獎!
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小說!《北京摺疊》到底說了什麼故事?
燈下漫筆 雨果的傲慢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