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作家郝景芳奪雨果獎:「摺疊」北京的未來可能

中國作家郝景芳奪雨果獎:「摺疊」北京的未來可能


?作者郝景芳與譯者劉宇昆



撰文 | 龜途慢慢


來源 | 《極客公園》(ID:geekpark)




  



北京時間 8 月 21 日上午 9 點,第 74 屆雨果獎頒獎典禮在美國堪薩斯城舉行,80 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摘得中短篇小說獎。這是繼 2015 年劉慈欣《三體》獲獎之後,中國作家再一次摘得雨果獎。




相信對於熟悉科幻文學的國內書迷們來說,郝景芳的名字應該並不陌生了。在今年年初雨果獎提名揭曉之後,已經有很多報道介紹過了這位之前不太為人所知的科幻小說家。由於她本科在清華大學學習物理,而後來卻改學經濟學,這讓她在科學與社會的雙重知識領域都有很紮實的基礎。



事實上,在之前的採訪中,郝景芳曾經透露過由於自己的作品「更關注個體、人心」,這也讓她的作品帶上了「軟科幻」的標籤。於是傳統文學刊物會覺得她的作品「太科幻」,而有些科幻刊物卻又覺得「不夠科幻」,這讓她的作品在早期屢遭退稿。




當然,隨著這次《北京摺疊》勇奪雨果獎,相信也會有更多的普通讀者認識這位科幻小說家。





1
一個變成「三大空間」的北京城



談回作品。



當看完《北京摺疊》的時候,我意識到它恐怕很難像《三體》那樣被改編成影視劇了,因為這個故事的背景太敏感——北京。




故事發生的具體時代未知,但可能是在未來的 22、23 世紀,或者更遠。這時的北京變成了被隔絕為三層空間的「多層城市」,由上到下分別是負責管理與統治的「第一空間」,精英白領和學生們彙集的「第二空間」,以及多為重複性底層勞動者居住的「第三空間」。低層空間的人想要去到上層空間是非常困難的事。




每隔一段時間,大地就會進行翻轉摺疊,不同的空間就會在 48 小時內輪流在地上進行「正常生活」,所有的翻轉都會在六環內發生。當然,每一空間佔有的時間也不一樣,第一空間擁有一個完整的 24 小時,第二空間佔據次日白天的 14 小時,而人數最多的第三空間只有最後夜晚的 10 小時可以回到地面,其他時間他們都在睡夢中度過。24、14、10,還有比這更明顯的階層劃分嗎?







其中第一空間看上去最令人嚮往,那裡只生活著 500 萬人,而且他們大都是掌管這座城市命運的「上流階層」;那裡有高大的樹木和大片草坪,太陽好看得令人目眩神迷;目力所及沒有一座高樓,人們都生活在莊園一般的房屋中。在那裡,人人都優雅得像是 18 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先生和小姐,談論的話題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第二空間生活著 2500 萬人,他們很多都是每天忙碌工作的年輕白領,人人都在匆忙趕路,一切都很有秩序。當夜晚來臨,「所有人回樓,世界蟄伏。」




第三空間自不必說,他們才是這個世界中最龐大卻又最無力的一群人。5000 萬的居民都從事著很基礎的工作,2000 萬是垃圾工,剩下 3000 萬靠販賣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險生活。為了讓他們能生存下去,這個科技已經非常發達的城市一直不敢使用全自動的垃圾處理系統。於是我們的主人公還能靠垃圾工的生活過日子。



2
這麼真實,還算科幻嗎?



具體的情節就不劇透了,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看。




我不知道一位快遞員看完了這篇小說後的感受是什麼,但《FT 中文網》中提到的一個事很有意思,一名北京市屬公務員在網上刷完這部小說後,開玩笑地說了一句:「這(真實感這麼強)也能算是科幻嗎?」




我不知道這位公務員把自己歸於第二空間還是第三空間,但當小說中的空間開始翻轉摺疊時,我們似乎真的看到了從國貿到通州、從金融街到回龍觀的區域轉換。而作者郝景芳也曾多次對媒體表示,《北京摺疊》的創作契機是自己的「生活所見」。其中的故事就源於她「住在北京城鄉結合部」的經歷。







當然,文學作品永遠要比生活更誇張一些:小說中的主人公在第三空間長到了四十多歲,還從來沒見多第二和第一空間的樣子;第二空間的青年喜歡第一空間的姑娘,但那位姑娘的家教告訴她不能和第二空間的男生交往…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就是一個階層完全斷裂了的北京。




社會學家孫立平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90 年代中期在法國訪問的時候,我們曾向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圖海納(TOURAINE)提出一個問題:法國近些年來社會結構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圖海納的回答是,從一種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變為一場馬拉松。他的意思是說,過去的法國社會,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在這樣的一種結構之中,人們的地位是高低不同的,但同時又都是在同一個結構之中。而在今天,這樣的一種結構正在消失,而變成一場馬拉松。今天的法國,就像一場馬拉松一樣,每跑一段,都會有人掉隊,即被甩到了社會結構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經不再是社會結構中的底層,而是處在了社會結構之外。他認為,現在法國還在繼續跑下去的只有四五百萬人,其餘都是掉隊的了。堅持跑下去的,就是那些被吸納進國際經濟秩序中去的就業者。




當然,我對法國不熟,不知道圖海納所說的這種現象是否真的發生了。但這也許就是《北京摺疊》的場景:你根本就不在我們的遊戲圈裡,你已經出局了。



3
熟視無睹地擦肩而過



「上層寡頭化下層民粹化、上層定型化下層碎片化」,這是孫立平由「斷裂社會」所提出的概念。而更令人心驚的是,我們一直認為可以抹平這些社會差異的互聯網才是加速這一趨勢的最大動力:互聯網帶來的豐富性與便利性讓整個中下層社會快速分裂,除了民粹主義的爆發,人們很難再重聚起共同的力量。







《老道消息》的「老編輯」在知乎的回答中表示,我們目前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沒有被物理隔離,而是熟視無睹地擦肩而過卻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而《金融時報》則認為「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將不會像科幻小說里那樣被人為地做出物理隔離,而是以物質力和行政資源調動力進行區分。也許,分處於不同階層的人們,將來雖然身處同一個城市,卻熟視無睹地擦肩而過」。




這種大家都提到的「熟視無睹地擦肩而過」不正是互聯網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某種「便利」嗎?當一個社會的不同階層之間喪失了溝通的必要性之後,它就不再是「一個社會的不同階層」了,而從根本上變成了「不同的社會」,而那不就是《北京摺疊》中的不同空間嗎?




而更需要我們深思的是,當虛擬現實等技術進一步普及之後,我們不同人、不同階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又會發生哪些變化?當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個缺乏溝通與交流機制的不同組成時,小說家所描繪的「摺疊」場景會變成現實嗎?




附郝景芳的獲獎感言:




對我來說,獲獎並不是完全意料之外。實際上,剛才我還在考慮自己去「雨果獎落選者」派對上的樣子。獲獎者派對,落選者派對,我都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一個呢。科幻作家很喜歡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到,不管好壞,是幸運還是不幸。他們會討論採取什麼戰略應對外星人等等這樣的問題。基本上可以說,他們生活在無數平行宇宙之間。




在《北京摺疊》這部小說中,我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著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同時,我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有一些黑暗,顯然並非最好的結果,但也並非最壞的:人們沒有活活餓死,年輕人沒有被大批送上戰場,就像現實中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




本文首發於《極客公園》(ID:geekpark),《知識分子》獲授權刊發。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人為什麼會老? | VR、AR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橫貫西藏 | 高原化石考察記(三)
北大校長提出:建設「偉大的大學」
怎樣解釋這個世界?科學左右為難 | 贈書50本
回望札達 | 高原化石考察記(二)
科學揭秘:我們為什麼會衰老 | 系列(一)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郝景芳摘雨果獎,稱不希望《北京摺疊》成真,希望未來更加光明
雨果獎為何持續青睞中國科幻作家
喜訊!中國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獲得雨果獎!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北京摺疊》獲雨果獎,國內「科幻IP熱」又要來一波?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科幻視角下的「摺疊北京」
《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还是美女哦
中國科幻作品為何能連獲雨果獎?
劉慈欣、郝景芳雙雙斬獲「雨果獎」,你對中國科幻究竟了解多少?
雨果獎得主清華博士郝景芳,與劉慈欣齊名的科幻作家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作家再獲雨果獎美女作家郝景芳系清華物理系畢業
中國作家再獲雨果獎 外國人為啥突然愛看中國科幻?
繼《三體》之後,又一部中國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雨果獎」
《三體》之後,《北京摺疊》也拿雨果獎了,但譯者劉宇昆也很厲害啊!
郝景芳獲全球科幻界最高獎項「雨果獎」,是時候好好讀一下《北京摺疊》了
專訪雨果獎入圍者郝景芳:《北京摺疊》源於生活所見
郝景芳《北京摺疊》獲雨果獎:「我對獲獎這件事不是完全意外」
郝景芳憑《北京摺疊》獲雨果獎 80後新一代科幻作家崛起
劉慈欣之後,郝景芳《北京摺疊》再獲雨果獎,靈感源於外地計程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