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現代製冰技術出現以前,古人在夏天怎樣搞到冰,又怎樣用冰來防暑降溫?


文|孫鑫偉


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緯度都不算太高,夏天往往酷熱難耐。在沒有空調、電風扇、冰箱等現代設備以前,古代人是怎樣熬過夏天的?

可想而知,絕大部分人面對炎炎夏日都只能以勤洗澡、穿薄衣服、吹穿堂風的方式硬扛,只有少數人能憑藉著強大的權力或財力,搞到些冰塊之類的消暑用品來對抗大自然。


他們的冰塊是從哪兒來的?用冰塊可以怎樣消暑?跟當代城市居民的空調小屋相比,製冷效果如何?


深挖洞廣積冰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即開始用冰消暑,《周禮》中即有在容器「冰鑒」中保存冰塊的記載。冰鑒是用木製或青銅製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徑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後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


春秋時,還有一位叫子馮的楚國士大夫,為了裝病以避免被楚王封官,竟在炎炎夏日蓋著被子躺在墊有大冰塊的床上睡覺,堪稱「開空調蓋棉被」的古代先驅。


而在現代製冷技術發明前,要像子馮一樣在夏天使用冰塊,只能在寒冷季節採集自然凍結的水體,並予以保存,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從周朝開始,采冰、儲冰工作長期由宮廷包辦。如周朝有專門負責管理冰的官職「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帶領下屬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陰涼處的冰窖里,配備樹葉等隔熱材料,以備夏季使用。


由於保存環境、方法的限制,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會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儲冰者需打好提前量,採集遠遠多於需求量的冰塊,才能滿足宮廷需求。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春秋時秦國的陵陰遺址規模(圖片數據來源:韓偉、董明檀,《陝西鳳翔春秋秦國凌陰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8)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挖井藏冰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保存冰塊用的「冰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曹操即於公元 210 年修建冰井台,高 8 丈、深 15 尺,裡面建有許多小冰井,與銅雀台、金鳳台並稱為「鄴城三台」。


唐宋以後,儲冰工作進一步完善。如宋朝就建立了專門的機構「冰井務」,用來管理采冰、藏冰、頒冰(賞賜冰給官員)、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他們還放棄了在深山窮谷采冰的老辦法,直接在距離京都較近的金明池采冰。


宋朝南遷以後,還將以前集中在北方的采冰活動帶到了南方,並採用在冰面上撒鹽的方法,結冰時就會一層鹽、一層冰。像北宋一樣,南宋也把距離較近的西湖用作了主要的采冰地。


到明清時期,由於都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儲冰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以清代的儲冰活動為例,北京皇城內部和皇城周邊設有 23 處「官窖」,專門提供冰塊給宮廷使用。在皇城外還建有許多「府窖」,專為貴族和各部官員服務。除北京城外,城外如熱河、喀喇河屯等也都有藏冰的場所,主要供皇帝出巡或前往行宮、避暑山莊時使用。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殘存的冰窖


在采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獨特的管理流程。


如采冰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負責,每年北京水道結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雜草。約到冬至時開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結凍之後再采第二批。如此反覆,每年冬天大概能採到五批冰。


采冰之前,匠人還要用冰鑹在冰面上划出行列,以確保采出的冰塊是方塊形狀,大小整齊,尺寸得當,無破損處。待冰塊採集到岸邊後,還需用黃布蓋好,由工人用「御冰車」將其拉到冰窖中。


為保證冰的質量,防止冰塊從窖口掉落到窖底時摔得不成樣子,窖內會設置專門搬運冰塊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便將冰板一頭支在窖口,一頭支在窖底,形成一個斜面,讓冰塊滑下去,再由窖里的工作人員碼放整齊。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用來「滑冰」的木板


在古代各時期,這些千辛萬苦儲存下來的冰塊,又會以什麼方式接觸人體,幫助古人們扛過難熬的夏天?


怎樣用冰降溫


早期的冰十分珍貴,像子馮那樣製作冰床來防暑降溫的做法極為奢侈,難以長期負擔,有些時候只能一冰兩用。如根據《吳越春秋》,越王勾踐出遊時就很喜歡隨同出行的「冰廚」,甚至在其中留宿,與冰廚中保存的新鮮食物同享冰鎮之樂。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更多時候只能選擇吹風消暑


在冰塊特別難搞的時代,皇帝除了儲存冰塊自用,還會將其作為賞賜物分發給大臣,供其解暑。這種「頒冰」的做法始於周朝,一直延續到清代為止。


漢朝末年坐擁「冰井台」的儲冰大戶曹操,即常將冰塊作為珍貴物品賞賜給下屬。北齊大臣高睿率領山東兵建造長城時,由於酷熱難耐,也曾蒙領導賞賜過冰塊,但高睿本人表示拒絕,理由是不忍心他一個人喝涼水,而讓手下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將士喝溫水。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漢代長樂宮凌室遺址(圖片來源:劉振東、張建鋒,《漢長安城長樂宮發現藏冰建築——凌寶遣址》,《中國文物報》,2005)


可想而知,冰鎮水果和飲料雖然勉強能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卻遠遠不足以幫助特別怕熱的人戰勝酷暑。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身為頂級特權人物,就因身體肥胖、耐不住熱,北魏遷都洛陽後無法適應,而發動叛亂企圖返回北方老家,結果事敗遇害於河陽,至死未能涼快下來。


到了唐朝,不但有個別豪富權貴開始了私人用冰,而且使用方式極為奢侈。除了出現以冰為原料的冷飲,像楊國忠這樣的特權人物還能打造私人冰室,內有匠人雕出的冰山,來訪客人甚至需要穿上棉襖才能入內停留,製冷效果不亞於開到 16°C的空調房。


宋朝宮廷用冰量就非常巨大,每年朝廷平均要消耗 38300 段冰,而實際采冰的規模還遠大於此,因為采來的冰有 40%都會在儲存期間自行融化。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夏天用起冰來頗不節制,北宋徽宗、南宋孝宗都有冰水喝多了身體不適的記錄。得到皇帝賜冰的大臣也遠較前朝為多,除三品以上大臣外,宮內輪流值班的士兵和全年無休的史官都會被賞賜冰塊。


除皇帝賞賜臣子外,高級官員也會賞賜冰塊給低級官員,如歐陽修就曾賜給過梅堯臣冰塊。此外,冰還作為禮物被饋贈給來訪的外國使臣,供其消暑。


元朝的用冰範圍也十分廣泛,不但軍隊在其駐地儲冰解暑,就連行軍中的部隊都能在驛站得到冰塊。


到了明清時期,冰製品就更普及了。以儲冰量最大的順治年間為例,官方冰窖的年儲量可達 208621 塊冰,乘以單塊冰的重量(約 100 公斤),總重可達 20000 多噸。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間,官方儲量也有一年 9000 噸左右。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清代北京官方冰窖藏冰定額表,單位/塊(數據來源:《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清廷儲備的冰塊除皇室成員使用外,還對各級官員設置「冰票」,憑票供應。不過,能憑冰票領到的冰數量極少,根本不夠使用,官員們往往還會到市面上去買冰。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清末北京各衙門每日應領冰塊數目(數據來源:《欽定工部則例》)


除冰票之外,清朝還有「賜冰湯」的制度,在辦公場所的台階下面放上冰桶,裡面盛有冰湯,供本單位的工作人員飲用。


冰的普及


不過,唐宋以前,冰塊過於珍貴,不但不能平民化,而且在權貴手裡也主要用來給水果和飲料降溫,「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象。


當然,唐朝的冰塊數量仍極有限,價格也甚為昂貴,到了「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賞賜冰塊之時都會深感為榮,如白居易就曾記錄:「……聖旨賜臣等冰者,伏以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異之恩。」


冰塊要真正走向民間,還要等到物質文明豐富的宋朝年間。


宋朝有能力采冰用冰的單位也越來越多元化,民間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種冰制食品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東京夢華路》中就記載了很多冷飲、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冰雪涼水荔枝膏」、「冰雪細料餶飿兒」等,都以冰為原料或輔料,如「冰雪甘草湯」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湯後加入冰屑而成。


南宋時期的冰製品更加豐富,有雪泡縮脾飲、荔枝膏水、苦水、富家散暑葯冰水等。楊萬里的《荔枝歌》有「市人如炊汗如雨 / 賣冰一聲隔水來 / 行人未吃心眼開 / 甘霜甜雪如壓蔗」的句子,對冰制食品的解暑功能予以歌頌。


至於市面上出售的冰,一部分出自是平民經營的「民窖」,這種冰窖一直到清末才出現。早期的民營冰窖還需要向王府交錢,以後者的名義營業,才能取得開窖權。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清代運冰人


除民窖外,官窖、府窖也會把一部分儲備冰投放到平民市場上,且供應量頗為充足。買家主要是飯店、魚行、肉鋪、飯莊等,每天清早都會有騾子拉著裝冰的車道各訂戶處卸貨。買冰的住戶也不少,只需5大枚銅錢左右即可買到 1/3 方大的冰塊。市面上的冰飲種類也更加繁多,如冰鎮酸梅湯、冰激凌、冰酪等。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老北京冰鎮酸梅湯」


北京人就這樣過上了時不時能涼快一下的夏季生活,再也無需像 1500 年前的皇家太子一樣,因為高溫難忍而喋血搏命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真問真答:如何處理廢舊的國旗
真問真答: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
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誰讓偉大領袖永垂不朽
中國最難的考試是什麼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成都人,夏天來了!哪兒涼快就哪兒待著去!
征服了半個地球,稱霸天下的蒙古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人的「愚昧」從哪兒來?
課本里的古人畫像都是從哪兒來的?
小明說夏天不旅遊都是傻瓜,這個夏天你帶孩子去哪兒了呢
雷人的音爆:天空巨響是哪兒來的?
鮮 然:花從哪兒來
征服了半個地球的蒙古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嚴肅考證:盤古開天闢地用的斧子是從哪兒來的?
入了夜的夏天去哪兒玩?當然是這裡!
「六畜」都是從哪兒來的?
嘿,男人,你的魅力從哪兒來?
李白這妖孽到底從哪兒來
寂靜的春天,蜜蜂都去哪兒了?
哪兒來的香味兒
王健林回憶創業時被嘲笑:你小子一定會從哪兒來滾回哪兒去的!
你愛吃的西瓜子是從哪兒來的?
古人以前用過的東西都哪兒去了?
語文、歷史課本里的古人畫像都是從哪兒來的?今天終於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