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思維還是律師思維
原作者:胡磊
人類常見的認知模式有兩種:先搜集證據再下結論,這是科學家模式;先下結論再去找證據,這是律師模式。
對於科學家模式,認知過程往往較為複雜並充滿反覆,因為這需要你摒棄心中預設的觀點,在尋找證據的過程中,所有有利和不利於自己觀點的證據都要仔細驗證並且保留;而律師模式對證據的選擇往往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凡是有利於自己觀點的一概保留,不利於自己觀點的統統忽視或至少不予以重視。
猜猜兩種認知模式的人群,各自所佔的比例是多少?說出來你一定不信,那就是持科學家模式的人群比大熊貓還稀有。別激動,我知道作為讀者的你很委屈並憤憤不平,你從來都標榜自己理性、嚴謹、客觀、中立、有一分證據下一分結論,真是這樣么?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到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甚至主觀上都會本能地予以排斥,更有甚者一句「背後一定有陰謀」就可以把那些證據直接掃入垃圾堆。
上述描述只是陳述事實,並不涉及價值判斷,只說實然不說應然。換句話說,筆者並沒有說科學家模式和律師模式,到底哪一種更好,哪一種更有利於我們認識世界、適應社會。
能否承認並接受這一事實,然後加以利用,才是重點。
舉個例子。新聞媒體的底線是什麼?按說客觀、中立的報告事實,應作為媒體和媒體人的底線。那麼,現實世界的媒體,實際又是怎麼做的呢?看看美國三大新聞台Fox News、MSNBC、CNN的招數:Fox News是保守派共和黨的大本營,從不諱言自己提供的就是有強烈主觀觀點的新聞,哪怕是轉發一下別人家的消息,也要對標題進行修改以便取悅觀眾,如《選民對經濟的擔心給奧巴馬帶來新麻煩》就要改成《奧巴馬跟白人婦女有大問題》;MSNBC比較傾向於自由派民主黨,報道相對中立;這三家相比較而言最為客觀中立的,其實是CNN。那麼實際收視率情況如何呢?老大Fox News的收視率遙遙領先,甚至比MSNBC和CNN兩家合起來還要大,這就是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再舉個例子。經濟學領域裡面著名的「破窗理論」實際上就是律師模式的典範。在破窗理論中,經濟學者只看到窗子被打破後引發的刺激消費行為,而對這些消費者本來的消費意圖充耳不聞,換句話說,只看見「看得見的」、忽視「看不見的」。
現實是客觀的,得到的結論?往往都是主觀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交網路時代,那些真正客觀的事實、冰冷的數據,往往容易被熱點、眼球、噱頭、口水所淹沒。
存在認知偏誤很正常,但下結論時往往標榜自己是不存在認知偏誤的,這些人中有你么?筆者認為這才是值得警惕的,這是價值判斷。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萬維鋼(新浪微博網名@GK同人於野)先生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本文的例子即取自本書。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impencil),暢讀最新文章


TAG:鉛筆經濟研究社 |
※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什麼重要區別?
※科學家楊強:談機器思維早了點兒
※釋迦摩尼,屬於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
※外星人有怎樣的思考?科學家做的實驗顛覆我們的思維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科學家為我們解密愛的科學原理
※魏坤琳:科學家是奇葩
※科學家直播—遺傳學家馬潤林探討生命與健康的秘密
※巧手科學家馬鈞!
※科學家設想宇宙是十維的 黑洞是通往其他維度的鑰匙
※@科學家特朗普:只有我才能復興科學
※俄羅斯科學家研製出特殊材料 永久電池不是夢
※中法科學家聯手 攻堅艾滋病
※科學家為什麼是科學家?人類所需要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科學家比蚊子更聰明
※戈達德先行者:致女性科學家與工程師
※中法科學家聯手尋找新路徑攻堅艾滋病
※埃及科學家奧薩馬:我是「中國製造」的科學家
※俄羅斯科學家擁有一種特殊的化學溶液讓你永遠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