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莉:當代文學不是垃圾

張莉:當代文學不是垃圾

日前,批評家張莉與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以及著名作家馮唐在北京中關村言幾又書店展開了一場批評家和創作者之間的真誠對話,就文學批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張莉:當代文學不是垃圾


作為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此次帶來了新書《持微火者:當代文學的25張面孔》,這是一本文藝批評的隨筆集錄,以普通讀者的視角對二十五位當代作家與當下文學現象進行了個性化的觀察與描繪,其中不僅有重量級作家莫言、賈平凹,也有新銳作家馮唐、曹寇、廖一梅等。


本次活動由騰訊文化現場直播,以下為對話實錄摘編。



張莉:我想尋找那些閃爍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



曾經有人說當代文學是垃圾,我很沮喪。我覺得我可以尋找那些閃爍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我尤其著迷於寫作者們點燃火種、照見幽暗的片刻。批評家可以用他們的筆,幫讀者照到黑暗的被遮蔽的野生的角落。這是本書書名的一層意思。

魯迅先生曾有一句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應該說這是「持微火者」的第二層意思。


其實,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是不一樣的,文學批評需要跟普通讀者有關係,批評家應該是普通讀者和作家之間的擺渡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來做普通讀者和經典作家之間的橋樑。


至於談到為什麼選擇這25個人作為我的批評對象,其實這就是我作為讀者的一個發現的過程,並非是在全局宏觀的排座次。我從小受到一些文學的熏陶影響,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長時間以來只是為了享受寫作的喜悅,很大程度上它們是為抽屜而寫。當然,這本書也有一定局限性,在作家的選擇上也許有所遺漏。


我們應當從兩個維度去理解中國當代文學,一個是時間維度,從古至今;一個是空間維度,中國和世界。


當我們理解一個文學作品,應該先去理解一個文學史,這是千百萬人不斷努力的結果。經典未必一開始知道自己將會成為經典。那麼,當代文學批評家的意義就在於:把我所遇到的好作家好作品放到這裡,二十年後又一個張莉來了,在我這25個中摘選幾個再寫,那這是我的幸運。


馮唐:文學涉及態度,不能求其壯觀和甜美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文學是做什麼的?是否還有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之分?


人心裡還是有些東西不是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能夠定義的,就像微熱的火一樣。重要的一點,如果說文學是微火,那微火是涉及態度的,不能求其壯觀,甜美。我們選書不能一味盯著暢銷書,還是需要一些一直在燃燒的東西,比如經典。不要期望它(文學)能給你太多的迅速的安慰。文學是微火,但火是能傷人的。然後呢,作為創作者和批評家,都有責任去創造更多的窗口,拉開更多的脈道,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種微火。


文學好壞的標準又是什麼?


離開時間的維度去講很難定論它的好壞。在國外書店我發現書是按照作家的名字由A到Z來排列,那些文字可以長時間擠進書店從A到Z的排行中是由於什麼,反過來說讀者為什麼要讀你的東西。從事文學創作的要難於只是文學的閱讀者。五四以後有過幾段文學的微火,各種原因可能或大或小,但是在慢慢地沉澱後總有幾個人是我們繞不開的,甚至近兩百年都是。


李敬澤:偉大的作家不是告訴你世界的一二三四五



寫作家論其實是件很難也很痛苦的事,前期功夫很龐大。從這本書里,我看得出批評家對自己的期許。批評作為一個學術方向,具有非常悠久的傳統,它不是簡單地在報紙上在網上發表意見,它主要是文學的理論批評。批評不是對著當下的學術去發表意見,批評本身就是一門學術,它是一個知識系統,當然這背後會有不斷更新換代的理論支持。


我覺得張莉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型的批評家,也是作家型的批評家。她並不是要建立多麼宏大的學術大業,搭建多麼完整的體系,某種程度上講她只希望舉著她的火,通過對作家的闡釋去延伸作家的創作,和作家走到一起。偉大的作家不是告訴你世界的一二三四五,是他打亮微火後,照亮了很多曖昧的、含混的卻能停留在我們心底的東西,而批評家就是使這種模糊變得清晰,使難以言喻變得可以言喻,這個過程同樣是充滿了一種發現,一種探索。我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致理想讀者》,我覺得作家型的批評家就是努力做一個理想讀者,做一個好讀者。


隨著時間,有些火可能會滅掉,但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價值。

我們大多數人在社會變革中養成了大驚小怪的毛病,「文學要亡了」這話就出現了很多回。如果滄海桑田都見過,就會發現,人類一些基本東西沒有變,也不會輕易變的。從印刷文明到電子文明,形式變了,內容沒變。文學,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的慾望,都沒變。包括話語如此泛濫的時代,我們心裡還是會有些東西是難以言喻的,這恰恰是生命中真正重要和要命的東西。我對這件事並不那麼悲觀,對現在年輕人也充滿信心。微火是不會滅的。


高校有開創意寫作課程,培養專業寫作者,我覺得蠻好的,除了天賦和運氣,技術和訓練也都很重要,這倒不能保證他成為一個偉大作家,至少保證它成為一個合格的作家。但是當代文學目前有一個最不好的東西,就是中文系。這使得所有作家的知識背景不太多樣,對世界的認知因此顯得單一,我反倒希望有更多非中文專業的人把自己的知識背景帶進文學。(騰訊文化實習生 李清美 編輯整理)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神犬小七》中秋首演圓滿成功
有一天我失眠,看著天空一點點失去光亮
劉慈欣短篇小說:帶她的眼睛去旅行
2016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公布,閻連科北島入圍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張大春:我對當代文學的看法是零
「我是范雨素」,你是誰?——世俗時代的文學與文明
論文學的「當代性」
科幻文學正在改寫當代文學的面貌?
舒偉:兒童文學是時代的呼喚
葛亮:文學是任何時代的救贖
盧歡:吳義勤:當代文學亟需經典化
占星學並不是天文學,它是古代歷史的文化遺留
網路文學都是垃圾嗎?
文學常識:記住,是「枚賈」不是美甲
天文學的定義和歷史是什麼?你想當天文學家嗎?
劉勰曾說「秦世不文」:秦文學真的無所作為嗎?
明代天文學家 郭伯玉
品讀 | 他是當之無愧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打通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第一人
文學常識:文學史最帥叔侄——兩潘
梁實秋為何罵魯迅:他沒有當文學家的胸襟
中國當代文學得再垃圾一點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王蒙:網路不是文學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