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古拉格的教訓


文|雲也退


(書評人)

「十月革命」明年就將迎來一百周年,在預想中,俄羅斯肯定會迎來一場血雨腥風的話語大戰,有人緬懷,有人重估,有人清算。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最近訪華,談及她的近作《二手時間》,就是關於後蘇聯時代俄羅斯人心情的。讀其書,感覺不少俄羅斯人很有些「十月革命情結」:對比現狀,他們寧願回到過去,因為那時物質再匱乏,畢竟精氣神旺盛。他們還無比想念「二戰」後國家佔據世界兩極之一的感覺,大國,強國,給他們帶來了太美好的感覺。


身為一個出色的採訪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即使在書中保持隱形,也掩抑不住對同胞的憤懣:他們太不爭氣,太善於遺忘,只記得蘇聯在世界上呼風喚雨的時刻,記得在「二戰」中阻擊納粹和戰後的國家威望,卻忘了「十月革命」後的血腥內戰,忘了上世紀30年代的大饑荒、大清洗和種種迫害運動,好像連臭名昭著的古拉格也給忘了。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二手時間》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所有以「古拉格」為主題的作品,都是沖著這種健忘而來的。《古拉格氣象學家》,法國人奧利維埃·羅蘭的一本新書,跟豐厚沉重的《古拉格群島》相比,只是小小的一點「試吃品」,但對於了解那個時代的黑暗已經足夠。

書名里的氣象學家有個荷蘭人的姓氏,叫阿列克謝·范根格安姆,1881年出生在烏克蘭一個小村。他一直搞科研,最大的抱負是建立一個全球氣象信息網路,「他的領域是雲,是風,是雨、等壓線,北方海路上的浮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曾過問蘇聯已經發生和正在大行其道的饑饉和謊言。羅蘭認為,他的心理和當時其他蘇聯科學家沒有二致:認為自己在為國家處理最重要的問題,處理完畢,其他一時的混亂都可迎刃而解。


因此,當政治找上門來,而且是以手銬腳鐐的方式出現時,他的反應是不太常見的「不能這樣,國家需要我的貢獻」,和十分常見的「肯定是搞錯了」。機器開動了,不管你是哪一路「公民」,掉進來的都同樣處理。羅蘭的書中充滿猜想,因為他能獲得的一手材料十分有限,不過,好在關於入獄的記憶都是差不多的。移送古拉格之前,阿列克謝先在盧比揚卡監獄待了四個月,書中提到,「囚徒被扒掉衣服檢查身體,收回衣服時扣子都是掉了的。」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古拉格氣象學家》

[法] 奧利維埃·羅蘭 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16年7月


只有當尊嚴被踐踏,你才會體會到自己的羸弱。面無表情的官僚機器隨時可以讓良民淪為草民。然而,只要沒落到自己頭上,你很難去主動體味別人的恐懼和無力,更不用說產生義憤了。

羅蘭的書試圖把恐懼與無力滴水不落地傳達給讀者。首先,監獄裡的暴力並不止步於讓人服從的目的,施用暴力者會輕易地越界,去享受凌虐他人尊嚴的快感。羅蘭引用了曾入此獄的德共領導人諾依曼的妻子的話,來闡明這種切身感受:「只有到那一天,當我們身處一扇沒有把手的門之後,才能真正意識到監獄的含義;但是囚犯是什麼,任憑他人支配身體意味著什麼,在盧比揚卡第一次搜身後,就會明白了。」


轉到古拉格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希望-落空-再希望-再落空的不斷循環。這種故事讀起來會給我們一種滿足(雖然很殘酷):我們知道結局,而書中人卻蒙在鼓裡。阿列克謝很有信心地寫信申冤,期待斯大林早日看到,讓他獲釋,重新回到國家最重要的崗位上。我想,即便對斯大林和古拉格一無所知的讀者,都會預感到他是在幻想,知道將要看到他一點點幻滅的過程。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紀錄片《古拉格》(Gulag)劇照


只有從當事人自己角度發出的聲音,才可能有力量撕碎讀者的隔岸觀火感。我想到索爾仁尼琴的早期小說《癌病房》,其中寫到一種心理演變的過程:剛剛入獄的新人揣著的自由夢想常常被老囚犯嘲笑,那些人好像因為出不去而產生了什麼優越感;而時間一長,新人自己會向老人靠攏,主動去掐滅希望。最初靠希望活著,後來則要靠不抱希望活著。《癌病房》的男主角奧列格在服刑數年之後,心裡一旦產生幻想,甚至只要有點高興起來,他都會情不自禁地鄙夷自己:你怎麼還沒長大呢?一道命令下來,叫你帶著東西走出牢房,你怎麼還會以為看到自由的曙光呢?無非是讓你聽個文件,然後換個地方關押罷了??


服刑者心裡的願景也會逐漸降低層級。在被剝衣、審問、任意驅遣、侮辱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反抗的意願,只想回家。再後來,過了幾年,回家已被認定為不切實際,他們就只是懷念待過的某個相對較好的流放地。奧列格後來因病被轉入醫院,本來是類似「保外就醫」的機會,他卻覺得城市的「大千世界」太複雜,根本無法適應,反而是流放地更加令人神往。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電影《回來的路》(The Way Back)劇照


奧列格夠幸運的了。反觀阿列克謝,他趕上了最黑暗的上世紀30年代,在一封封給斯大林的信始終石沉大海之後,他也被迫降低一級願景——去向內務人民委員尼古拉·葉若夫遞交訴狀。正是這個有著「血腥侏儒」之稱的葉若夫,日後簽署了將數萬囚徒集體處死的命令。在寫給妻子的信中,阿列克謝坦言,求助於葉若夫,「還不如去感動一條鯊魚」,但是「我的意識要求我也要試試這條路」。


羅蘭收集了阿列克謝的獄中書信。行動自由遭限制的人,寫下的文字會帶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就像《二六七號牢房》的開頭兩句,「走過去是七步,走過來是七步。」飯碗里的一片菜葉,腳邊一株新長出來的雜草,某種氣味,遠方火車的汽笛聲,乃至早晨起來打兩個噴嚏,都會被他注意到而進入筆下。阿列克謝的記述還算是粗疏的,不那麼富有「匠人精神」,「我被分配到大棚里干農活,」他寫道,「一天的工作從早上6點開始到下午4點結束,10個小時,中間無停無歇。」接下去,他就開始給女兒畫小畫,畫些植物葉片。


羅蘭希望讀者也能被這些畫所打動:假如這些八十年前的倒霉蛋的遭遇不足以讓你同情他們,你是否能從這些筆觸正常的畫中感覺到自己到他們並無不同?葉片的畫風很素雅,顏色很勻,近乎標準的植物圖譜畫,旁邊的序號都仔細地描繪成藝術字體。有幾幅畫是用葉片、雞蛋等物來圖解圓形、五邊形、橢圓形、心形。1936年12月17日的信里還夾了一頭馴鹿的畫。他畫的動物都盡量寫實,沒有摻入個人的情緒。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電影《回來的路》(The Way Back)劇照


於是又想起林達那本《像自由一樣美麗》,寫「二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一所集中營里孩子們的畫作。這些作品可解讀的空間很小,引起的情感反應也是單一的:孩子很無邪,納粹滅絕人性,如此而已。但是,五十多歲成年人畫畫就不一樣了,他缺少天馬行空的想像,因為心中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即使有意願,也無法畫出能給女兒帶來直率的快樂的圖畫,哪怕他已囑咐妻子告訴女兒,爸爸是去北極考察,歸期不定。再者,他是科學家,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看待、繪製它們的。然而正因為這一點,阿列克謝至死不肯放棄自由的幻想,對他而言與其說是一種求生之道,不如說是更其痛苦的折磨。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電影《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劇照


《古拉格氣象學家》還讓我想到蘇聯名作家安·雷巴科夫的《阿爾巴特街的兒女》,也是關於一個被流放的年輕人久久難以回家的故事;我甚至想到義大利作家布扎蒂的《韃靼人沙漠》,一個駐邊的士兵,浪費了大半生來等待莫須有的敵人,從這等待中琢磨出了一種荒誕的幸福。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沒有發生,主角都沒有改變自身處境的可能。他們的一生對他們自己而言是一場奮鬥,對讀者來說則是一次無法挽回的教訓。


可是我們無法從這教訓里學到什麼,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蘇聯和古拉格的環境下——這一點正是那些俄羅斯人懷念「十月革命」、懷念斯大林帝國的背景:不能相見,不如懷念。《古拉格氣象學家》除了警示我們那個時代的可怕以及再也不會回去之外,還能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性的閃耀?還是人性再閃耀也敵不過質地厚實的黑暗?

雲也退:古拉格的教訓



電影《阿爾巴特大街的兒女們》劇照


從1986年開始,羅蘭先後去過俄羅斯(起初是蘇聯)將近三十次,平均一年一次。他花了大量時間去了解俄羅斯的歷史文化,接觸俄羅斯人。這種關切,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我和法國知識分子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俄羅斯人通過追思蘇聯時的集體榮譽感來沖淡眼下的失落——阿列克謝耶維奇曾記下一個俄國老太太的話:「我們曾經是一個偉大民族!而現在我們只是小販,是搶匪??是穀物商人和經理人。」羅蘭同樣覺得眼下的俄羅斯一無是處:商業,消費至上,貧富分化,治安低下,民族問題爆發,但他還樂意呵呵一笑,去點醒那些沉溺於大國夢裡的俄羅斯人。


羅蘭對寫作此書之緣起的解釋讓我信服:「當我談論革命,我談的??是千萬人夢想中的那一個,是改頭換面的世界,是沒有階級的社會」,而氣象學家的故事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的故事的一部分,因為和他們一起被屠殺的,是我們(我們的父母,我們之前的一代人)曾經共享的希望。」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36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張宗子:魁首和班頭
大國興衰的邏輯——近代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
張明揚:穿越千年的政治站隊
王芫:不要迷戀情商,它只是個傳說
萊茵哈德·澤爾滕:經由有界理性打磨的完美均衡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古拉格:一部歷史
無法逃離的古拉格
【龍梭讀書會】古拉格群島
【名著選讀】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
古拉格故事會
風景和記憶:重訪古拉格
歐洲的惡魔,古拉格集中營
古拉格之戀:紅星照耀下的愛情
世界最恐怖集中營:蘇聯臭名遠揚的古拉格
直擊比納粹集中營更接近地獄的古拉格勞改營
古拉格:人類可以對同類作什麼樣的惡?
為什麼近 3 年來,有這麼多關於古拉格的中文書出版?
我來自蘇聯,我是一個古拉格人 | 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