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背後居然有這麼多秘密!
作者:吳鉤 《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
來源:讀史閱世(ID:dushi828)
轉載請註明作者來源
我收藏了三四百幅宋畫。哦,當然是電子版或複製品。其中那幅著名長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百看不厭,常看常新。我於藝術鑒賞是外行,只是將宋畫當成圖像史料來看。《清明上河圖》可謂是宋朝社會的全息圖,研究城市史的學者會看到一幅繁華如夢的北宋市井圖景;對宋代建築史感興趣的人可以發現巧奪天工的橋樑結構;研究交通運輸史的朋友一定會將注意力放在圖中繁忙的汴河上;而關心宋代商業史的看官,請留心畫上琳琅滿目的商業廣告……當你對宋代社會的了解越深入,你從《清明上河圖》找到的「驚喜」也會越多。今天我們只來談談《清明上河圖》上的吃喝玩樂。
讓我們將《清明上河圖》長卷徐徐展開——
東京遠郊
《清明上河圖》的卷首,是北宋東京的遠郊。大約清晨時分,稀疏的遠郊樹林中,兩名腳夫趕著幾頭小毛驢正往城裡運炭。一條鄉間小路向城裡方向伸展,路邊是錯落有致的農舍、田園、柳樹。那田園裡種的可能不是莊稼,而是蔬菜。
東京上百萬人口,對食物的需求量巨大,糧食還可以從遠方運來,蔬菜則必須就近供應。所以汴京郊區都是成片的菜園。《水滸傳》中的「菜園子」張青,原本就是在汴京的光明寺種菜的。
宋人餐桌上能吃到的菜蔬,跟今天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品種差不了多少,據學者的考證,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很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胡蘿蔔、蕪菁、牛蒡、白菜、矮黃(娃娃菜)、菘菜(小白菜)、芥菜、油菜、頗棱(菠菜)、萵苣、芹菜、茼蒿、薺菜、芫荽、莧菜、生菜、紫蘇、蔥、薤、韭、黃芽(韭黃)、大蒜、小蒜、梢瓜、黃瓜、冬瓜、葫蘆、葫、瓠、甜瓜、絲瓜、芋、山藥、姜、菱、藕、苦薏、茭白、蒓菜、紫菜、百合、竹筍、枸杞、合蕈、松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等等,宋代時已經廣泛栽培。不過應季的時令菜剛上市時,價錢非常昂貴,《東京夢華錄》載,「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閣分爭以貴价取之。」這個價格比肉還貴。
沿著鄉間小路往城市方向走,一片田園風光過後,斜刺里跑出一隊人馬,有騎馬的,有乘轎的,有挑擔的,那是清明時節外出踏青、掃墓的富貴人家。對於宋朝人來說,清明是一段熱鬧而歡快的時光。遇上一個好天氣,汴京城內的士庶商民,就會約上三五好友,帶著新酒、炊餅、果子等小吃,出城遊玩。這個時節,汴京的野外熱鬧如同市肆,「四野如市」,「遊人士庶,車馬萬數」。踏春的人們「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
越來越靠近汴京城了,隨著太陽升高,畫面上的房舍、行人漸次多了起來,熱鬧而繁忙的汴河終於出現在畫家的筆下,汴河上泊滿了貨船、漕船與遊船。一艘漕船正停靠在碼頭邊卸貨,米行的牙人指揮著腳夫從漕船往岸上搬袋裝的糧食。
在張擇端那個時代,汴京人口超過一百萬,市民用於糊口與釀酒的糧食,基本上都是依靠汴河—運河運來的商品糧。那時候,商品糧供應的市場機制已非常成熟:首先,小商人在各個產糧區(主要是江南農村)收購糧食,再賣給大商人。然後,大商人將糧食裝船,運到城市,販賣給米行,這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因為各個環節都有專業的機構在負責:「叉袋自有賃戶,肩駝腳夫亦有甲頭管領,船隻各有受載舟戶」。隨後,米行將大米批發給各個米鋪出糶,在這個過程中,米鋪並不需要花費氣力,米行會安排專人送貨上門,也不用現金交易,只需約好結算的日子,自有「米市小牙子」到米鋪來結賬。最後,米鋪按照米行「行頭」約定的價格,銷售大米。
汴河岸邊的道路兩旁,儘是臨街開放的小飯館、小酒店、饅頭店。從設施看,都顯得比較簡陋,低矮的瓦房,擺開幾張桌椅,類似於今天的大排檔。那應該是滿足腳夫、船夫、縴夫、車夫、小商販、遊民等城市下層人口腹之需的飲食店。
這類大排檔出售的食物價格很是實惠,但菜式也算豐富多樣:「專賣家常飯食,如攛肉羹、骨頭羹、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耍魚辣羹、豬大骨清羹、雜合羹、南北羹、兼賣蝴蝶面、煎肉、大麩蝦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凍魚、凍鯗、凍肉、煎鴨子、煎鱭魚、醋鯗等下飯。更有專賣血臟面、齏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面、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飽,往而市之矣」。城市有了供底層人吃飽穿暖的所在,才算具備了溫情的底色。
東京近郊
隨著橫跨汴河的虹橋出現在畫面上,汴京的市井繁華開始撲面而來。我們可以看到,汴河的兩岸、虹橋的橋面都形成了熱鬧的集市,這叫作「河市」「橋市」,到處都是擺攤的小商販、運貨的毛驢與太平車、川流不息的人群……
這些近郊集市,也是市民文化生長、市民社會發育的地方。「河市」附近的住戶,類似於今日城鄉接合部的居民,大概因為洗腳上田未久,生活習慣還帶著農村氣味,所以城市人很有些瞧不起他們,如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東西二橋,居民繁伙,倡優亦眾,然率多鄙俚,為高伶人所輕誚,每宴飲樂,必效其樸野之態以為戲玩,謂之『河市樂』。迄今俳優常有此戲。」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取笑農民的市民文藝,當然是包含了「政治不正確」的身份歧視,不過,從歷史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在一千年前,這確實是市民意識誕生的表現。
虹橋旁邊是一家酒店,「彩樓歡門」高聳——宋代的酒樓為招徠客人,通常用竹竿在店門口搭建門樓,圍以彩帛,這叫作「彩樓歡門」。如果你生活在宋代城市,看到有「彩樓歡門」裝飾的建築物,那一定就是酒樓了。這家酒樓的大門口,還安放著一個巨大的燈箱廣告,上書「十千」「腳店」四字。「十千」是美酒的代稱,表示裡面有美酒供應;「腳店」則表明這家酒店並無釀酒權,所售美酒都是從「正店」批發的。
此處還有一個細節請留意:一名夥計模樣的小夥子手裡端著飯菜,正從腳店走出來,不知往誰家送外賣去。——宋朝時候就有送外賣嗎?沒錯,當時的飲食店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快餐、叫餐服務了。宋代都市的小白領、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
腳店的左近,有一家茶坊。跟現代人愛喝咖啡一樣,宋朝人愛飲茶,城市中茶坊到處可見,如同今日的咖啡館。汴京的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我們知道,今人開酒吧,都喜歡起一個很酷玄的名字,宋朝茶坊的名字也很酷玄,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髏茶坊、郭四郎茶坊、張七相干茶坊、黃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車兒茶肆、蔣檢閱茶肆。很抓眼球,很有廣告效應。
繞開虹橋往前走,在靠近城門平板橋的地方,有一個撐著遮陽傘的小攤,上面擺放的貨物應該是燒餅。宋朝的燒餅,品種豐富,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當時市場上還有一種胡餅,「以胡人所常食而得名也」,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饢。宋人還在胡餅上加肉,烤製成「白肉胡餅」「豬胰胡餅」,大概跟現在的比薩餅差不多。
東京城內
繼續往城市方向走,進入敞開的城門之後,便是繁華如夢的東京城了。
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那可是飲食的天堂,《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餘棟樓宇房屋,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棟,接近半數,其中最氣派的酒樓無疑要算城內的「孫羊正店」,僅「彩樓歡門」就有三層樓高。請注意「孫羊正店」這個招牌,在宋代,「正店」是指有釀酒權的豪華大酒樓。《東京夢華錄》說,「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孫羊正店」應該就是這七十二大酒店之一。
這些大酒樓,「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駢闐如此」,二十四小時營業,不僅可以喝酒吃飯,還有歌伎陪酒:「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百,聚於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想來那「孫羊正店」裡面,也有宛若神仙的美伎坐台。需要澄清的是,宋代的歌伎,只是彈奏唱曲陪酒而已,並非所謂的「性工作者」。
高級的酒樓,都使用珍貴的銀器,「每樓各分小閣十餘,酒器悉用銀,以競華侈」。宋朝的京城人十分講究排場,請客喝酒習慣用銀器——「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雖一人獨飲,碗遂亦用銀盂之類,其果蔬,無非精潔」。
「孫羊正店」樓下有一個說書棚,一群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聽一位大鬍子說書。說書是宋代興起的街頭文藝演出,構成了宋代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宋朝城市活躍著一個龐大的靠商業性演出為生的藝人群體,被稱為「趕趁人」,他們在城市各個熱鬧的地方表演節目,「吹彈、舞拍、雜劇、雜扮、撮弄(變戲法)、勝花(魔術)、泥丸、鼓板、投壺、花彈、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雜技)、撥盆(雜技)、雜藝、散耍、謳唱、息器(樂器表演)、教水族飛禽、水傀儡、鬻水道術、煙火、起輪、走線、流星、水爆、風箏,不可指數,總謂之『趕趁人』,蓋耳目不暇給焉」。
如果要看更專業的文藝演出,可以到瓦舍。瓦舍,又稱瓦子、瓦市、瓦肆,是宋代城市的娛樂中心。瓦舍之內,設立勾欄、樂棚,勾欄中日夜表演雜劇及講史、傀儡戲、影戲、雜技等節目,北宋後期名動一時的娛樂明星如丁仙現、王糰子、張七聖等,也會到瓦舍演出。「瓦中又多有貨葯、賣卦、喝故衣(叫賣舊衣服)、探博(賭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煞是熱鬧。不管冬夏,無論風雨,瓦舍勾欄天天有演出,「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在這裡消遣時光,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孫羊正店」的斜對面,是一個撐開大遮陽傘的小攤,掛出一個小招牌,上面寫著「香飲子」三字。「香飲子」是什麼?就是飲料。宋代的飲料又稱為「湯」「熟水」「涼水」,相當於今日的廣式涼茶。宋人以喝飲料為時尚,市場上當然有各色飲料出售。《東京夢華錄》說,六月時節,汴梁的「巷陌路口、橋門市進」都有人叫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
你一定會同意,在夏天喝冷飲是很愜意的事情。但你不要以為這是今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宋朝人的夏天,也是喝著爽口的冰鎮飲料度過的。《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西湖老人繁勝錄》都記錄了宋人在盛夏時節可以買到的各種冷飲,如「冰雪涼水」「冰雪爽口之物」「雪泡豆兒水」「雪泡縮脾飲」「雪泡梅花酒」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些飲料是加冰的,可以解暑的。
「香飲子」所處之地是汴京鬧市中的十字街口,請看這十字街中央,有一名小販,一手托著一盤小吃,一手提著支架,沿街叫賣,這叫作「盤賣」。汴京的街市上,「盤賣」食品的小販很常見,你想吃什麼,隨手招呼,各種小吃美食都有。《東京夢華錄》收錄有一份「盤賣」的小吃名單:「旋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乾、梨肉、膠棗、棗圈、桃圈、核桃、肉牙棗、海紅嘉慶子、林檎旋烏李、李子旋櫻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鳳棲梨、鎮府濁梨、河陰石榴、河陽查子、查條、沙苑榲桲、回馬孛萄、西川乳糖、獅子糖、霜蜂兒、橄欖、溫柑、綿棖金橘、龍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頭干、芭蕉干、人面子、馬覽子、榛子、榧子、蝦具之類」。光看名字就惹人食指大動。而且,這些「盤賣」小吃的商販,也挺講究衛生:「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甚至大冬天與深夜時分,街上都有商販「盤賣」:「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你別小瞧這種現在看來似乎毫不起眼的「夜市」。在中國社會史上,夜市的出現是劃時代的,唐代及之前,城市實行宵禁制度,不可能有夜市,到了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城市中徹夜燈火通明,市民有了夜生活,夜市才可能形成。
《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朝城市,街道交錯縱橫,民居鱗次櫛比,商鋪百肆雜陳,酒樓歌館遍設,招牌幡幌滿街,商旅雲集,車水馬龍。充滿市井生活氣息。感謝張擇端留下一幅《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在時隔千年之後,仍然可以通過這幅長卷,真切觀察一下城市的生動風貌,感受她的如夢繁華。
長卷欣賞(把手機橫過來看即可)
清摹本欣賞
看累了?再轉一下手機唄!
※《清明上河圖》中還有這等秘密?
※原來清明上河圖里藏著這麽多秘密……
※《清明上河圖》中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到底有多少《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嗎?
※《清明上河圖》為什麼這麼火
※這才是《清明上河圖》里的歡樓
※《清明上河圖》到底為啥那麼有名?
※《清明上河圖》那些密碼
※在這裡,《清明上河圖》被神還原!
※《清明上河圖》畫了多少把傘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著曠世秘密,令無數後人折服!
※《清明上河圖》第三大未解之謎!這畫的真是清明節?
※從來沒有人這樣看《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如今在哪兒?
※《清明上河圖》竟然有屍體
※《清明上河圖》里有青樓?什麼都有才叫「百科全畫」
※你能讀懂《清明上河圖》,暗藏的那些密碼么?
※《清明上河圖》里有青樓嗎?什麼都有才叫「百科全畫」!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