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知乎書店上線,拿知識變現這件事怎麼樣了?

知乎書店上線,拿知識變現這件事怎麼樣了?

三年前,知乎推出了第一本電子書 —— 知乎周刊。其後,他們又相繼推出了另外三個電子書系列,分別是「知乎鹽」「知乎一小時」和「知乎周刊Plus」。

過去,你可能在亞馬遜或豆瓣讀書平台上接觸過這些書籍,現在知乎決定把電子書也搬到自己的平台上。


undefined

在新版知乎應用的「更多」 Tab里,新增了一個我的書架選項,點擊書架右上角即可進入知乎書店,以後你可以直接在這裡購買和閱讀知乎出品的電子書。

這個欄目承襲了知乎原有的一些風格,比如在書籍購買頁你可以進行點贊和評論,作者可以直接回復讀者的評論。點擊書籍作者的頭像,會直接鏈接到作者的知乎主頁。主頁打通了每一個用戶的Live、問答、專欄等不同內容。


undefined

和之前的 Live、值乎一樣,知乎書店也是為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提供回報

書店是今年知乎在加入了值乎、知乎 Live等功能之後,又增加的一項知識變現功能。

推出的這些不同功能背後,折射著知乎一直以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何讓用戶持續不斷地分享高質量的信息?

五年來,知乎從一個小眾聚集地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5000萬註冊用戶的平台。隨之而來的變化是用戶每天接觸信息的渠道從電腦變成了手機。

這意味著人們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時代,你很難再像原來坐在電腦前一樣,認認真真組織好語言回答每個問題。這對知乎的影響是——優質答案會逐漸變少,所謂的「精英群體」也開始流失。

另外一個問題是,早期混知乎,用戶獲取曝光度、成為大 V 的唯一途徑是儘可能多地回答自己擅長的問題,並寫出高點贊數的答案。

但沒太多人有動力年復一年一直這麼做。

所以知乎做了一些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打造知乎書店、值乎或是知乎 Live,都為那些優質回答者提供了除問答之外的更多途徑來實現知識變現。

以知乎 Live 為例,根據知乎的統計數據,上線三個月,Live 共推出了557場講座。一場大約時長為 1 小時的在線語音講座,能為講者帶來單場上萬元的收入。


undefined

其中知乎用戶葛巾所做的一場「正裝入門:先穿對,再穿貴」的 Live,總計有超過 3 萬人花 50 元聽了這場 Live(200 人現場,其他是之後買的回顧),創造了整場收入超過 15 萬的數字。

同樣為內容貢獻者提供回報的還有值乎,在 60 秒語音問答的火爆消退後,知乎加入了一對一諮詢功能,增加知乎里有影響力的 「大 V」 答主們知識變現的路徑。

相比起知乎 Live 或者值乎,知乎書店可能是不那麼高效率的知識變現方式,本來電子書定價就不高, App Store 內的應用所提供的應用內虛擬物品購買,還需要繳納 30% 的收益給蘋果。如果之後和出版社合作,按慣例大部分收入得給出版社。

總之這對知乎來說沒什麼「錢途」。但「出書」對寫東西的人是一種激勵,現在搬到知乎應用里,則能幫助買書的人直接關注到作者。

只是這些激勵更多隻給了一小圈人

除了知識變現,媒體溝通會上經常提及的還有「規模化」一詞。

「知乎 Live 要在接下來擴展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知乎的機構帳號希望和更多領域合作,實現規模化的發展階段」。

這些都是知乎的創始人們在現場所提到的願景。

當知乎創始人們談著「規模化」,你會發現知乎社區背後運作的機制卻依然是那套早期的方式。

如果你認真觀察,會發現在知乎里,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是點贊最多的答案。這是因為早期進入知乎社區的用戶將擁有更高決定答案優質與否的權重。

說白了就是,周源為你的答案點個贊,可能等同於十個普通用戶給你點的贊。

這在早期是一個有效的讓好內容脫離雜音的運營方式。但進入知乎越早,並不代表著就是最好的回答者,這批早期聚集在知乎的群體大多隻代表當時知乎團隊能接觸到的人,他們自然在一些領域能有不錯的見解,但範圍是小的。

知乎 Live 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知乎的聯合創始人李申申在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時說:


「目前知乎 Live 的挑選方法主要還是靠團隊,個人也可以通過郵件進行申請。」

但知乎並沒有形成一套工具化的挑選方法,什麼樣的標準能入圍依然是知乎團隊說了算。

最美應用的創始人馬力在知乎上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媒記網的一篇文章提到: 知乎用戶個人認證資格其實很有玄機,除了 500 強,BAT 之流,其他企業能不能被認證為「知名企業」主要看知乎管理層知不知道這個企業。


undefined

像馬力這樣的用戶,擁有 18.7 萬的關注者,他曾是創新工廠早期成員,知乎在創辦兩個月後就獲得了創新工廠投資。

儘管馬力做的這款應用在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排名長期在 1500 名之外,但這不妨礙它在知乎團隊的眼裡成為一家「知名企業」。

知乎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 5000 萬,但它的運作方式依然主要靠著一個 100 多人團隊里的個人主觀判斷。

但問題是這個全部在北京工作,具體到社區運營可能不足 20 人的團隊的視野,如何能夠決定 5000 萬知乎用戶想看什麼內容? 想要了解哪些領域?

這也並不是周源想做的事情。今年六月,《好奇心日報》採訪他時,周源拿王思聰舉例子:


「如果你找個王思聰,你永遠有辦法去找他,這些就是放在那裡的。但是有知識、普通一點的人,他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個平台上被別人認識,能夠成名,這個事情是需要下決心去搭建的。」

我們看到知乎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激勵優質內容的出現,也在使閱讀、搜索、問答這些功能互相打通和連接。

但大部分涉及變現的新功能還都是依靠人來挑選,從 Live 到書都是如此。誰來做 Live、怎麼做、更多回答還是更多照著自己的計劃談……都是知乎團隊直接參与其中。

想實現知乎自己所說的「規模」,它大概得放棄一些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徑。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知乎澱粉?就看這篇了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家,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識社區這事兒
「知識營銷,如果知乎做不好,那其它平台可能就更難了」
知乎上那些不要臉的神回復
引流,知道還是知乎呢?
如果漫威的人也上知乎,會出現哪些有趣的問題?
知乎上那些讓你無言以對的段子,笑哭了!
知乎問答:有哪些初見覺得很厲害,後來才發現沒什麼價值的作品?
微博看開了的事,知乎還想再掙扎一會兒
明日頭條,這次不是知乎玩笑,蘇寧真要強勢碰瓷?
知乎高贊回答:你見過最不上進的人是什麼樣子?
如果動物們也玩知乎,那麼它們會討論些什麼?
知乎上線「知識市場」,知識付費的「淘寶時代」到來了嗎?
我和知乎一起,能讓你起碼讀完一本書嗎?
知乎上關於「肥胖是什麼感覺?」的一些答案,看完心有點累
知乎上那些其實也不是很好笑的段子……
是你知乎飄了,還是我豆瓣拿不動刀了?
知乎上那些讓你看一次笑一次的段子
如果知乎開一家診所,專治不懂,你有哪些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