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深度好文:道教和佛教的區別與相似

深度好文:道教和佛教的區別與相似

深度好文:道教和佛教的區別與相似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兩家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特別是兩教的生命觀的深刻內涵,不深入進去,是很難理解其意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對生命的關注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因。佛道兩教同樣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識以來其天性就是好生惡死,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也就產生了種種宗教和崇拜,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是宗教產生的母胎。


佛學大約產生在西元前六世紀。佛學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從古瑜伽的經典《奧義書》可以看出,佛教的輪迴觀、六大圓融說、四蟬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繼承了《奧義書》的思想。緣起論是佛教哲學的核心和基礎,由此而闡發的四法諦、十二因緣以及唯識學,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歷程。


道學的產生同樣如此。道學的產生比佛學較早,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莊為代表的學術。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東漢時產生的黃老道中初具雛形。 道教的經典《道德經》所闡發的道體論,既是宇宙本體論又是生命本體論。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髮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為求長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種修持方術都把升仙作為修持的目的。為此,道教的傳說中有十洲三島的仙境,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處,都是有別於塵世的修仙聖地。自古以來,還有不少經過實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喬、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時的方士徐福渡東海求長生靈藥的記載,也就是在這種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可見,沒有對生命修鍊的執著追求,就沒有道學和佛學的緣起。


佛教生命觀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一是生命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恆?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佛教唯識學深入地探討了生命的層次。它把生命分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識就是感覺。前六識是人的顯意識,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識相當於人的潛意識,它只有在夢中和深層人靜中才能感覺,而可賴那識則是人的最後一識,只有這一識才是先天而生的,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據。 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佛學從緣起論的樸素辯證法出發,認為生命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種要素都是因緣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滅。這種依它性佛教稱之為自性本空,也就是說恆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夢如幻,任何對生命的執著都是錯誤的。其次,生命又是相續的,它始終是一個生生滅滅、因因果果的流轉過程。按照緣起論的觀點,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關係。人既然有現世就必然有作為因的前世和作為果的後世。人不是無緣無故地來到這個世上,也不會最終沒有結果地灰飛煙滅。以現代的哲學觀點來看,佛學的這種生命辯證法是相當徹底的。說它本空它又相續,說它相續它又只是一個流轉的過程,並無恆在的實體。佛教一方面反對機械唯物論人死燈滅的斷見,一方面又反那種認為肉體可以長存的生命觀。佛教始終堅持緣起論的觀點,堅持非斷非常、即生即死的辯證觀。


道家生命觀的哲學基礎就是道體論所闡發的順逆論。


首先,從道體論出發,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指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則說:"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體。天有陰陽,地有剛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和生命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著生死本來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帶濃厚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層次論。這就是四神說,即識神、元神、聖神、玉神。識神相當於佛教的前六識。元神又分為陰神和陽神。陰神相當於末那識、陽神則相當於阿賴耶識,而聖神和玉神,則是生命的更高層次,是修真到極高境界才能證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恆的問題上,道教從道體論出發,認為,順著道的外化而延則死,逆著道的外化而返則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論,一切外丹和內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體途徑。修真的目的則是長生住世,最終實現生命的永恆。


佛教曰解脫,道教言飛升,都是為了解決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超越生死,以求得肉體生命的長壽和精神生命的永恆。但由於文化根源的關係,佛道生命觀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


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樣。

佛教的生命觀從緣起論出發,強調生命的因果聯繫,強調生命的依他性、強調自性本空,是以內在的體驗去銓釋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的依據就是人的感覺,是佛教先賢在深沉的禪定中對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觀是講對待,是從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後天的肉體)的對立統一中去銓釋生命。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


2


是超越生命的途徑不一樣。


由於佛道生命觀的出發點不一樣,他們超越生命的途徑也就不一樣。《性命圭旨》說:"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佛教因為注重生命的因果聯繫,注重生命的內在體驗,因而也就不重視外在的形體。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禪定中明心見性,求得智慧。道教因為注重性命的對立統一,則講究性命雙修。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特別是內丹功都是把性命雙修當成一個根本原則。

3


是對待生命的態度不一樣。


生,於佛教曰苦,於道教曰樂。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覺,必然不重視人的現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說。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色、受、想、行、識)。佛教甚至把人的肉體看成可以拋棄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司馬承禎《坐忘論》)。道教的重人貴生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即身成道,現世的人身是成道之基;


(二)是長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養生哲學的基礎和目標,這與佛教重來世、求解脫是不一樣的。


現實的人生由於我執的障礙,必然短視人生的意義。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時行樂,因為人生不再,人死燈滅。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這種思想的詩意表露。而即時行樂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滿足慾望的追求,同時也造成了種種惡業,帶來了種種人生煩惱。如隨著當代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當代人的精神的匱乏。緊張、焦慮、空虛、煩惱始終伴隨著人類;環境的壞滅,文化與集團利益的衝突,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種惡性循環不是單純依靠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能夠解決的,而佛道生命觀恰恰是對治這種惡性循環的一劑良藥。


只有從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過生命的修鍊消除無明與我執,才能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從佛道兩家的生命觀來看,道教更加人性化,通過對人生命的改造,脫胎換骨,實現生命的超越,擺脫慾望的折磨,進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吧~


尋道微信號:xundaozhilv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道教知識:風水的五大境界
紅塵中如何修行?
利用五運六氣來測試疾病的方法
練功出偏的六大原因,千萬要注意

TAG:尋道 |

您可能感興趣

相似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相似與真實的佛教徒
東極青華大帝——和觀音菩薩極為相似的道教天尊
科學與宗教如何相處:量子和佛教世界觀相似?
論朱亞文和二哈的相似度,怎麼莫名的那麼像呢
奧巴馬是政治溝通榜樣,與普京氣質相似,文在寅好愛比!
和田玉與相似玉石及仿製品的鑒別
春秋大國與世界大國的相似之處:文化底蘊深厚的「戰五渣」
企鵝號:奧巴馬是政治溝通榜樣,與普京氣質相似,文在寅好愛比!
鈴醫、道醫、僧醫的區別和相似,鈴醫見的最多
三個名字相似的縣城,卻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
海賊王:紅髮的這位幹部和花之國的聯繫,極為相似的紋身
一種外觀與和田玉相似的集合體玉石
《山海經》和瑪雅預言,有著驚人的相似難道是巧合嗎?
《水滸傳》中哪個好漢與宋江各方面最相似?
長相極其相似,也都是中華傳統兵器,槍和矛究竟有什麼區別?
西遊記兩大神猴的相似之處,通過與妖魔鬥志斗勇
如此相似的大阪和中國
汪精衛、土肥原、墨索里尼:三人竟有這麼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