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第一本道教「聖傳」之譯出

第一本道教「聖傳」之譯出

康德謨(Max Kaltenmark)和石泰安(Rolf A·Stein)是自二戰結束以來,特別是1950年以後,法國道教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他們不僅本人著作頗豐,而且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所以就貢獻而言,可與上述已故漢學大師相併列。


康德謨:譯出第一本道教「聖傳」


康德謨是位奧裔法籍漢學家,1910年11月10日生於維也納,在巴黎大學法學院、巴黎大學學院和高等漢學研究所獲得學位,還在國立現代東方語言學校主修漢語和日語,取得學位證書。1950—195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校址內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任所長。1957年回國後,被任命為國立高等研究學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研究部主任(Directeur d』Etudes)。

第一本道教「聖傳」之譯出



康德謨出生地——維也納(資料圖 圖源網路)


康德謨聽取過當時法國所有大學者的課程,最初是伯希和的學生,通過與之工作,對道教頗為愛好,在葛蘭言的影響下,對中國神話很有興趣,反映在他的著作中。如他長期研究過東漢時對馬援(時稱伏波將軍)的崇拜,1946年在北京出版兩卷本《制服波濤的人》(Le Dompteur de Flots),1953年又在北京出版了《列仙傳:古代道教仙人的傳說傳記》(Le Lie-sien tchouan:Biographies légendaires des Immortels taoistes de I』antiquité),這部全譯註本被譽為第一本道教的「聖傳」。

回國後1965年發表了《老子與道教》(Lao-tseu et Le taoisme),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這本書對道教和道家作了全面介紹。1979年第二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上宣讀了《太平經的思想》,此文同年收入耶魯大學出版的文集《道教面面觀》。1972年出版《中國哲學》(La Philosophie chinoise)。


康德謨在高等研究學院任教期間(1957—1973年)對道教經典諸如《道德經》、《靈寶度人經》、《太上靈寶五符序》、《本際經》等都有研究,1958—1969年間在《高等研究院EPHE年鑒》(Annuaire de I』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發表過不少對道經的考據性文章。


與此同時在他的指導下,一批青年學者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他們現在都是西方道教研究的第一線人物,如施舟人、賽德爾、羅比內、福井文雅、侯錦朗、巴爾德里安·海珊、吳文綴、波克特等。這些人的學術情況將在有關章節中分別予以介紹。


關於康德謨的學術生涯,1988年《遠亞通訊》第四號上其弟子法爾琴·巴爾德里安·海珊和安娜·賽德爾用英文合撰的《康德謨傳》(Max Kaltenmark:A Biography)一文中有詳細介紹。


石泰安:採用比較研究方法,論述道教和儒家的思想共同性

石泰安,法國著名的中國學家、藏學家,他1911年6月13日生於德國施韋茨,在柏林大學讀書,1933年為躲避法西斯當局對猶太人的迫害而離開德國,移居法國,1939年獲法國國籍,跟葛蘭言工作。1940—1946年在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工作,收集資料,研究微型花園。後來院長以他是猶太人為由把他趕走。石氏不得不轉赴中國,直到1949年。回法後在葛蘭言指導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深受其影響。

第一本道教「聖傳」之譯出



1981年石泰安(前排左三)訪問中國社科院(資料圖 圖源:楊恩洪)


1951年繼葛蘭言負責巴黎高等研究院EPHE第五部宗教科學部,主持講座《遠東與中國比較宗教學和藏學》,1957年改名為《遠東與亞洲高原宗教比較》。1966年至1981年執教法蘭西學院,主持講座《中國社會研究:制度和觀念》。研究中國內陸和西藏(神話和禮俗),採用比較方法,尤其關注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關係。

主要著作有《微觀世界:遠東宗教思想中的花園和住所》(The world in Miniature:Container Gardens and Dwellings in Far EasternReligious Thought)(1987年斯坦福大學出版菲利斯·布魯克斯Phylls Brooks的英譯本),還聯繫有關住所和墳墓的形式和觀念。

第一本道教「聖傳」之譯出



法蘭西學院(資料圖 圖源網路)

他研究了道教的禮儀和民間的佛教傳統。他的好幾部著作論述的是中國、越南和中國西藏的密教(參閱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文集:《傳世藏書與華夏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6頁謝和耐的《二戰以來法蘭西學院的中國學研究》一文)。


石泰安沒有大部頭的道教著作,但有好幾篇頗有影響的論文。1963年他與康德謨、德國杜賓根大學漢學系創始人艾士宏(Werner Eichhorn)研究《太平經》,在《通報》第五十期發表了長文《論公元二世紀道教的政治宗教運動》。此文陳述了後漢道教運動的社會和政治性質,顯示出它們在漢代中國社會中制度上的基礎,它們與道教和儒教的思想共性(參閱朱越利的評介文,1981年第3期《世界宗教資料》)。


(本文摘自李養正主編《當代道教》,東方出版社,2000年。由騰訊道學整理髮布。)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唐代女道醫胡愔隱居太白山
知之修鍊 謂之聖人
清和真人尹志平
何謂出家?何謂入道?何謂舍凡?
道教知識:佛道都有「方丈」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民族形象的神聖傳播
貴上天的日本松阪牛肉 象徵著神聖傳統和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