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名列「西湖三傑」的他有著怎樣的傳奇

歷史大學堂團隊作品 文:天野蒼茫


風景秀麗、湖光山色的杭州西湖畔,長眠著三位傳奇人物:「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民族英雄岳飛、「力挽狂瀾、白璧無瑕」的大明柱石于謙、「抗擊滿清、扶保南明」的愛國儒將張煌言。


時光變遷、歲月流轉,他們所留下的功業和氣節永遠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寶貴財富。岳飛和于謙,大家熟悉不過,而張煌言,如果是平時不怎麼讀史書的朋友,可能會感覺到比較陌生,但是他卻能和名氣貫長河的兩位前輩相提並論,可想而知,此人亦絕對是人中之龍鳳了。


本文將帶大家見識下這位愛國儒將的凜然風骨和忠貞氣節。正是得益於張煌言、李定國、鄭成功、堵胤錫、張名振等人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才讓殘存半壁的南明江山延續近二十年的時間。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張煌言(1620—1664年),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一)


公元1644年註定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份,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以後,滿清、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明室遺臣等成為天下的主要勢力。

此後的幾年,隨著滿清入主北京,天下局勢逐漸明朗,主要有滿清、南明、張獻忠等三股勢力。清廷攝政王多爾袞是個富有政治眼光和軍事智慧的卓越人物。加上正處於戰力巔峰的八旗鐵騎以及熟悉中國虛實的漢人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因此不管是內訌四起、貌合神離的南明王朝還是偏居一隅的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都抵擋不住滿清的強大攻勢。


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進軍江南,很快攻陷南京、嘉定、杭州等地,兵鋒直逼寧波,寧波城內南明官員亂作一團,膽小的已舉家出逃,怕死的則準備乞降。危難之時,方顯人之氣節,貢生董志寧等六人在城中積極奔走,勸說豪商巨賈出資募兵抵抗清軍,可惜他們的這種舉動被人所譏笑,響應者寥寥。


所幸,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在城中的城隍廟召集義士響應六人的舉動。經過商議後,大家決定去台州邀請魯王朱以海至紹興主持抗清大局,行使監國之責。而派去聯絡的使者正是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後世尊稱為「張蒼水」, 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出生於官宦家庭,父親曾擔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刑部員外郎等職,母親在他十二歲時去世,故一直跟隨在他父親身邊長大,少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著稱。


在他二十三歲參加舉人的考試中,由於此時的明朝烽煙四起,農民起義軍此起彼伏,因此朝廷敦促各地州府,要求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這次寧波府的考試中也特別針對考文舉的生員增加一些兵事及射箭方面的加試,依靠平時打下的良好基礎,張煌言在加試中大放異彩,得到時人的稱許。

城隍廟集會中,由於張煌言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並且得益於平時良好的口碑,聯絡朱以海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身上。張煌言的任務進行的很順利,很快,在張國維、朱大典、宋之普等大臣的擁護下,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出任監國,繼弘光政權覆亡後,重新扛起了抵抗清軍的旗幟。


不過由於魯王朱以海沒有嫡系軍隊,只能依靠王之仁、方國安等地方實權派武將,加上內部各方勢力爭權奪利,很快在清廷的重兵打擊下,節節敗退,避往舟山群島一帶,此時已經擔任翰林編撰的張煌言也在隨行人中。


誰知此時的舟山總兵黃斌卿卻處處排擠魯王朱以海等人,讓他們很快在舟山一帶也呆不下去,原因何在?因為黃斌卿的官職是福州的「隆武政權」所封。


公元1646年,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清廷處死,各地南明大臣重新擁立新君,先後有三支勢力登上歷史舞台:紹興的魯王朱以海和福州的「隆武政權」(皇帝是唐王朱聿鍵)和廣西的「永曆政權」(皇帝是桂王朱由榔)

由於崇禎皇帝的子嗣失蹤的失蹤、去世的去世,和其血統比較接近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在各方勢力的妥協和博弈下,第一個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弘光政權」。不過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便宣告滅亡。


而此後並存的魯王和唐王兩支勢力的源頭要追溯到朱元璋時期:第一代魯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第一代唐王則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如果和大明正統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帝室一脈比起來,兩支勢力的號召力都不夠。而第一代桂王卻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兒子,因此第二代桂王朱由榔和崇禎皇帝是堂兄弟,從帝統上來說,應該最具號召力。


不過三支勢力背後站著各自的利益集團,因此互不承認,互相傾軋,這樣非常方便清廷各個擊破。大敵當前,他們不是想著團結一致,抵禦外辱,卻為了虛名和利益而爭鬥不停,真是可悲可嘆!對比南明和南宋,很多歷史研究者都認為,帝統的混亂也是導致南明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隆武政權」不管是統治區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超魯王,因此很快魯王朱以海就被攆到了廈門一帶。而張煌言與石浦(今寧波象山境內)守將張明振則留在舟山群島一帶招募義軍,組織抗清勢力,此時的張煌言已被魯王任命為右僉都御史及監軍的職務,正式開始走上他最為輝煌和悲壯的波瀾人生。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鄭成功(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主要成就:東南抗清,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創建明鄭


(二)


公元1647年,為了響應清廷蘇松提督吳勝兆反正明朝的義舉,在主將張名振的支持下,張煌言率數百戰船前去支援,可惜在途徑崇明島時突遇風暴,戰船被摧毀殆盡,而聞訊的清廷乘機派軍前來圍剿,張煌言等人落入清廷之手。


不過由於此時他名氣不大,清廷對其看管並不嚴密,七日後,張煌言憑藉矯健的身手僥倖逃脫,一路上得到一些義士的接應,加上他慣於騎射、武藝不凡,最終逃過追捕,回到了舟山群島一帶。


這次軍事失利並沒有動搖張煌言的信心,他繼續在浙東一帶招募義軍,並且建造城寨、實行屯田,處處以紀律嚴明的王師的標準來要求這些義軍,得到了當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


這幾年,由於清廷的主要精力放在福建和廣西,便給了張名振、張煌言充足的發展時間,到了公元1654年,兩人覺得時機比較成熟,故決定向清廷發起攻擊。他們率軍分批進入長江口,然後順江直上,一路衝過狼山、江陰、靖江、三江等清軍江防陣地,繳獲了清軍十餘門大炮和眾多的糧草,在瓜洲(今揚州境內)的金山登陸上岸。


明軍此後在城西北的金山駐紮數日,張名振、張煌言等人登上金山寺,朝著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在場諸將眼看山河破碎、滿清殘暴,無不悲痛不已。此後由於清軍各路兵馬大舉來犯,衡量了敵我力量的對比之後,明軍最終做出了撤軍的決定。


二十日後,為了震懾東南沿海的清軍,張名振、張煌言再次率軍沿著長江挺進,一路直抵儀征,焚燒了清廷海鹽船隻數百艘。清江南總督馬國柱急調水軍前來支援,不過明軍壓根不給敵人機會,很快便撤回到了崇明島一帶。


此後,鄭成功派了一萬五千軍隊和上百艘大船前來支援,聲勢大振的明軍於公元1654年的九月初六,在張名振、張煌言的率領下發動了第三次長江之役,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攻至南京的采石磯一帶,史載,「咫尺江寧,勢甚披猖。」雙方交戰兩月有餘,最終由於各路清軍趕來支援,明軍缺少補給,只得退出長江。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


此後,在鄭成功軍隊的配合下,張名振、張煌言等又收復了舟山,可惜,一代戰將張名振由於國恨家仇,鬱積於心,猝死於軍中,臨終前遺言軍隊歸屬張煌言統率。至此張煌言從監軍、兵部侍郎正式成為魯監國系統軍隊的軍事主帥,和東南的鄭成功、西南的李定國一道撐起了南明的半壁江山。


隨著魯監國的失勢、隆武政權的覆亡,南明終於有了名義上的統一領袖,便是永曆帝朱由榔,公元1658年,他從西南派出使者,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度肯定了兩人在各自軍中的領導地位。


此後,清廷徵調重兵攻入雲南,企圖消滅永曆政權,為了牽制清軍,緩解永曆政權的壓力,張煌言命人聯絡鄭成功,邀其火速出兵。形勢危急,鄭成功也不敢怠慢,他很快親率十七萬大軍與張煌言的七千兵馬進軍浙江,一度攻克了樂清、寧海等地,不過由於水師遭遇颱風,損失戰船百餘艘、士兵數千人,明軍只得暫時撤軍。


公元1659年,明軍捲土重來,再次攻入長江,佔領了崇明島,張煌言向鄭成功建議:「崇明,江、海門戶,宜先將大軍定營於此,務使大軍進退有所據。」可惜不為鄭成功所採納。沒辦法,他的軍隊遠遠少於鄭成功,所以軍事方面只得依賴他。


吃過明軍幾次虧之後,此時的清廷在長江的防守非常嚴密,在瓜洲的金山、焦山之間用鐵索攔江,同時在岸邊布置了眾多的火炮,用以遏制明軍水師的行進。作為前鋒軍的張煌言率十七隻戰船巧妙的破壞了攔江鐵索,「翦江而度」,後續的鄭成功大軍迅速推進,很快攻下了瓜洲。這時張煌言又建議應全力攻取鎮江,不過鄭成功擔心駐守江寧的清軍主力將很快前往支援,一時拿不定主意。


張煌言繼續建議,可派一支水軍佯攻江寧,則使駐守江寧的清軍自顧不暇,此後這支水軍可以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活動,從而牽制沿線的清軍。這次鄭成功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且把這個任務派給了他。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平定台灣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平定台灣戰役的戰爭場面


張煌言此時麾下軍隊不到一萬人,船隻不到一百搜,要靠這點軍隊前往清廷腹地活動,可想而知,無疑是一次艱巨的任務。不過,張煌言沒有遲疑,他知道東南這邊的動靜鬧的越大,才能進一步緩解西南方面的壓力,他率水師很快行抵達江寧外圍六合一帶,一路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響應。


當鄭成功攻克鎮江的消息傳來後,張煌言又致信他,兵貴神速,為了打江寧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希望鄭成功能從陸路平定郡縣,攻打南京。但鄭成功所部多為水師,一貫不擅陸戰,依然選擇水路行軍,致使得到消息的江寧清軍有了喘息之機,得以調集援軍鞏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已在江寧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的張煌言眼看鄭軍依然沒有前來,他只得分兵,命手下率部分軍隊向蕪湖一帶活動,自己則率軍駐紮在浦口一帶牽制敵人。又過兩日,鄭成功軍方才抵達,經過磋商,鄭成功留下攻打江寧,張煌言則率所部趕往蕪湖與自己先前派出的軍隊匯合。


張煌言將軍隊分作四路,攻打安徽各處郡縣,且命人張貼文告,許多故明降清的官員紛紛反正歸明,明軍很快收復了三十座城池。張煌言同時嚴明軍紀,對百姓「秋毫無犯」,展現了王師的風采。史書記載,張煌言「經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


因而出現了「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 而「瀕江小艇,載果蓏來貿易者如織」,給張煌言軍很大的支持與鼓舞。


令人比較遺憾的是,鄭成功軍在江寧城下遭遇重創,只得放棄瓜洲、鎮江等地,率軍避走海上。這樣一來,張煌言部所面臨壓力陡增,很快陷入了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艱難處境。


面對各路大批趕來的清軍,張煌言做出了轉戰鄱陽湖、向江西進軍的決定,當他率領水軍抵達銅陵一帶時,正好遇到了湖廣來援的清廷水師主力,經過一番激戰後,由於實力的差距,張煌言「撫殘兵僅數百,退次無為,焚舟登陸」。他率數百人一路專走山野小徑,歷經險阻,直至浙江象山東溪嶺一帶,才擺脫清軍的追擊。此時他身染瘧疾,寸步難行,幸而得到沿途百姓的掩護,才在兵敗之後,繞道潛行兩千多里,九死一生,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區。此時,他麾下僅僅剩下數十人。


(三)


得到他安然脫險的消息後,懷有愧疚之心的鄭成功從自己的兵馬中撥出數千人劃歸其統轄。為了積蓄力量,張煌言命士兵在沿海一帶屯田,用以解決糧餉問題。同時,把自己兵敗的消息寫成條向永曆帝彙報。在敕書中,永曆帝對這位忠心明室的愛國儒將大加撫慰,讓張煌言很受感動,更加堅定了要與大明共存亡的決心。


為了徹底消滅東南沿海一帶的南明勢力,清廷釜底抽薪,頒布「遷海令」,將沿海百姓遷往內陸,從而斷絕百姓對明軍的供給支援。面臨困局,鄭成功毅然揮師東征,向台灣進軍,最終從荷蘭人手中奪回了台灣,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不朽英名。


他這一走,讓勢單力孤的張煌言處境更加艱難,他多次致信鄭成功,希望其能回返福建一帶,繼續抗衡清廷,不過被鄭成功以「台灣未定、不宜出兵」為由拒絕。


公元1661年,在清廷的重兵打擊下,雖然李定國率軍拚死抵抗,但是依然不能扭轉局勢,西南的永曆政權節節敗退。眼看南明的形勢如此危急。張煌言只得派遣使者前往湖北鄖陽山中,聯絡李自成余部郝永忠、劉體純等將率領的「夔東十三家」,希望他們能夠出兵牽制湖廣一帶的清軍。以緩解西南永曆政權的壓力,挽救當前的軍事危局。可惜「夔東十三家」此時同樣陷入了清廷的重重圍困,自身難保,只能依託山嶺的險峻地形苦苦支撐,更遑論主動進攻了。



他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陳洪綬作品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


公元1662年,堅持了接近二十年的南明政權陷入了窮途末路。先是鄭成功突然病逝於台灣,繼而永曆帝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一代名將李定國聞訊後,嘔血數升,不久便悲憤而亡。


連遭打擊的張煌言依然不改對明室的忠心,他率部孤懸海上苦苦支撐,維繫著南明政權最後一點微弱力量。一直到公元1664年的六月份,眼見清廷的統治日益穩固,而復明的力量卻已消亡殆盡。無奈之下,張煌言下令解散義軍,自己在一處海島隱居。


不過,任何時代,叛徒這種最讓人不齒的人都會存在,很不幸,在叛徒的出賣下,張煌言為清廷所執。作為多年活躍在與清廷作戰前線的南明主要人物,張煌言的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清廷非常希望能將其招降,可惜在嘗試了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後,清廷終於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張煌言在杭州被押赴刑場,臨刑前,他面無懼色、大義凜然,讓圍觀的百姓紛紛垂淚。張煌言抬頭望著不遠處的吳山(杭州市西湖東南),嘆息道:「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說罷,從容「坐而受刃」,壯烈犧牲,年僅四十五歲,南明王朝的最後一面忠義旗幟黯然落幕!


南宋傾覆,文天祥慷慨就義,陸秀夫負主跳海,十萬軍民盡數殉節。崇禎皇帝弔死後,大批明臣投降清廷,讓人不由得感嘆漢室英雄何在?難道長存於天地之間的民族氣節自此消失了嗎?當然沒有,愛國儒將張煌言用他畢生的抗清經歷和滿腔熱血給出了最為擲地有聲的回答!同時也將他自己送向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偉大人物的行列。


這首題於獄中的>,正是張煌言代表我們這個民族在危難時刻,向天地和世人發出的最為鏗鏘有力和雄渾不屈的吶喊:


吁嗟乎!滄海揚塵兮日月盲,神州陸沉兮陵谷崩。


藐孤軍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憫此孑遺兮,遂息機而寢兵。


方壺圓嶠兮,聊駕稅以薶名。


神龍魚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餘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維彼文山兮,亦羈絏於燕京,


黃冠故鄉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縛而嚴更,


學謝公以絕粒兮,奈群喙之相併。


等鴻毛於一擲兮,何難談笑而委形,


憶唐臣之嚙齒兮,視鼎鑊其猶冰。


念先人之踐土兮,愧忠孝之無成。


翳嗣子於牢籠兮,痛宗祀之雲傾。


已矣夫!荀瓊謝玉兮,亦有時而凋零。


余之浩氣兮,化為風霆;


余之精魂兮,變為日星。


尚足留綱常於萬祀兮,垂節義於千齡。


夫何分孰為國祚兮,孰為家聲。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貞?


若以擬乎正氣兮,或無愧乎先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死後竟讓雍正帝為他輟朝三日親自弔唁,他有何等功績
吳三桂並不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才是他叛變真正原因
歷史上最牛的家族,統治華夏大地將近2500年
曹操一生做了英雄之事,為何後世多貶其為「奸雄」
清宮舊藏的一位漢裝美女圖引發的謎題,此人是銀妃嗎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支撐南明政權抗清近20年,被清廷所俘誓死不降
南宋在群敵之間,政權支撐150多年,那為何南明政權只堅持了不到20年?
同樣是偏安政權,南宋持續了150年,為何南明只有不到20年
偏安政權南宋持續了150年:為何南明只有不到20年
擁有70多萬軍隊的南明政權,為何抵擋不住南下清軍
明朝本可以延續上百年,因一政權窩裡斗,結果70萬大軍個個慘死
清朝少數民族政權且立國267年貪腐嚴重,憑啥能存在這麼久
滿清最大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在1898年達到了巔峰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清朝興立 南明政權卻糊塗採用聯虜平寇政策
死戰不降的李自成為什麼1643建政權,1644稱帝,次年身死
南宋的百姓為啥可以打敗元朝?主要是政權延續的50年與70年一關
這5個政權,連1年時間都不到
中國過去100年內,存在時間最短的政權,僅成立13年即滅亡
此女26歲成寡婦,卻操縱兩位幼帝,把持大清政權48年!
1974年至今,阿富汗的6個政權
這個無恥的政權,在短短9年時間裡,冊封了2700多個王爺
歷史上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元蒙統治中原97年滿清300年真相是什麼?
明亡清興六十年:南明政權為何那樣的不堪一擊?
姜維取消了30年來的穩定部署,最終導致了蜀漢政權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