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這樣的大秀,好萊塢怎會放過
第58屆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月8日投票揭曉,唐納德·特朗普與希拉里·柯林頓究竟鹿死誰手,成為全美乃至全球民眾關注的焦點。在今天舉行的首場電視辯論中,兩人火藥味十足,既要施展自身的魅力,又要陷對方於不利的境地,其全情投入就連最好的演員也要甘拜下風。
作為一場盛大的「政治秀」,大選與美國娛樂圈、影視界的關係向來相當密切。希拉里上周末在俄亥俄州的集會上將請來經典劇集《白宮風雲》(West Wing)的六位主演為其站台。而特朗普在八月剛任命的選戰首席執行官斯蒂芬·巴儂(Stephen Bannon)也有著深厚的電影製作背景,曾擔任過《印第安信使》(The Indian Runner)、《聖詩復仇》(Titus)等片的聯合製作人,還親自拍攝了《迎擊邪惡:里根的戰爭》( In the Face of Evil: Reagan"s War in Word and Deed)、《佔領行動大揭秘》(Occupy Unmasked)、《不敗的莎拉·佩林》(The Undefeated)、《柯林頓黑金》(Clinton Cash)等政論紀錄片,是利用媒介力量操控民意的好手。
作為美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總統大選向來是好萊塢熱衷的題材,相關作品層出不窮,或嬉笑怒罵,或大曝黑幕,總有一款適合您。
《總統殺局》(The Ides of March,2011)
演而優則導的「萬人迷」喬治·克魯尼至今為止已執導了五部劇情長片,2011年的《總統殺局》無疑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部(當然,2005年的《晚安,好運》也不差)。
影片改編自《紙牌屋》編劇鮑爾·威利蒙(Beau Willimon)創作的舞台劇《法拉格特北站》(Farragut North),威利蒙當年曾以志願者身份參與過希拉里·柯林頓等政客的競選團隊,親眼見識過各類競選活動背後的殘酷真相。該劇當年在外百老匯等地上演後屢獲好評,也被向來關注政治議題的克魯尼看中,親自動手改編成了電影《總統殺局》。
該片以瑞恩·高斯林飾演的政界新人作為切入點,全方位展現了民主黨初選環節的種種陰謀與角力,雖有戲說之嫌,但也為我們了解美國競選機制提供了某種視角。
《華府風雲》(The Best Man,1964)
同樣是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選戰電影,只不過製作年代上相比《總統殺局》要提前了將近半個世紀。影片改編自美國著名「公知」、作家、政論家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的作品,講述了美國某黨在黨內推選總統提名人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風雲突變。
亨利·方達與克里夫·羅伯遜飾演競爭對手,前者據說以維達爾甚為厭惡的肯尼迪為藍本,個人形象光鮮亮麗,但背地裡卻不擇手段,善使陰招;後者則以維達爾青睞的知識分子型政客阿德萊·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為原型,他在1960年的民主黨初選環節負於肯尼迪。
在片中,兩人為競爭一張入圍總統大選的門票絞盡腦汁,威逼利誘、買通黨內同袍都已經不算什麼了,甚至連炮製醜聞,揭發對手是同性戀這樣的招數,都堂而皇之出現在了這部1964年上映的影片中,即便現在拿來看也毫不過時。
《候選人》(The Candidate,1972)
如果覺得上述兩部作品太過嚴肅、專業,不妨試試由羅伯特·雷德福德主演的《候選人》。影片講述的是某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由於共和黨候選人太過強勢,民主黨群龍無首,大小黨魁無一有勇氣站出來打這場毫無勝算的仗。無奈的競選經理人盧卡斯只能找來毫無政治經驗的「官二代」比爾來當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權當湊數。雙方實力差距明顯,於是盧卡斯與比爾商定,這次競選他無需受任何束縛,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說,反正最後總是一輸。結果,直言不諱的比爾大膽演說,直指貧窮、種族矛盾等美國社會核心議題,博得選民一片喝彩,竟奇蹟般地縮小了自己與對手之間的差距……
影片編劇與導演都是在美國政界摸爬滾打過的內行,所以影片雖充滿各種揶揄諷刺,但劇情細節全都貼合現實、滴水不漏,這也為影片贏得一座奧斯卡最佳劇本獎。
《風起雲湧》(Primary Colors,1998)
此時此刻,要說最具現實意義的美國總統大選題材電影,非《原色》莫屬。不為別的,只因今年兩位候選人之一的希拉里·柯林頓正是《原色》中的人物原型之一
影片由今年剛剛去世的邁克·尼科爾斯執導,改編自《時代》雜誌記者喬·克萊因(Joe Klein)匿名發表的同名小說。它以戲說的形式還原了比爾·柯林頓1992年所經歷的大選之路,因為大膽觸及總統候選人的性醜聞、政治黑幕等情節,贏得不少影評人的讚譽,可惜票房成績並不理想,52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還不夠填補65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由約翰·特拉沃塔飾演的總統一角,原本導演想找湯姆·漢克斯來演,但後者基於自己同柯林頓總統的私人友誼,拒絕了這一角色。事實上,漢克斯與柯林頓夫婦常年保持著好友關係,今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早早站出來為希拉里背書。
《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2006)
導演巴瑞·萊文森與笑匠羅賓·威廉姆斯繼《早安越南》後的又一次合作,講述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誤打誤撞成為美國總統的荒誕故事,可惜上映後遭遇影評人的一片口誅筆伐,絕大多數的批評意見針對的都是全片風格的前後不統一,從喜劇片到愛情片,最後還變成了政治陰謀題材的驚悚片。
但不可否認,威廉姆斯在片中的表演仍可圈可點,他自稱在扮演脫口秀主持人時,主要參照了美國名嘴傑·雷諾的主持方式,不過據說整個角色還是基於「囧叔」喬恩·斯圖爾特來構建的,不知如果哪天這位名主持也動了競選總統的念頭,會有多少粉絲為他投票。
《搖尾狗》(Wag the Dog,1997)
同樣是巴瑞·萊文森執導的作品,《搖尾狗》的口碑遠勝於《年度人物》。影片由拉瑞·貝恩哈特(Larry Beinhart)的小說《美國英雄》(American Hero)獲得靈感,在小說中,作者經過層層分析後指出:所謂的「沙漠風暴行動」,只是老布希當初為獲取連任而故意導演的「一齣戲」,而通過對外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獲取民眾支持本就是全球政治史上屢見不鮮的套路。
到了影片中,「沙漠風暴行動」換成了子虛烏有的「阿爾巴尼亞之戰」,為的只是轉移民眾注意力,讓身陷性醜聞的現任總統能順利贏得大選。有趣的是,影片上映後才過了一個月,萊溫斯基醜聞曝光。半年之後的8月17日,柯林頓首次公開承認醜聞,僅僅3天之後的8月20日,美軍發動「無限延伸行動」,對蘇丹一家製藥廠實施空中打擊,引致國內外巨大的抗議聲浪,當時就有媒體指出,此舉與《搖尾狗》的情節如出一轍。
《關鍵一票》(Swing Vote,2008)
換個角度來看美國大選,這一次說的不再是政治人物的心路歷程,而是選民的煩惱。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巴德原本是個中年「盧瑟」,卻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主宰美國政治的關鍵砝碼。原來,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竟然旗鼓相當,而巴德的女兒本想代他投出選票,結果卻因為機械故障未被成功錄入。他的這一票投向誰,誰就是下一屆美國總統。於是,民主、共和兩黨精英盡出,殺到巴德所在的新墨西哥州小鎮,想方設法要哄他開心,以爭取到這關鍵一票……
《規則改變》(Game Change,2012)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讓人記住了莎拉·佩林這個名字。身為阿拉斯加州州長的她,一度被共和黨視作拉近麥凱恩與奧巴馬差距的「變局者」,結果卻適得其反,成了大選過程中屢次拖住麥凱恩後腿的大麻煩。
本片以紀實風格再現佩林作為競選搭檔參與2008年大選的全過程,朱莉安·摩爾飾演的佩林形神兼備,也為她贏得了金球獎、艾美獎雙料最佳女主角獎。
《蠢蛋進化論》(Idiocracy,2006)
特朗普的異軍突起,也讓一部十年前拍攝的舊片重新成為美國民眾的談論焦點。
無厘頭科幻片《蠢蛋進化論》講述的是500年後的美國社會,所有人都已淪為智商堪憂的蠢蛋,反智思想盛行。時任美國總統是一位狂人式的電視摔角明星,他誇張的髮型與言行,如今重看,一下子就讓人想到了演講台上的特朗普。連影片主創現在都只能苦笑著承認,自己似乎未卜先知、一語成讖。
TAG: |
※美國總統大選那些事兒
※美國大選在即,從心理學看怎樣選出一個總統?
※美國大選里的數學——希拉里是怎麼「選」贏的
※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美國總統大選出現大逆轉!希拉里總統夢破滅
※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和希拉里又撕起來了 這次又為了什麼?
※哈里王子搞了一個運動會,現在卻受到美國總統、加拿大總理的輪番
※奇葩的大德州帝國在美國人的眼裡到底是怎樣的?
※美國很厲害?一大國做了一事,成了美國的奇恥大辱
※這副撲克,會成為美國大選的「王炸」嗎?
※美國出女總統的概率有多大?
※圈內人跟你聊聊美國大選:如果川普競選成功,美國將會怎樣?
※粗口迭起的美國大選
※美國大學那麼多,究竟誰是真正的「土豪」?
※同樣的錢在中國和美國都能買什麼樣的房子?
※美國總統尼克松一生,竟是這樣
※希拉里要是真的不玩了——美國大選該怎麼再玩下去?
※美國人選總統,中國人是怎麼賺他們錢的?
※美國打一場世界大戰能造就八大著名品牌,那麼換成中國呢?
※為什麼選擇來美國?對比隔壁加拿大 美國在這些地方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