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作者:袁南生(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編者按】中國的外交源遠流長,經驗豐厚。9月22日晚,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個教授總領事、博士大使,前駐美國舊金山大使銜總領事,現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袁南生先生做客騰訊思享會·戰略講壇(第2期),他著眼於中國外交哲學,從中國千年外交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了「五大基本規律」。


以下是講座實錄,有刪節:

中國的外交從古到今經歷了幾個時代,第一個是夷務外交時代——中國古典外交時代。夷務外交時代運作的基礎是朝貢體系,當時的中國習慣於居高臨下地看待世界,其最大特點是把所有來中國訪問的人都看成是朝貢的人。按照清華大學教授、外交家蔣廷黻先生的話來講,就是「中國不給外國人以平等的待遇。」


夷務外交以後,是洋務外交時代,也就是中國近代外交。朝貢體系那一套搞不成了,由朝貢體系向條約體系轉型又沒有到位。洋務外交最大的特點是人家不給我們以平等的待遇。


辛亥革命後,中國進入國務外交時代,國務外交以主權平等為基礎,依據條約開展外交。國務外交就是條約體系下的現代外交。


與這三個不同的時代相對應,從外交禮節來說,夷務外交時代是磕頭外交時代,雙方見面要磕頭。洋務外交時代是鞠躬外交時代,雙方見面彼此鞠躬。國務外交時代簡化了,握手外交。

中國的外交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古代外交和現代外交雖然在方式、方法和規則上有很大變化,但有很多方面仍然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今天探討中國幾千年來外交的基本規律,對於我們繼承中國外交的優秀傳統、繼承中國古代外交人的智慧,實現中國外交的與時俱進很有意義。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討論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個基本規律。


規律一:不挑戰世界頭號大國


幾千年來,中國外交不挑戰世界頭號大國。


中國古代從不挑戰世界頭號大國,為什麼這麼講?第一,古代世界上誰是頭號大國沒有定論,人們更習慣討論漢朝、唐朝與羅馬帝國誰更強大


從地域環境來講,中國古代周邊幾千年沒有出現世界級的大國、強國、帝國,這也是中國在古代不挑戰世界頭號大國的一個原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外交圈的中心,這一點沒有動搖過。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唐代時期的亞洲地圖



與東亞外交圈相對應的西方外交圈先後出現了三個外交中心,一是西亞北非中心。西亞北非中心以安息帝國、薩珊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為代表。安息帝國是現在的伊朗,薩珊波斯帝國也是現在的伊朗,阿拉伯帝國是現在的伊拉克一帶。


二是南亞外交中心。南亞外交中心以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為代表,這是世界級的強國。這兩個帝國都是印度的王朝,大家可能覺得印度不怎麼樣,但古代印度實力非凡,明代以前印度GDP是世界第一位。

三是歐洲外交中心。以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法蘭克王國這些世界級的強國作為代表。


但它們都不在中國的旁邊,所以中國跟這些國家之間就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對抗。有人說印度不是我們的鄰國嗎?但那時候的印度中間隔著西藏,西藏在古代叫吐蕃,西藏在元代才進入中國的版圖,所以印度那時跟中國不接壤。這樣一來,在中國的古代就沒有挑戰世界頭號強國的問題。


從中國近代來看,也沒有挑戰世界強國的問題。世界近現代外交產生的過程與全球化和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過程是一致的。大家知道,中國、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幹上了,這算中國挑戰世界頭號強國嗎?不是,那是英國對中國進行侵略。鴉片戰爭的結果是廣東巡撫郭嵩燾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國的公使,中國沒有挑戰英國頭號強國地位,而是融入了英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從中國現代來看,中國現代不僅沒有挑戰世界頭號強國,而且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同世界頭號強國站在一起,都是戰勝國。這了不起,人類社會就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兩次都是戰勝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兩黨共同參與領導的抗戰外交使中國站起來了。有人可能會問,不是新中國成立中國站起來了嗎?這沒有錯,我說的是1949年中國老百姓站起來了,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但從國際法角度來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收回台灣、收回租界,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實現關稅自主,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站起來了。

1943年11月23日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那一天羅斯福事前和蔣介石見面,告訴他第二天開會的時候,要他向美國建議中國和美國、蘇聯、英國一起負責戰後新的國際機構組織事宜。這是什麼意思?——美國為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贏得大國地位鋪平了道路。但道路並不平坦,中國要想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遇到兩個強大的對手反對,一個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個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他們不同意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時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甚至拒絕和中國代表坐在一起,美國以退出會議作為要挾,這樣才使得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德黑蘭會議上的三巨頭



從中國的當代看,大家知道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打了一仗——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口號是「打敗美帝」。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第一次跨越國際與世界頭號強國打仗,中國的抗美援朝極大的擴大了新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維護了新中國的安全,但付出的代價也很沉重。


我們剛才分四個時代探討了不挑戰世界頭號強國的規律,至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點,當中國與世界上主要的強國、頭號強國關係不正常的時候,中國外交的成本很大,外交空間受到擠壓,外交迴旋的餘地縮小,反之,外交投入的紅利就要大得多。


規律二:遠交近防


第二個規律叫「遠交近防」的規律。本來是「遠交近攻」,我現在表述為「遠交近防」。遠交近攻是古代的三十六計之一,戰國時代秦國的政治家、外交家范睢向秦國國君獻遠交近攻之計,逐步翦滅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以後遠交近攻作為一個規律性的現象貫穿在中國幾千年的外交史當中。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張騫通西域。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漢武帝那個時代,漢朝與匈奴爭奪對東亞國際體系的主導權,處理對匈關係是漢朝外交的重中之重。當時匈奴有一個鄰國叫大月氏,匈奴經常侵略大月氏,把大月氏國王的腦袋砍下來,用頭顱骨製成一個杯子用來喝酒喝茶,這對大月氏是奇恥大辱。漢武帝聽到這個情況之後派張騫出使西域,就是要到大月氏去,約大月氏兩頭夾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對於後來從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開闢絲綢之路起到很大的作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個方面我們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民國初年袁世凱主政,一開始通過遠交近防成功挫敗了日本讓中國全盤接受「二十三條」的陰謀。大家知道日本提出二十三條,如果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接受了,就等於接受亡國。怎麼辦?袁世凱讓他的秘書顧維鈞故意把日本「二十三條」的內容泄露給美國,在美國干預之下,通過中國本身的外交努力,最終中國只接受了十一條。當然,袁世凱接受的那些條款也仍然是賣國條款,但如果比較日本當時提出來的方案則有天壤之別。所以在日本的檔案里,日本認為日本當時對中國的交涉是外交失敗,沒有實現滅亡中國的圖謀,當時的外交大臣和其他人都引咎辭職。這就是遠交近防的例子。


還有一個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和中國都是站在英美一邊對德國宣戰,日本利用德國的戰敗強佔青島和山東,後來通過華盛頓會議,通過其他遠交近防的努力,終於迫使日本把青島、把山東吐了出來。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巴黎和會上的顧維鈞(左二坐者)



中蘇交惡以後,為了應對蘇聯、越南對我南北夾擊之勢,毛主席及時調整中美關係,聯美抗衡蘇聯,這是遠交近防這一規律性現象的典型體現,準確的講,多數的時候特別是中國處在統一或者基本統一的時候,遠交近防更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


規律三:避免特殊國家關係現象


第三個規律,避免特殊國家關係現象的規律。中國千年外交史上不乏特殊國家關係現象。什麼叫特殊國家關係現象?中國古代常常在國家關係中,把虛擬的血緣關係、家庭關係引入到國家現象當中來,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國家關係,我歸納至少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是兄弟國家關係。西漢初年漢朝與匈奴結成兄弟之國,漢朝的皇帝是兄,匈奴的皇帝是帝。還有一個是宋遼關係,宋朝和遼國也是兄弟關係,宋遼於1005年1月訂立「澶淵之盟」,約定宋朝皇帝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這是一類。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澶淵之盟



第二類是甥舅國家關係,外甥和舅舅的關係。最典型的例子是文成公主到西藏,公元7世紀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派大臣來,前往大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吐蕃向唐太宗稱臣,吐蕃的王稱大唐的皇帝為舅舅,自認外甥。這就是甥舅關係。


第三類是叔侄關係或者叔伯關係,最典型的是南宋與金國的關係。宋朝與金國首先訂立《紹興和議》,確定兩國是君臣關係。也就是說南宋的皇帝宋高宗趙構向金國的皇帝稱臣,在國書里要寫上「臣皇帝」。後來簽訂《隆興和議》,改成金國的皇帝是叔叔,宋朝的皇帝是侄兒。再後來簽《嘉定和議》,變成金國的皇帝是伯伯,宋朝的皇帝還是侄兒。但有一點是不變的,不管是君臣關係、叔侄關係還是伯侄關係,反正都是宋朝皇帝向金國皇帝磕頭。


第四是父子國家關係。這是什麼意思?舉後晉與契丹的關係為例,34歲的契丹皇帝叫耶律德光,後晉皇帝石敬瑭是45歲。45歲的後晉皇帝叫34歲的契丹皇帝為父親,為什麼?為了自己當皇帝割讓燕雲一大片領土給契丹,以換取契丹扶持他來當兒皇帝,儘管他比對方要大十幾歲。


一般來講,特殊國家關係的建立對中原王朝都是無奈的選擇,漢匈為兄弟國家關係,宋金是叔侄和伯侄關係,都是中原王朝經歷了戰爭失敗以後不得不接受的一種暫時的、屈辱性、妥協性的安排。特殊國家關係建立以後,中原王朝往往不得不割地賠款。特殊國家關係有時候會因為引入的家庭關係發生很尷尬的情況。例如,匈奴的習俗是哥哥死後,嫂嫂自然就是弟弟的妻子,不用辦什麼手續。漢朝的皇帝劉邦死後,呂后還在,劉邦死後,匈奴皇帝跟呂后來一封信,說是不是你太寂寞了,我要來陪陪你?還有一個是帶來更加屈辱的現象,比如《嘉定和議》明確寫上要把宋朝宰相韓侂胄的腦袋砍了,裝在盒子里送到金國去,因為韓侂胄跟岳飛一樣主張抗金,結果簽訂的條約里,叔叔讓侄兒、叔皇帝讓侄兒皇帝把韓侂胄給殺了,南宋不得不乖乖照辦。


當然,特殊國家關係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更不能簡單等同於負面關係。整體來講,父子關係和叔侄關係、伯侄關係之類的特殊國家關係,不少都是基於不平等的關係,雙方簽署的條約是不平等的,所以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所產生的影響,整體來講是負面的。特殊國家關係在古代意味著中原王朝必須承擔超出正常國家關係範圍的額外負擔,在現在這意味著中國承擔超出正常國家關係範圍內的額外義務,共同特點是導致外交成本非理性的增加。但外交成本非理性增加之後,你的外交空間並沒有擴大,反而常常被壓縮。


特殊國家關係是靠不住的,從歷史上看,特殊國家關係的建立並不能帶來長治久安。大家都非常熟悉文成公主,以文成公主為例,文成公主入藏以後,大唐與吐蕃甥舅國家關係的建立換來了西部邊境的和平,但只能讓吐蕃滿足於一時。到了662年前後,松贊干布不在了,西藏吐蕃換了一個新的贊普芒松芒贊,662年上台,663年文成公主還在,他對打敗唐朝已經信心滿滿。於是,外甥就在文成公主還在的時候,向舅舅興兵,把唐朝的屬國吐谷渾給滅了。滅了吐谷渾,影響了唐朝的核心利益。由此開始,吐蕃、唐朝兩國在西域、河隴一代展開的激烈爭奪,一打就是一百多年。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規律四:不同時與多國對抗


中國千年外交最可貴的啟示是既要避免挑戰世界頭號強國,也要避免同時與多國對抗。原因很簡單,四面樹敵是最糟糕的外交戰略與策略,但與多國對抗的事情在歷史上很多。給大家舉一個熟悉的例子——慈禧太后。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下了一道宣戰諭旨,宣布向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11國同時宣戰,「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年,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宣戰諭旨的前一天,也就是慈禧太后宣布宣戰詔書的前一天,實際上已經不宣而戰了,清軍向外國駐華使館發起總攻,不到三天時間4個使館被燒毀,隨後清軍攻入並且燒毀了法國使館,又攻入德國使館。庄王發布賞令:殺死一個外國男人賞銀50兩;殺死一個外國女人賞銀40兩;殺死一個外國小孩賞銀20兩。6月25日,慈禧太后更是密令各省都殺洋人。與多國對抗的後果是什麼?就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規律五:國家利益高於其他任何利益


中國千年外交的歷史證明,黨派利益、意識形態利益、宗教利益、利益集團的利益和個人利益,如果綁架了國家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事情發生時,外交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國家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就會受到傷害。中國歷史上並不缺這樣的例子。


公元1258年,忽必烈率軍攻打南宋,南宋皇帝派當時的頭號權力人物(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率兵抵抗。賈似道想的是個人家庭的榮華富貴,想的不是國家利益。他到前線跟忽必烈私下訂立了秘密條約,答應把江北土地割讓給蒙古,每年向蒙古進貢銀20萬、絹20萬匹。這麼大的事情都沒有請示朝廷,自己私下就簽了。忽必烈得了他這個許願以後,撤軍回去了。賈回到臨安把自己私訂條約、把自己的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事情封得嚴嚴實實,還回來吹牛,把忽必烈趕走了。皇帝糊塗,還嘉獎了。忽必烈回去不久當上了大汗,改國號為元,成為元世祖。當上皇帝以後想起在湖北鄂州與賈似道簽的上述協議,為了落實這個協議派了一個外交家郝經到中國談判,落實這個和議。賈似道一聽到這個事情就嚇壞了,怕穿幫,就把郝經扣起來,一扣扣了14年。後來蒙古不斷地派使節過來,派一個殺一個,賈靠欺騙過日子,居然做了十幾年的宰相。後來忽必烈借口南宋不履行和約,派大將劉整、阿術出兵進攻襄陽,宋軍連戰連敗,這個時候賈似道還是把連戰連敗的消息封得嚴嚴實實,南宋皇帝不知道。這時候離南宋亡國的命運已無法挽回。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辛丑條約》簽字儀式



1900年,西太后接到一個謊報,說洋人要幫助把權力交給光緒皇帝,讓西太后從權力中樞退出來。接到這個假情報以後,儘管朝廷有很多人反對向外國、列強宣戰,但西太后非常害怕外國軍隊把光緒皇帝變成名副其實的皇帝,所以置國家利益不顧,向11國宣戰。當時有總理衙門各國事務大臣許景澄等人反對,反對的人都砍頭。戰爭的結局是中國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更多的受制於列強,完全陷於半殖民地的地位,這是西太后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典型事例。


今天我向大家報告的是中國千年外交的幾個規律,科學地總結這些規律,對我們辦好今天的外交無疑會大有好處。


作者簡介: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袁南生,小學沒有畢業考上北大,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個教授總領事、博士大使。現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副會長。


在3家企業先後工作過17年,在4所大學先後工作過15年,曾任中國駐埃及大使館二把手,中國駐辛巴威大使、駐蘇利南大使,駐印度孟買總領事、駐美國舊金山大使銜總領事。


欄目簡介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騰訊思享會·戰略講壇是騰訊思享會高端活動品牌,邀請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等各學科執牛耳者就重大戰略話題發表演講,主題高屋建瓴,分享真知灼見,每月舉辦一期,敬請關注,歡迎參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思享會 的精彩文章:

以GDP增長為目標是否正確?
自治並非易事 從古代雅典衰落說起
蕭功秦:中國模式的內涵 | 檢書120
任劍濤:今天的中國怎麼處理思想問題?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TAG:騰訊思享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與世界相處?博士大使袁南生講中國千年外交的基本規律
大國外交這五年
美國忠犬,英國外交大臣:將派2艘新航母到中國南海
中國千年外交史上的「憤青」們
中國南海「外交戰」連續得分 四十多國支持中國立場
鄭和七下印度洋:中國古代航海外交的巔峰
前外交官毛四維:中國網民認識中巴經濟走廊的三大誤區
大國外交第三集《中流擊水》
踏訪和龍千年古城——記渤海國的外交
歷史影像:毛澤東與新中國外交1
第十九次長安街讀書會:中國智慧 中國外交
中華民國外交史:民國初期的外交關係及外交情況
外媒:中國經濟外交促使南亞兩國債券市場發生變革
劉卓涵:中國古代周邊外交-東亞朝貢體系
第五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在韓國濟州舉行
「紫石英」號事件:新中國成立前的艦炮外交 雪百年民族恥辱
美感慨萬千:中國開始獨特的「衛星外交」
風雲 大國外交
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