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提出要增強我國整體文化實力和競爭力。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又是一個亟待開拓的實際問題,保護和弘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我國的傳統節日,揭示了世界文化之林——中國本土固有的獨特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地方性知識,一地域特有的知識,不是普遍都有的知識,不是有之四海皆準的,但是,卻是符合當地生存環境,為當地適用的知識,與文化相對主義、多元文化相一致的知識。


地方性知識這一理念,是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學者格爾茨創立的。實際上,中國古代早就有了相應的概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是這一理念的更早的表述。以端午為例,端午節節俗是先民在與自然環境長期共存鬥爭中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據文獻記載,五月初五正是九毒之首,為了驅邪祛毒,於是古人想出許多辦法來防病強身,端午節便成了人們打掃衛生和「壓邪」之日。食粽子、飲菖蒲酒、賽龍舟、懸艾葉和菖蒲、食五毒餅、縛五綵線、配五彩香囊、趕端午葯市等,都是這一健身理念的實踐活動。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這些習俗,實際上就是採取一種很簡單,但又很實用的辦法,來達到除病、除疫、保健的功能。比如粽子,在古代,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是一種最好的乾糧。我前幾年在浙江衢州鄉間搞調查,立春過後,當地農民在祭春那天,做了許多粽子,掛在家裡的竹竿上面,有的一串一串地掛在房樑上。我感到納悶,端午節還沒到,做這麼多粽子幹什麼?農民告訴我,下地幹活的時候就拿它當乾糧。做好的粽子一般放在通風的地方,一個月都不會壞,所以從整個習俗來講,它都是我們的一種生存方式和生存智慧的展現。


端午節節俗,積澱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內涵,也是「天人合一」宇宙觀的體現。環視世界,古往今來,單邊科技主義的發展觀,往往強調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以生態環境的破壞,換得一時的安逸,卻埋下了永久災難的禍根,當今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就是一大例證。而我們的端午節俗,面對天時地利的變化,所採取的各種做法,卻是因地制宜,順應節時,順勢營構適宜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以利於自己和族群身心的健康發展。


這種地方性的知識,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因為這知識在當地發生,並只有在當地才有,所以也就有了唯一性。而原創性和唯一性的標識,使它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地區或民族或國家標誌性的傳承性的知識文化,也是全人類珍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財富。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關節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是人類在不同領域中形成的代代相傳的思考原型與行事方式,它具有對後繼社會行為起規範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現實中,它以有形的物化形態和無形的心意表象,通過節日的載體,溝通了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外一個歷史階段的連續和同一性,並為現代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奠定了基石。因而,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節慶,不可能完全破除民俗的傳統節日,而只能在傳統基礎有所選擇,有所創造性的改造。


提煉中國傳統節日這一悠久的文化遺產,對於確立我國民眾文化身份,樹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認同,形成文化強國的文化號召力和凝聚力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在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同時,為中國文化跨出國門,融入的世界文化,開闢了新的通道。實際上,這一路經已經開通。中國春節如今在海外,已走出了「唐人街」,向更廣泛的社會範疇、社會群體蔓延。有人說,現在全球至少有40億人過春節。從更深的文化底蘊上看,這也是世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認可、接受、心儀的一種表現。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2013-11-25期09版

圖片來源: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今天,我們該怎樣紀念孔子?
今天,不聊民俗,只比歲數!
民間傳說中的風物保護
重繪民間傳說的「動力」
田野小記——黃崖村華佗祭祀習俗調查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评: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
《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化自信》
馬一浮的傳統文化自信論
《王蒙談文化自信》闡釋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靈魂
文化的自信來自獨特性
傳統節日是滋養文化自信的沃土
文韻傳承 自信中華
「我們的自信」文化篇——中華之魂
陳先達:文化自信與民族自強
詩歌朗誦 找迴文化自信
「漢語熱」提振中華文化自信
品牌自信以至於文化自信
書法教育關係到文化發展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與學術
大咖開聊中國類型電影:要有技術自信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勝利迴響
《茶界中國》:傳承匠人精神 展現文化自信
養生書籍泛濫,能證明中醫文化自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