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你把未來的救命錢都拿去買房了?

為什麼你把未來的救命錢都拿去買房了?

中國人愛存錢,是基於社會保障少、教育支出高的無奈選擇。但是,這些儲蓄卻被視為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素,在對財富的渴望與恐慌踏空的刺激下,不斷被動員到房地產領域。


中國人是一個勤勞節儉的民族。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並且長期位列第一。2005年,中國儲蓄率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19.7%。2015年,中國儲蓄率的最新數據是46%。


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當投資效率變低,出口不振的時候,消費就被重視起來,認為老百姓手裡有太多錢存在銀行,導致中國消費不振,於是,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加以刺激,試圖改變邊際消費率。

不過這樣的政策並不太奏效。


首先,前面所說的國民儲蓄率與老百姓存錢有很大差別。國民儲蓄分三個部分: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其中居民儲蓄代表個人(家庭)的儲蓄水平。近十幾年來,中國國民的高儲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源自老百姓,而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儲蓄。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儲蓄率和企業儲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儲蓄率總體卻沒有變,1992年為20%,2012年依然是20%。另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5年,居民儲蓄佔全部存款的比值,從46%直線下降到38%,而政府存款佔全部存款的比值,則從10%直線上升到19%。


簡單說,中國銀行里的確有很多錢,但這些錢是政府與企業的,而不是老百姓的。而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變大。吳敬璉表示過,一般國家都以居民儲蓄為首,然後是企業儲蓄、政府儲蓄,而中國的儲蓄結構卻剛好相反。既然儲蓄的錢多是企業與政府的,刺激消費的政策自然就會打折扣。


其次,即便是20%左右的居民儲蓄率,其結構也是極不均衡的。根據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中國居民的儲蓄分布極為不均。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普通家庭人均收入6.2萬元,總消費4.6萬元,儲蓄率25.8%。相比之下,有錢人的儲蓄率則高得多,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占當年總儲蓄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儲蓄率為69.02%,儲蓄金額占當年總儲蓄的61.6%;而前1%的高凈值家庭人均收入75.6萬元,儲蓄率高達67.5%。


為什麼你把未來的救命錢都拿去買房了?



圖片來自騰訊《今日話題》2012年11月17日第 2250期


更重要的是,儲蓄率高對應著邊際消費低。所謂邊際消費是指,增加的消費佔增加的收入的比例。比如,一個人今年的收入增加了1萬元,這1萬元有5000元用於了消費,而不是儲蓄下來,那麼,他的邊際消費率就是0.5。決定邊際消費率的除了中國人的傳統,還有很多現實因素。中國人減少當期消費,把現金儲蓄起來,是為了未來的消費。由於社會保障的缺失,未來消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預防風險,比如醫療所需,還有一部分是子女的教育。這些選擇,都是基於社會保障少、教育支出高的無奈選擇。但是,這些儲蓄卻被視為可以動員出來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素。


儲蓄多是政府與企業的,即使是居民儲蓄,也極不均衡,這樣的儲蓄結構,刺激消費的政策必然是低效的。簡單說,沒錢的家庭,就那麼幾萬元的保命錢,要用作未來不時之需,怎麼刺激,也刺激不出來。而對於有錢的家庭,該有的都有了,該花的都花了,刺激消費的政策總不至於出現在奢侈品層面。在這樣收入結構與儲蓄結構下,錢要出來,一個辦法就是房地產,甚至恐慌性的房地產投資。

今年年初,周小川在回答媒體問題時表示:個人住房加槓桿的邏輯是對的,住房貸款應有大力發展的階段;個人住房貸款在中國銀行業總貸款佔比依然較低,因此依然安全;今後可能會考慮給銀行更多自主權,讓他們來制定首付比、利率,監管部門同時對銀行進行監管。雖然他提及的是個人住房貸款佔總貸款比依然較低,但潛在的一個前提是,居民儲蓄高。


應該說,加槓桿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1998年到2008年,儲蓄率逐步震蕩上升,從2008年開始反轉,儲蓄率則呈現逐步下降之勢,2015年已經跌到了13%,而且,其增速也不斷減少。從2008年開始,居民儲蓄率的增速在不斷減小,從2008年的70%減少到2015年的8.9%。居民儲蓄意願下跌,意味著近兩年,中國人開始花錢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子,一方面這是因為房貸的支出佔了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個時段正是房地產價格飛速上升的時段,越來越多的儲蓄被投向了房地產。



為什麼你把未來的救命錢都拿去買房了?



圖片來自騰訊財經《枕頭財經》2016年1月22日第59期

本來居民儲蓄是在社會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對未來的避險,但這些儲蓄卻被視為刺激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對財富的渴望與恐慌踏空的刺激下,不斷被動員到房地產領域。避險的現金都變為了凝固的房產,這甚至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判斷,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家屬沒有賣房子,則是沒有儘力救治。


恐慌性的房地產投資,在銀行與企業、個人之間形成一個「正反饋」: 至今年上半年,房貸餘額已經增加至17.36萬億,至年底估計超過20萬億。上市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中,居民房貸也超過一半。中國居民不消費的錢,最終都投到了房地產上。銀行大量發放抵押貸款,企業和個人以此進行地產投機,企業以土地為擔保再次獲得貸款,修建出新的房子。而房價上漲,居民的抵押品的價值也越來越大,兩者都從銀行貸出更多的錢。這些貨幣就形成所謂的「M2超發」,反過來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如此循環反覆貸款,房地產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貨幣,也不斷動員出更多的存款。


確實,循環一直進行下去,房子和土地一直在漲,即使流動性差一點,房產也能起到避險的作用。但是,正如經濟學家李迅雷所說,這是建立在泡沫上的槓桿,或槓桿上的泡沫,只要泡沫一破或資金面出現問題,或許趨勢就會逆轉。這個時候,被視為可靠保障的房子,不但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反而可能把一個家庭拖向深淵。


而且,正如前面所說,刺激消費的政策低效,而把儲蓄動員到房地產的政策高效,本來就是因為收入結構、貧富分化。動員出來的,也是高收入者的儲蓄。所以,即便房價能軟著陸,其受益者也是分化的,會進一步加大財富的分化以及社會階層的固化。

(本文原標題:《儲蓄率與救命的房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順手牽猴:讓全世界都去凡爾賽宮舔玻璃 | 博物館竄行記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買牛奶從來都不挑!趕緊來看看你都犯了什麼錯
你那麼拚命的攢錢,到底為了什麼?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曬斑?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菊花」?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婚姻!
你為什麼這麼窮?看了就不會窮了!
在愛情里,你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除了拼爹,我們還能拼什麼?
你還在等什麼?直接去做吧!
除了被吃,豬還可以做什麼?
踢踢:陳寅恪為什麼沒有去台灣?你們都想太多了
什麼?!花大錢買了車卻不知道這些功能怎麼用?
說好了帶我走,為什麼只帶我開房?
我們還能吃什麼?
你在燒烤攤上吃的都是什麼肉?說出來來嚇死你……
姑娘,想要什麼就去尋找
卡扎菲倒台後,他的女保鏢都去了哪裡?在幹什麼?
黑夜給了我們什麼?
沒有什麼能決定你的未來,除了你自己
轉給自己,得什麼千萬別得癌,只因我們看不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