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年前,我們花 18 天密集體驗所謂「到家 O2O」,現在它們都不行了

一年前,我們花 18 天密集體驗所謂「到家 O2O」,現在它們都不行了



最初的火爆更多是因為補貼出來的低價。


兩周前,我接到一個來自有衣客服的電話,她說公司將停止服務,剩下的錢可以退款也可以折算成購物券。「非常抱歉,快遞會來上門取走留在你手上的衣服。」




幾天後,順豐快遞員沈師傅從我這裡,最後一次取走了「有衣」的衣箱。



之前的一年裡,每周他會來我家一次,帶上一個裝有三件衣服的紙箱,順便帶走我準備好的三件舊衣服。




這就是有衣的生意,每月 499 元,讓人在手機里選衣服送上門,每次最多三件。



不同的是,這一次,沈師傅沒有帶來新的衣服,只是拿走我準備好的袋子。他有些疑惑地問我:「這公司不做了?」



過去一年裡,有衣用這樣的盒子送來衣服



一年前,跟著滴滴和優步帶動的「一鍵呼叫」,有一批像有衣一樣的創業公司試圖把你平時要去到店裡才能做的事,塞進應用。它們有的送來衣服和鮮花。有的更複雜,送來按摩師、大廚甚至理髮師。



《好奇心日報》在一年前做了一個實驗,讓我在 18 天里,不出門、用互聯網服務解決一切需求,哪怕是生病或者停電。




有衣是其中一個互聯網服務,它不是唯一消失的一家。



在一個名為「互聯網 BD 互推」(BD:商務拓展)的微信群里,每過些日子就會有人問青年菜君的聯繫方式。這家創業公司成立了兩年多,專門送處理好的凈菜上門,方便你在家開伙。大概是因為積攢了不少名氣,常常有公司尋求合作。




但最近每當有人問起,一般都會有人發一個微信聯繫人的截圖。然後也會有人遲疑地接上一句「這家已經掛了吧?」




青年菜君確實已經停了,原因是資金鏈斷裂,但它並沒有像有衣一樣公開宣告服務中止。




很多公司都是這樣,悄無聲息地結束,有的時候你需要靠應用商店、微博、微信的最後更新時間,來判斷一家公司是否還在提供服務。




「 XX 公司還活著嗎?」在那些用來對接資源的微信群里,這樣的句式並不少見,很多公司無聲無息地就消失了,所以在尋求合作之前,總有這麼一問。









13 個月前我們試用的 72 個互聯網服務,大部分都沒了聲音




2015 年夏天的北京,差不多是創業潮最高漲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創業公司,百度、淘寶、京東、58、美團、點評、360 都開始在用各自的方式,想要承包你在家能使用的一切服務,將商品和提供各種服務的人送上門。




為了測試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13 個月以前,《好奇心日報》做了一場「18 天不出門」的實驗,18 天下來,我試了 103 個應用,關注了 61 個公眾號,最終用到了 72 種不同的互聯網到家服務。有衣和青年菜君都是其中的 72 分之一。




有衣是 18 天實驗中,我用到的最後一個服務,也是最近一個宣布停止的服務。


根據《好奇心日報》的統計,這 72 家服務中,有 14 家已經關閉服務, 13 家進行了業務轉型,比如從上門理髮變成主推線下店,或是從個人訂餐轉變成企業訂餐。也就是說起碼有 38% 的上門服務,都難以維繫最初的願景。




至於剩下的公司,只有 15% 獲得了新的資本支持,兩家帶著虧損上市——只是交易量有限的新三板。






剩下那些許久沒有新聞傳出的公司,則停留在一種「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狀態。




一位不願意公開身份的上門服務創業公司創始人告訴《好奇心日報》,目前的情況是,如果不燒錢補貼,業務能夠自負盈虧,但是無法擴大規模。現在這個情況也沒有公司願意收購,只能繼續撐著。




到家服務依賴資本投入維繫業務拓展,連續 13 個月沒有後續投入並不是好跡象。




72 家服務中,部分已經關閉或調整業務的公司




  • 2015.12 高級廚師上門服務「廚臨門」關閉



  • 2016.2 上門教練「燃點」調整為主推私教團購課程



  • 2016.2 上門美甲服務「嘟嘟美甲」被 58 到家低價收購



  • 2016.4 一小時送葯上門「葯給力」停止服務



  • 2016.7 本來生活調整戰略,社區 O2O 項目本來便利下線



  • 2016.7 半成品凈菜「青年菜君」關閉服務



  • 2016.7 社區便利店一小時上門服務「愛鮮蜂」大面積裁員



  • 2016.9 有衣停止服務




這些只是當時實驗用到的服務中,比較知名的那些,一些更小的公司或者微信公眾號具體何時結束了業務,就很難追溯了。




不只是在實驗中用過的那些公司,在過去的一年多里,燒飯飯、博湃養車、e 洗車、嘟嘟美甲等曾經名氣不小的公司,都陸續倒下了。上門服務這個一年前熱火朝天的行業,已經冷了下來。




「今年 O2O 企業,很多投資人不願意見你的。大部分投資人不敢投,都覺得過去的一兩年當中在 O2O 裡面燒了很多錢都虧了,現在覺得 O2O 都是陷阱。」滴滴、餓了么等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朱嘯虎在 2016 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的演講中說。









不止創業公司不行,大公司也在退卻




2015 年,大公司幾乎是前後腳邁進了上門服務的市場。京東、58、百度以及還沒合并的美團、點評乃至 360 ,都在首頁增加了到家服務的入口。




到了今年年初,大公司們的想法就已經改變了。




58 到家是少數還在拓展品類與城市的平台,現在 58 到家已經覆蓋了全國 32 個城市,提供的服務也從最初的保潔、美甲、按摩幾種,擴展到回收、跑腿、開鎖、汽車陪練、運動健身等數十種。




除此之外,大公司在到家這個市場的投入都已經不像去年那麼瘋狂。



58 到家首頁(左)、淘寶到家頻道(右)



去年 7 月,百度糯米的「會員+」 O2O 戰略發布會上,李彥宏的一句話迎來了全場的掌聲: 「昨天看了一下,百度的賬面上還有 500 多億現金,我們先拿 200 億,來把糯米做好。」




在當時的計劃里,百度將要把這 200 億花在所謂 O2O 生態體系上,包括糯米團購和百度外賣。




這一年裡,百度確實花了不少錢。




僅 2015 年第三季度,包括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在內的 O2O 業務已經將百度的運營利潤拉低了 32%。






最終在美國上市的百度迫於股東壓力放棄了相關投入。今年 8 月召開的百度年度大會上,百度 CEO 李彥宏說的都是人工智慧,對 O2O 已經隻字不提。




最近,百度還對外披露了公司查處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刷單的事件。




另一個成立單獨業務部門「京東到家」,積極推廣到家服務的平台京東,也放棄了。




今年 4 月,京東到家宣布和眾包物流公司達達合并,150 天后,整合完成的新公司以「新達達」的名義出現,「京東到家」品牌仍然存在,但是對外聯絡媒體的市場人員多自稱來自新達達,而不是那個強調到家服務的「京東到家」。




合并之後,「到家服務」看起來已經不是京東的事。




合為一個公司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在這個市場退得更快,點評原本放在首頁的到家入口悄然下線。




淘寶是最近一個開始做到家服務的平台,在淘寶首頁上新增了到家頻道。淘寶並沒有像去年的大眾點評、美團、百度一樣,將上門服務區分出一個個門類,而是用店鋪列表,列出周圍提供服務的商家。




基於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你能夠在這個頻道看到周圍提供服務的商戶,主推的是 2 小時送上門的便利店購物,此外還有鮮花、外賣、保潔、美容、洗衣店等細分服務。




最終,各個平台的到家頻道看起來都像是淘寶——只是列出有什麼服務可以賣而已,具體怎麼做已經和那些大公司沒有關係。









上門服務最初的火爆完全靠燒錢




最初的火爆並不意味著用戶真的有這麼多需求。許多服務都用第一單免費或者低價的方式補貼新用戶,許多人用原價一半、三分之一,甚至 1 元這樣的低價體驗了服務。




創業公司證明了一件事:確實,什麼都能叫到家裡來,但是消費者並不需要這麼多。離開了 1 塊錢按摩、9.9 元美甲,用戶根本想不起來使用這些服務——沒有足夠的動力。




為了吸引用戶,用戶支付價格和服務價格的差價,最初是由平台補貼給手藝人的。為了擴大規模、獲得好看的交易數據,有些公司甚至自己買自己的服務。




今年在新三板上市的鮮花電商愛尚鮮花在招股書中公開了刷單的具體情況。




根據招股書里公開的流程,愛尚鮮花運營團隊首先在多張銀行卡里充值,然後通過 QQ 群招募「刷客」。「刷客」去不同平台下單付錢並留下備註,最後運營團隊再根據備註情況返款。




成立三年時間裡,愛尚鮮花刷了 3095 萬元收入——一半的訂單,都是自己買的。




銷量雖然變高了,但是它並沒有吸引到更多真實的購買。在停止刷單後的半年裡,愛尚鮮花的虧損擴大了 1.5 倍。









燒完錢之後,讓人繼續用的理由並不太多




一般來說,用完一個平台的首單優惠之後,下一次再用同類服務,我會換一個平台來下單,而不是接受沒有補貼的價格。全部都用過一遍之後,我發現沒有了補貼,非得叫上門來不可的服務並不多。




它們並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上門增加了更多使用的成本。




在 18 天實驗中,我用過一家上門理髮的服務,在使用服務之前,必須在家裡騰出 2 米見方的空地、理髮師在地上鋪一塊無紡布來收集剪下的碎發。




一番折騰下來,其實還是去店裡更省心。這公司後來也轉為經營實體店,鼓勵客戶到店消費。




和同事在辦公室叫過幾次按摩師上門之後,我們開始習慣於在點評上尋找周圍的實體商鋪,到店鋪里消費,店鋪的環境更專業、選擇更多。如果上門服務沒有補貼或者紅包的話,實體店鋪的團購價往往也更有競爭力。




隨著手機支付的普及,線下店鋪和用戶建立聯繫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當那些實體店鋪學會了使用線上傳播的渠道,在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服務商的幫助下學會在線上聯絡和管理消費者,那些在資本熱潮里進入上門服務市場行業的公司,所擁有的也不過剩下用補貼燒出來的線上渠道。









客人與提供服務的人也可以輕易繞開平台




到家服務都在說自己去除了中間人和實體店鋪。平台變成了巨大的店鋪,而手藝人自己為自己的服務質量、評價負責。




但想繞開平台這個店鋪,也不難。




滴滴司機無法繞過平台去接單,因為乘客隨時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叫車的需求,而且不能等太久。但你不會走在路上叫個外賣、按摩或者美甲,一般只在辦公室和家兩點。




一年多下來,我加過好幾個美甲師、化妝師的微信,她們都告訴我:「下次要做(指甲),直接微信聯繫我就好了。」




如今不管是在線下的店鋪,還是那些提供上門服務的手藝人,「加個微信」都是「掃付款碼付錢」之外最常見的動作。補貼減少之後,平台對手藝人的約束也已經沒有最初那麼強了。




你可能始終都無法習慣將按摩師叫到辦公室里來服務的尷尬氣氛,但是公司樓下的按摩店已經學會在微信公眾號里推送優惠信息給你,這樣一來,留給上門服務創業公司的空間越來越少了。









活下來的都是實用的




至今還經常能見到的上門服務,有上門修手機的閃修俠、承諾北京 60 分鐘完成送貨的快遞服務閃送。




另外就是外賣。每天飯點在自行車道上等紅燈的大多都是穿著紅、黃、藍色制服的外賣配送員。




4 月,餓了么發出內部信,宣布獲得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的 12.5 億美元融資。在內部信中,阿里巴巴的口碑外賣服務也由餓了么提供運營支撐,外賣這個市場就剩下了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家。




原本,送食物上門這件事,有許多手機應用和微信公眾號都在做,現在隨著這些創業公司將服務掛上外賣平台的應用,不再強求你下載一個單獨的應用,你用到它們的可能性反而高了起來。




除了有平台自己的配送團隊,還有達達、閃送、人人快遞等第三方配送公司。




不管送東西上門的創業公司做得怎麼樣,無論是送小龍蝦還是送貓貓狗狗上門,人們總是需要為中間的配送環節付費的,不管是商家付還是消費者付。伴隨著到家服務和外賣,一個眾包配送體系在大城市建立了起來。




在資本撤離之後,留下來的都是一些直接能賺錢、補貼少,用戶又願意為之付錢的服務。









主營業務做不好,轉型也沒那麼容易




賺不到錢、融不到資,許多公司只能尋求轉型。




做半成品食材包的暖食轉而做起健身餐的生意。做洗衣平台的泰笛讓配送人員在取送衣服的同時也上門修剪鮮花。幾家在線助理則將所有可能讓用戶願意付費的細分助理都嘗試了一遍……有些轉型讓用戶多了一些使用上門服務的理由,但是更多的新方向,也不能幫創業公司掙到錢。




成立三年、融資三輪的美甲上門服務河狸家在今年 3 月宣布選擇廣告作為商業化嘗試。




第一個廣告主選擇的是雀巢旗下的狗糧品牌冠能,據創始人孟醒表示,廣告收入只是收入模式的一小部:「這個錢沒有技術含量,賺一點也行。」




每個月河狸家會售出 1-2 周的廣告,孟醒將之稱作「克制的售賣」。但是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用戶可能一個月最多只會打開 1-2 次的應用,廣告也不是那麼好賣的。




所有靠廣告獲得可觀收入的應用,不管是社交網路、搜索引擎還是新聞客戶端,都佔據了人們消費信息的時間,它們都不是一個月都開不了幾次的工具。




而且在中國,哪怕數字廣告,要賣出高價,還得有人去賣。




不管是廣告,還是其它新業務,都需要更多人力、管理層的精力、更多錢。


當主業無法賺錢的時候,轉去做其它業務就更難了。




e 家潔曾經在今年年初短暫推出過私廚平台「小 e 管飯」,上線三個月後就結束了服務。




做上門化妝的美到家,在今年 4 月改名「美著呢」,跟著人工智慧熱推出人臉識別推薦化妝教程的功能。在付費語音問答火了之後,「美著呢」也增加了美妝領域的語音問答功能。




補貼褪去,留不住用戶,於是開始講更複雜的商業邏輯。類似的故事,已經在互聯網創業潮里重複了不止一次。




題圖來自 Visualhunt






Google 和 Facebook,哪一個代表的是廣告業的未來?| 什麼改變了廣告業④





都知道廣告要投到優質的媒體資源里,但現在誰在定義「優質」?| 什麼改變了廣告業③




社交可以,媒體不能,糾結 10 年的 Twitter 終於還是要賣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哎,聽說Levi"s 501都要用彈力面料了?| 好奇心小數據
北京設計周最有趣的展區大柵欄,今年都有哪些新鮮事兒?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 60 後導演張一白,我們和他聊了聊青春片和青春
你可能不知道,蘋果記下了你過去 30 天和誰說過話
日產又做了一種自動駕駛椅子,讓吃飯排隊更輕鬆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就在昨晚 我們體驗到了即將上市的Galaxy S8+
2016年,esquire體驗中心陪你帥到最後!
iPhone 10周年:每秒賣出一部是什麼體驗!
20cm,1個小時,是什麼體驗?
17年仍在使用蘋果神機iPhone5S的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全 iOS 11 體驗,看這個就夠了
不僅是看上去很美,一次Meta2 AR眼鏡Demo體驗的機會。RobotXMeetup NO.28
全國25城開啟Xplay6體驗館,確定不來不擼一局?
年過40的他帶著女兒一起練CrossFit是什麼樣的體驗?
三星 Galaxy S8 上手體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金立S10第一上手體驗,一不留神就看成 iPhone 7P!
[限時 1 元] pocus. : 這個欺騙雙眼的遊戲,讓你體驗盜夢空間的錯覺 #iOS
惠普Pavilion x360體驗:談不上出色,但也沒有短板
玩了 24 小時,這是我的 iOS 11 體驗答卷
OPPO R11體驗:下一個爆款就決定是你了!
想要體驗5Gbps網速的快感?高通說2019年就可以了
體驗完iOS11的功能,是不是更加期待iPhone8了呢?
2016年回顧:我們想要的VR體驗是什麼樣子的?
每天都跑步,然後堅持30年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