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爆紅的科學:「模因論」的前世今生

爆紅的科學:「模因論」的前世今生


爆紅的科學:「模因論」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模因(memes)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創造,作者將文化傳承的過程,以生物學中的演化規則來做類比。模因包含甚廣,包括宗教、謠言、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諺語、用語、用字、笑話。模因(meme)用了與基因(gene)相近的發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導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模因論(memetics)是一種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

聽過巴哈人(Baha Men)2000年主打歌曲《Who Let the Dog Out》的人,很可能會被這首有點煩但卻朗朗上口的神曲洗腦。當你在靜靜哼唱時,如果有人聽到了,幾分鐘後他很可能要抱怨也被洗腦了。這首神曲貌似能從一個大腦跳到另一個大腦,或是從網頁瀏覽器跳進你的大腦。


例如,「不爽貓」的照片在網上被瘋傳,甚至獲得了2013年「互聯網年度最大成就獎」。而據它的主人介紹,起初她只是把照片發布在了Reddit上,完全沒有料到會有什麼特別之處。


還有一些在社交媒體上發起的挑戰甚至會達到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程度。如在2014年,在不到三個星期內,有超過300萬人曾提到並分享過《冰桶挑戰》的視頻,這一舉措為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ALS Association)籌集了超過1億美元的善款。


事物的走紅大多如此,似乎並沒有什麼邏輯性可循,人們只是不得不點贊、分享、轉發或參與其中。但也不是百事百捷,數字媒體也常遭冷遇、無人問津,沒有分享,也沒有轉發。

為什麼我們不得不去重複並分享某些文化元素,如歌曲、視頻、文字和照片?我們又是如何重複並分享的?難道只是這些畫作走運嗎?亦或是我們難免對陌生人同情心泛濫?究其原因,似乎避不開一個有爭議的領域,即「模因論」(memetics),它主要聚焦於文化是如何在我們之中從點到面的。


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文化元素被分享、重複了數百萬次?而模因論與之又有什麼聯繫?該文旨在談論模因論與病毒式媒體之間的關係。個人和集體可以以此知曉,爆紅的科學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如何將之為我們所用。


基於基因的「模因」


「模因」一詞最早是由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中提出的,指的是一個關於文化信息是如何演變,以及如何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的理論。


基因指的是遺傳信息抽象的數據包,而模因的概念類似於一個文化信息的數據包。道金斯認為,當一個人模仿另一個人時,一個模因就傳遞給了模仿者,類似於藍眼睛是由父母通過基因傳給孩子的一樣。

模因論借鑒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旨在表明,模因與基因一樣,也需競爭、繁殖和進化,只有最強者才能留存下來。所以模因也會激烈地爭奪空間和優勢,這主要體現在我們的大腦中和行為上。只有那些贏得廣泛模仿的模因才能達到重複和傳播的最佳演化效果。模因並不為任何個體所控制,人們可以同時作為其主體。


很難進一步解釋什麼應歸屬於「模因」的範疇里。通常科學家可能會把一個短語、朗朗上口的旋律或行為當作一個模因。道金斯也沒有給予其一個嚴格的定義,但他指出,曲調、想法、口頭禪、時裝、製作炊具或建造拱門的方法都可以是模因。


據塔夫茨大學哲學教授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所說:


「帶輻條的馬車不僅是在把糧食或貨物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同時也在把馬車的構造理念從一個大腦帶到另一個大腦。」


當第一個人的大腦中植入了輻條輪的模因,並就此打造了一輛帶有輻條的馬車。其他人看到後,隨即複製了相同的模因,並繼續製造更多的馬車,直到出現數百、成千甚至數百萬的帶有輻條的馬車。在早期的人類社會,因為替代品少而分散,這種模因得以被快速複製。

模因論不只是在探討事物走紅的原因。那些可在大多數人腦中進行複製的最強模因實則是在創造人類文化。模因論者甚至認為,模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



爆紅的科學:「模因論」的前世今生



互聯網模因

如今,大多數人口中的模因其實泛指互聯網模因,但它也只是冰山一角。


互聯網模因的想法最早出現在1994年,一個名叫邁克·戈德溫(Mike Godwin)的美國律師和網路法律專家,用「模因」一詞描述了思想在網上的快速傳播。他注意到,在不同的新聞群體和虛擬社區,當有人發布了不受歡迎的言論時,就會被貼上「類似納粹」或「希特勒式」的標籤,戈德溫稱這種現象為「類納粹模因」。它會一次次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討論中彈出來,戈德溫稱之為「特殊的彈性」。


20多年後的今天,「模因」一詞已成為我們辭彙的一部分。據統計,美國人平均每天花11個小時與數字媒體打交道;澳大利亞人每天花10個小時在聯網設備上;而拉美人每天要花超過12個小時攝取各類媒體信息。


在世界各地,人們經常會收到成千上萬的照片、視頻和其他信息。確定哪些吸引了最多的關注可以將其轉化為數字內容的創建者的重要優勢。


爆紅背後的操縱者


互聯網模因和科學模因不盡相同。互聯網模因通常是由人類的聰明才智故意改變的;而科學模因發明於互聯網誕生之前,包括隨機變化和精確複製。此外,互聯網模因會在社交媒體上留下記錄可被追蹤,而科學模因至少在目前仍沒有物理形式或足跡可追尋。但道金斯表示,二者確是密切相關和相互聯繫的。


那到底是什麼使一個模因的複製比另一個更成功呢?一些研究人員把模因的發展特徵稱為「好技巧」,為它們提供了競爭優勢,主要包括三點:首先,是要對人類真正有用,這使得它更容易傳播。輻條輪馬車之所以能被快速複製,是因為早期人類需要用便捷的方式運輸大量的貨物;其次,是要容易被人類大腦模仿,這使得它具有比較競爭優勢。《Who Let the Dog Out》就明顯比U2的《Numb》更容易被複制,後者被稱為最難理解的流行曲之一。最後,是要為人類亟待解決的問題找到答案。仔細觀察任何一家書店的走廊,你會發現有很多書都符合需求,如尋求生命的意義、速效減肥等,都是許多人感興趣的話題。


模因論表明,將一個強大的模因與數字或其他內容配對時,是會產生實效的(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如果能有一個科學的解釋,市場營銷和廣告策略搭配上強大的模因或許就能解鎖病毒式媒體分享和複製的秘密。


也許,奧秘就隱藏在哼唱歌曲《Who Let the Dog Out》的過程中!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昆蟲界的偽裝者:它們不過是看起來有點危險
與公眾分享研究使科學家獲益匪淺
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探索行為報告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探索 引力波的前世今生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如何成為「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達人?
對抗癌症:數學成為生命科學的「魔數」
歷史上的今天:一代科學怪人去世,他開創的學科,上中學就得學
科學家發現38億年前地球最古老的生物,火星或也有過這樣的生命
大腦美學神經科學的藝術是如何誕生的
科學發現唯一能永生的生物:燈塔水母,生命科學獲重大進展
我國生命科學處在突破的前夜
生命起源被提前:科學家發現了歷史最悠久的化石
科幻·中國與世界:百年前的科學幻想,正不斷變成現實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麼引起的?科學家竟然說是史前人類引爆地下核彈
科學家稱宇宙不是大爆炸形成的?或是高維度星球內縮產生的?
美科學家:宇宙中生命或最早誕生於「鑽石行星」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非線性科學:浪花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最前沿
曾紅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大科學」
他的學生佔了中國科學界半壁江山,可他卻是最委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