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對撞機:觀點「對撞」有益科學決策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題:超大對撞機:觀點「對撞」有益科學決策
新華社記者
近日,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斥千億元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的爭論引發社會關注。
以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家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為代表的一方主建,認為這是基礎科學及高技術研究中具有標誌性的重大領域,可以在技術發展和人才引進方面產生巨大效益。
而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為代表的另一方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項目耗時長、費用奇大、是個「無底洞」,且有美國終止建造大對撞機的「前車之鑒」。
科學的生命力繫於偉大的新發現。通過大科學裝置尋找微小粒子,是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此指引下,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通過超大對撞機來探索更高層次的微觀世界,從而找到宇宙起源的亘古秘密。
而建設大科學裝置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不少國家為錢所困——經費不足是導致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計劃SSC終止的原因之一;日本文部科學省同樣在顧慮開支問題,期待更多國際資助。
因此,對我國而言,超大對撞機上馬與否,拍板前的辯論越民主、越充分,越有益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建設創新型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有限經費投到哪裡,要遵循科學理性和行之有效的決策程序。
爭論各方要多發科學理性之聲,充分辨析什麼當投,什麼不當投,什麼必須現在投,什麼可以未來投。決策者要多聽科學理性之聲,胸懷創新自信又不妄自尊大,立足國情把握機遇與窗口,該出手時不猶豫,該堅守時不盲動。
對於超大對撞機項目的決策,首先,立項報告應當明確闡述立項依據和運行模式,科學意義和可預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對其他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其次,組織國內外小同行和大同行對項目的科學意義和其他效益進行評估,並形成專門評估報告;第三,經費預算應充分考慮大科學裝置的使用和維護也需要巨額投入,務求精準。
平等的學術爭論能為科學發現之旅輸入強勁動力和新鮮血液。不論超大對撞機項目是否上馬,何時上馬,頂尖的觀點交鋒迸發的理性之聲,都有益於孕育出不負祖國、不負時代的科學決策。





TAG:新華社 |
※對撞機大解碼!科學家一直激辯的大對撞機竟然是「高富帥」
※超大對撞機:反思科學與公共性的邊界
※曹天予回應超大對撞機爭論:需警惕作為利益集團的科學家
※丘楊之爭 對撞機未撞科學家先撞
※美女科學家帶你三分鐘參觀大型粒子對撞機
※科學界大咖下場開撕,對撞機建不建,最後誰說了算?
※真的有「科學家聯名反對相對論」么?
※反對科學威權
※大科學工程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係 | 對撞機的對話4
※科學家稱宇宙肯定有終點,但是對於人類卻是無限的!
※中國是否該建超大對撞機?科學人物公開辯論 真理越辯越明
※科學家解讀超大質量黑洞對恆星磁場的影響
※美國雜誌:針灸不過是「超級安慰劑」,學者建議用科學研究應對挑戰
※科學家觀測到最小行星 有可能撞擊地球
※黃種人的大腦相對更大,我科學家發現決定基因,黃種人大腦潛力大
※被科學一直否定的易對科學界的影響
※被科學家證實擁有超能力的奇人大盤點 中國也有
※對科學的不信任
※大科學也要有「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