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導讀]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法國著名科學家瑪麗·居里、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英國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以及美國歷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薩莉·賴德。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改變科學面貌的12位女科學家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弗洛倫絲·巴斯科姆:幫助我們理解山脈如何形成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馬喬里·斯通曼·道格拉斯(中):保護大沼澤地生態系統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發現太陽由氫和氦氣組成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發現神經生長因子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吳健雄:通過實驗驗證「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凱瑟琳·約翰遜:計算出了「阿波羅11號」的飛月路線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研究出了測試糖尿病、生育缺陷等技術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埃絲特·萊德伯格:發現細菌能隨機變異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安妮·伊斯利:編寫了半人馬座火箭系統的代碼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帕特麗夏·巴斯:發明了一種清除白內障的設備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梅-布里特·莫索爾(左):發現了組成人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雖無盛名,卻在推動科學的「半邊天」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幫助確定艾滋病的形成原


本報記者劉 霞綜合外電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法國著名科學家瑪麗·居里、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英國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以及美國歷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薩莉·賴德。


但還有很多女科學家,她們的研究也曾改變了科學面貌,卻沒有如此聲名煊赫。最近,美國商業內幕網站介紹了其中的12名女性。


弗洛倫絲·巴斯科姆:


幫助理解山脈如何形成


弗洛倫絲·巴斯科姆(1862年—1945年),美國地質學家。


年少時代,在與父親及其地質學家朋友的一次旅行中,巴斯科姆發現了自己對地質學的愛。


她是為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工作的第一位女性地質學家,也是北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大西洋沿岸平原之間的山麓高原研究專家。她對這些地方的結晶岩和地形進行了認真研究,這些研究在21世紀仍然影響深遠。她也是《美國地質學家》雜誌的副主編,同時還在布林茅爾學院教授幾門重要的地質學課程。


1906年,她在一篇雜誌編纂的《美國科學家名人錄》中被投票選為百大地質學家之一,並被授予4顆星。


馬喬里·斯通曼·道格拉斯:


保護大沼澤地生態系統


馬喬里·斯通曼·道格拉斯(1890年—1998年),美國作家、記者、環保主義者。


道格拉斯年輕時搬到邁阿密為《邁阿密先驅者報》寫文章,她父親在該報紙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為紅十字會工作。戰後回到先驅者報,隨後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大沼澤地帶(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亞熱帶克拉莎草沼澤地區)曾遭到瘋狂開發,不但周邊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田,連沼澤深處也修建了運河來排干裡面的水,以達到利用的目的。


上世紀40年代,她開始研究大沼澤地。儘管大沼澤地「蟲子太多、太潮濕、非常不宜居」,但她也看到了這裡的重要價值。此後,她花費5年時間完成並出版了一本名為《大沼澤地國家公園:綠草之河》的著作。這本書賣出了50多萬冊,引起了公眾對這一地區生態系統面臨威脅的關注。在之後的歲月中,道格拉斯持續為生態保護不懈努力,直到1998年108歲去世為止。她的付出為她贏得了「大沼澤之母」的盛名。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發現太陽由氫和氦組成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1900年—1979年),美籍英國女性天文學家,1925年首次提出太陽主要由氫和氦組成,雖然這和當時的傳統看法相左。


加波施金於1919年獲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學習物理、化學和植物學,後因聽了亞瑟·愛丁頓的演講,講述他在非洲拍攝日全食照片,其中太陽旁兩顆星的位置能幫助確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激起了她對天文的興趣,並因此改變了研究領域,成為愛丁頓的學生。她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學業,但當時女性無法獲得學位。


在同哈佛大學天文台台長哈羅·沙普利見面後,加波施金於1923年前往美國攻讀天文研究學位,沙普利也成為她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天文學家奧托·斯特魯維稱,她的論文是「所有天文博士論文中最卓越的」。


1956年,她成為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首位女性正教授,之後成為天文系主任,也是哈佛大學首位女性系主任。取得博士學位後,加波施金研究高光度恆星以了解銀河系的結構,之後和丈夫一起對亮度高於視星等10等的恆星進行巡天觀察。接著她和助手一起對125萬顆變星進行研究,拍攝了100多萬張變星的圖像;不久這項工作延伸到了麥哲倫雲,又增加了200萬顆恆星。這些資料都有助於了解恆星演化。


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


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1909—2012),義大利著名神經生物學家。1986年,蒙塔爾奇尼和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她是史上最長壽的諾貝爾獎得主。


蒙塔爾奇尼出生在義大利,在父親的引導下開始研究醫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受迫害期間,她不得不離開大學舉家逃往郊區。但她一直未曾放棄科學研究,她自己在郊區搭建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利用雞胚研究神經纖維的生長。


1946年,蒙塔爾奇尼受邀到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做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她發現動物在受傷以後用舌頭舔傷口,傷口很快便會癒合。她從分析動物的這一行為入手,於1951年從小白鼠唾液中發現能促進動物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發育的物質,以及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發育的物質—神經生長基因(NGF)。


1952年,她和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因合作分離出了神經生長因子。這種蛋白質通過刺激周圍神經組織促使細胞生長,這一發現使人類進一步認識了腫瘤、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症、痴呆和孤獨症等醫學難題,並幫助醫學界治療脊柱損傷。


除了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她從1961年至1969年還在羅馬主持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CNR)的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1969年至1978年主持細胞生物學研究室,2001年,她被義大利總統錢皮提名為終身參議員。


吳健雄:


驗證「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吳健雄(1912—1997):美籍華人,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


吳健雄在中國長大,1934年赴美深造,1936年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物理學界巨擘歐內斯特·勞倫斯、塞格瑞、奧本海默等物理學巨頭。


1938年,當吳健雄正式開始做原子核物理實驗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導吳健雄進行的實驗正是研究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它的一項結果為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4年,吳健雄作為資深科學家參與濃縮鈾製程,發展γ射線探測器,參加美國機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解決了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被人們稱為「原子彈之母」。


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小組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結果證實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在整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吳健雄因為某些原因,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凱瑟琳·約翰遜:


計算出「阿波羅11號」飛月路線


凱瑟琳·約翰遜(1918- ),美國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航空航天科學家。


約翰遜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數學天賦,10歲那年就上了高中,而且在高中階段還曾跳級,14歲便高中畢業,緊接著順利地進入大學,於18歲大學畢業。1953年,她開始為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工作,成為一名「電腦」(電子計算機出現之前,NACA對該部門從事高精密工作的女性的稱呼),並在此工作了30年。


工作期間,她對載人水星探測任務進入地球軌道的路線進行了計算,並計算出了「阿波羅11號」在月球登陸的飛行路徑。此外,她還參與了第一本與太空有關的教科書的撰寫工作。


2015年11月24日,約翰遜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表彰她數十年來對航空航天事業的巨大貢獻。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發明糖尿病、生育缺陷測試技術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1921—2011),美國醫用物理學家,因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耶洛出生於紐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紐約度過。她和實驗室夥伴研製出了一種檢測荷爾蒙的技術,名為「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目前仍然在使用。利用這一技術能區分1型和2型糖尿病,也能確定未出生的嬰兒是否存在某些生育缺陷等。


1959年,羅莎琳和同事首次精確測定出人體血漿的胰島素濃度,證實了成年糖尿病人血漿中胰島素並不缺少,只因與胰島素抗體結合而喪失了降血糖的效能。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整個美國醫學界。


埃絲特·萊德伯格:


發現細菌能隨機變異


埃絲特·萊德伯格(1922—2006),美國微生物學家、細菌遺傳學的先驅。


埃絲特一直在研究細菌和病毒,為此她發明了一種名為「影印接種法」(Replica plating)的技術,使她更容易對一套皮氏培養皿內的某些細菌群落進行研究,這一技術也幫助她的丈夫、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喬舒亞·萊德伯格獲得了諾貝爾獎。


她的研究證實,細菌會隨機變異,能在暴露於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之前,對某些特定的抗體產生抵抗力。她也發現了一種名為「λ噬菌體」的病毒,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細菌病毒的總稱,是病毒的一種。現在,λ噬菌體被用作研究人體病毒(包括皰疹和腫瘤病毒等)的模型。


安妮·伊斯利:


編寫半人馬座火箭系統代碼


安妮·伊斯利(1933—2011),非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伊斯利最初打算做一名護士,但她閱讀了一篇關於一對雙胞胎姐妹為NASA工作的文章,大受鼓舞,決定效仿這對姐妹花,為NASA工作。隨後,她成為了NASA的第一位數學家,後來又成為計算機程序員,主要為半人馬座火箭系統的發射器和導航系統編寫代碼。


與此同時,她也利用業餘時間,教授市中心平民區的孩子,並且研究能源問題。


帕特麗夏·巴斯:


發明清除白內障設備


帕特麗夏·巴斯(1942-),美國科學家


帕特麗夏發明了一套能夠清除影響人們視力的白內障的設備。她也創辦了社區眼科學,這一學科將公共衛生服務同眼科學結合,降低了可預防的視力損失的幾率,尤其讓低收入家庭受益。她創辦的組織——美國預防失明研究所會為新生兒提供維生素A滴劑。


梅-布里特·莫索爾:


發現組成人腦定位系統細胞


梅-布里特·莫索爾(1963-),挪威科學家。


2005年,梅-布里特·莫索爾和丈夫愛德華·莫索爾通過記錄老鼠的運動軌跡和其大腦內嗅皮層內神經元的放電模式的關係,第一次揭示了老鼠大腦中對外部環境空間的表徵方式,發現了一種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網格細胞。網格細胞是大腦內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能製造出我們所去之處的意境地圖。由於這項研究,讓她和丈夫一起贏得了諾貝爾獎,榮幸地成為世上少有的夫妻諾貝爾獎得主。


人們如何知道自己在哪兒?如何找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路徑?如何儲存此類信息從而在下次使用?這全靠人體中的GPS——大腦中的定位系統細胞。這種細胞讓人們能在空間中定位,並作為更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他們的發現為阿爾茨海默症的機理研究打開了新窗口,也為人類理解其他更加高級的認知功能如記憶、思維等提供了新思路。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幫助確定艾滋病成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1947-),法國科學家,近年來少有的諾貝爾科學獎女性獲得者之一,以研究艾滋病(AIDS)病毒(HIV)而聞名,是1983年發現HIV的論文作者之一。


弗朗索瓦絲一直在研究逆轉錄病毒,並加入了一個團隊,研究確定艾滋病是否由某種逆轉錄病毒造成。她和同事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與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一道,獲得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隨後,她對免疫系統如何對HIV和AIDS做出反應進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療法。儘管她已於去年退休,但她仍然在大聲疾呼,鼓勵科學家們對抗艾滋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過度檢測,為何連新生兒也不放過?
讓好奇心催生基礎研究「一念非凡」
這鮮活的你,好讓我傷心
中大科學家團隊發現兩個新鼻咽癌易感基因
我對婚姻已毫無期待,但對愛情樂此不疲

TAG:中國甘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女皇帝武則天,她的貢獻,竟超前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他是晚清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推動洋務運動,後人卻這樣對待他
佳能瞄準年輕人推動生活邊界無限延伸
原子彈是科學的推動還是戰爭的衝動?
愛迪生既是科學界的「推動者」也是「攔路石」
現代醫學的進步,是大屠殺推動的
盤點世界上近親結婚造就的絕世天才,推動人類進程的人物!
科學家發現人類正史無前例地推動物種大進化,甚至包括自己!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貪婪的黑洞,推動了物理學的極限
「無人超市」雖火,但是馬雲狂砸幾十億推動的風口,卻有很多人不知!
有效的產前陣痛是怎樣的 四個特點推動產程進展
科學不是少數幾個天才推動的,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工作積累而成的
圈粉無數的《中國有嘻哈》,其背後運營如何推動?
當紅男旦董飛,半年時間去6個國家演出京劇,推動戲曲國際化傳播
推動《甄嬛傳》劇情發展的花,個個是中藥,效果也棒
科學家稱人類可能最先馴化的是自己:推動物種進化
饒毅:以智力推動科學,以科學貢獻社會
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地球無休無止的自轉
2年前那場被批為作秀的冰桶挑戰……卻真的推動了醫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