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阿彌陀經》中的「少善根」?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少善根」,依字解義即是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出自《阿彌陀經》,在其它經論還未發現「少善根」一詞。一般傳統經論典只談到「善根」或「三善根」,如《入阿毗達磨論》卷上云:「善根有三種。一無貪是違貪法。二無瞋是違瞋法。三無痴是違痴法。即前所說慧為自性。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為根生餘善法。故名善根。」
依《入阿毗達磨論》所說,則是善之自性,又能作為其餘善法生起的根本,按《俱舍論》的說法,此善根是指修行者入見道位時,能生無漏智的根本。
但在《阿彌陀經》出現了「少善根」一詞,什麼是「少善根」?這對凈土宗行者來說非常的重要,關係到往生凈土者的必要條件問題。雖然傳統凈土祖師們對此都作了一些分析解釋,但我們去讀他們文本時,發現在解釋上略有出入,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元照(1048年~1116年)所著的《阿彌陀經義疏》中認為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的一切善法為少善根,如《疏》云:「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余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第二種解釋是元曉(617年-686年)的《佛說阿彌陀經疏》中直接解釋善根即是菩提心,因為「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業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從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來解釋往生凈土的條件而說的。那麼,菩提心以外的善法都可稱為「少善根」。
「少善根」問題而引開了整個凈土法門行持者的重要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此做一個疏理。作為近代凈土宗的弘揚者也可以從祖師們的詮釋中尋找一些線索,幫助自己更好的了解凈土思想,從中吸收一些寶貴資料外也還應積極探索更為完整的解釋。
二、傳統凈土宗行者對「少善根」的
所謂傳統凈土宗行者主要指的是以善導大師以及元照等的解釋,如善導大師在他的《法事贊》中解釋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裡有個關鍵詞「雜善」,什麼是「雜善」?這跟我們所要討論的「少善根」相似,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是這樣解釋雜善:「對於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諸善,謂之雜善」。也就是說除了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都是雜善。在善導大師看來那些隨緣雜善是難於往生的,還顯示說如來為眾生的方便而開示了要法,那就是專心念佛,這是往生的主要原因。
宋代的元照在其《阿彌陀經義疏》,更為明確指出「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等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不能作為往生凈土的正因。那什麼是多善根往生凈土呢?接著就談到「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按元照所說,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其餘善法都是少善根,不能成為往生凈土的正因。
依善導大師以及元照的解釋,將「少善根」認為是持名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而往生凈土的正因——多善根,即是稱名專心念佛。
三、非正統凈土宗行者對「少善根」的詮釋
主要是以元曉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疏》為主要代表,在本《疏》中直接說明往生凈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而少善根是與菩提心相對的,也就是說如果發了無上菩提心,那就是多善根,就能成為往生凈土的正因,除此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都是少善根,不得往生彼國。如《疏》云:「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者。顯示大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乃得生故。」又云:「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來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元曉認為發菩提心(多善根)乃是往生凈土的正因,而不可以少善根即得往生,元曉在《佛說阿彌陀經疏》依《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以及九品三輩來論證發菩提心為往生凈土的正因,如《疏》云:「兩卷經中攝九品因以為三輩,三中皆有發菩提心,論中唯顯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國者,雖有九品齊因大乘發心善根,所以等無譏嫌之名也」。 元曉還引《無量壽經》的十八願來證實善根即是菩提心,而菩提心乃是往生正因,如《疏》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若未發大心不得生者。則應亦揀未發心,而不揀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為至心言之所揀,故更不須揀。雖有是破皆不應理,所以然者?發菩提心既是正因,未發心者,直是無因,而非有障何須揀別,五逆謗法乃是障礙,非直無因故須揀別,是故此難無所聞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發大心熏成種子,後時退心下地現行,良由先發大心種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國,而退現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國取小果耳。」
重視菩提心來分析「少善根」的問題,這可說是從整個大乘佛教思想的角度來解釋的。然而也體現出凈土法門之所以是大乘的理由,因為它重視菩提心的修持。這是中國傳統部分凈土宗行持者所忽略的。
四、結語
傳統的解釋多是從凈土宗本身思想來分析「少善根」的問題,但是,如果將凈土宗作為大乘佛教的一面來看「少善根」,乃至整個凈土宗思想也一樣,必須從整個大乘佛教思想的精神及其特徵,也就是用發菩提心的內涵來詮釋它。因此,作為往生凈土的重要條件,不可「少善根」而往生凈土,應重視菩提心(假名為「多善根「)的修行,而念佛、福德等因緣可以視為是成就「多善根」的輔助資糧。
注釋
1、《入阿毗達磨論》卷上大正藏第28冊第982頁
2、元照著 《阿彌陀經義疏》 大正藏第37冊第361頁
3、元曉著 《阿彌陀經疏》大正藏第37冊第350頁
4、善導著 《轉經行道願往生凈土法事贊》大正藏第47冊
5、 同注2
6、《阿彌陀經疏》大正藏第37冊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有善根者《阿彌陀經》
※什麼叫「善根」?如何「種善根」?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有善根的人都信佛說的這部經:《阿彌陀經》
※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善根福德與佛一樣
※佛陀告訴你,善根的秘密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誦《地藏經》能令人善根不壞
※什麼是善根?怎麼樣叫種善根呢?
※聖空法師:什麼是善根?
※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根」
※佛陀告訴你,善根的驚人秘密!
※大德開示:什麼是真正的善根
※善根·福德·因緣
※昌義大和尚:五根五佛同種善根
※佛教智慧:應修學善根福德,放下妄想,分別與執著
※【佛典故事】一句「南無佛」的善根
※愛聽《大悲咒》的人,善根好,佛緣深!
※你有沒有善根,如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