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都萬里橋史話

成都萬里橋史話

往期推薦:歷史丨漢代才女卓文君:願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離



成都萬里橋史話







文/swordman (那一低頭的溫柔)


成都萬里橋史話



成都,人文蔚起,留下許多勝跡。"江眾橋多",絢麗多彩。萬里橋,位於成都市老南門,又名老南門橋,跨南河,為歷史名橋。



成都萬里橋史話


(蜀使費禕聘吳,諸葛亮祖之,禕嘆:「萬里之路,始於此橋。」)


(一) 古蜀七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因水而生,伴水而興。作為成都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搖籃,歷史上合稱錦江的府河、南河,自古以來與成都的城區渾然一體,彼此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當人們一說到成都,自然就會聯想到那繞城的河流。成都人更是情有獨鍾,稱之為"母親河"。"門泊東吳萬里船",成都二江與外界相通,橋樑渡口為重要交通設施。古蜀的橋樑位置,現已難覽蹤跡,僅秦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戰國晚期就建造過許多橋樑渡口。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 "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 此為文字記載的成都地方建橋之始。七橋仿天上北斗七星的方位設置,合稱"七星橋"。南朝梁李膺《益州記》記下了用七星來命名的七橋橋名,萬里橋(時俗稱)名"長星橋",列在"員星、璣星、夷星、尾星、沖星、曲星"六橋之首。現在七星橋中除了萬里橋和笮橋外,其餘均因年代久遠而難以查考。


成都萬里橋史話



(弗瑞茲·魏司拍攝於1905年,由其孫女塔瑪拉·魏司女士提供。前者曾是100多年前德國駐成都領事)


漢晉之間,成都地方建橋特多,"故蜀立里,多以橋為名"。至今成都的街道還有幾十條是以橋而命名的。如卧龍橋街、落虹橋街、天仙橋街、五桂橋街、玉帶橋街等,就是因古時那裡有橋的緣故。李冰七橋,到漢代發展為九橋。成都已形成如楊雄《蜀都賦》: "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的城市格局。


唐宋到明清,成都城內多街渠,渠上普建橋樑,方便街市交通。錦城兩江環抱,街渠如縷,錦城內久道路交通多靠橋樑維繫。自浣花溪起至九眼橋止,跨錦江(古稱檢江)有浣花橋、青羊橋、笮橋、萬里橋(宏濟橋)等6 座;自成都北門至東門段,跨府河有萬福橋、清遠橋(北門大橋)、濯錦橋(東門大橋)等3座。



成都萬里橋史話



(20世紀90年代,為了適應現代交通發展和防洪的需要,對清朝時期所建的橋墩進行了完全拆除。原橋並移植到青羊橫街望仙橋處仿建,保留了五洞石拱橋的形式。)



成都萬里橋史話



(二) 始建於秦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 年),秦楚握手言和,結束了兩國長期對峙局面,李冰接任蜀守。對外,他一改前任張若奉行的"楚亡則天下並"的積極備戰方針。開展大規模的和平建設工程,給楚國一種信任感;對內,順應蜀國地方民俗,盡量為民造福,取得了蜀民的信賴。古代的江河航線,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的生命線。李冰上任後,很注重水利建設。特別是他興建岷江引水工程都江堰,開成都二江,使成都平原真正成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之國"。可謂"功在當代,惠澤後人",他也因而名垂青史。



成都萬里橋史話



(萬里橋已不在了。孫魯晉/攝)



成都萬里橋史話



(如今在萬里橋原址新修了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橋樑,橋面加寬了一倍多。南橋頭北側新建起一座船形大樓,象即將起航的遠航巨輪,成為萬里橋的標誌性建築——如今它被稱為老南門大橋。)


成都二江給成都帶來了繁榮,有利於農業和航行。李冰又在二江上應天上七星建造七橋,以便利交通。萬里橋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間修建的七橋之一。橋長10餘丈(約34米),高3丈(約10米),寬1 丈5尺(米)。共七孔,為石橋板,勢如引虹,當時名"長里橋"。《華陽縣誌》記,因橋下有一篤泉,故又名"篤泉橋"。據《方輿紀要》等書載,萬里橋故址即今老南門大橋。


萬里橋始建於秦漢時期,1988年5月12日,《成都晚報》 第一版報道了是年4 月維修老南門(萬里橋)時的重大考古發現:在西側橋基下先後發現數百根圓木樁和數十件條石和石板,還發現一些鑄鐵熔塊和秦漢時期的砌磚等文物。經專家考證,該橋起拱線下的墩基確為始建時期基礎,拱橋下的基石是可見成排的木樁孔洞。根據這些文物,說明萬里橋始於秦漢時期,為石墩基、鑽孔立柱支撐的木石混合結構平橋。



成都萬里橋史話



(民國時期的成都水路)


(三)萬里得名


"萬里橋"一名最早見於《華陽國志》。其卷三《蜀志》中記載說,"州治太城,郡治少城。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中[曰]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西(出)[北]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書中對李冰所建七橋的名字作了清楚的記載,萬里橋名列其中。


萬里橋得名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的都城。成都二江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暢通順直,成為溝通外界的重要交通線。萬里橋成為當時益州城內外人乘舟東航的啟程處。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一載:"萬里橋架大江水,在(成都) 縣南八里。蜀使費禕聘吳,諸葛亮祖(餞行)之。禕嘆曰"萬里之路始於此橋!"因之為名。宋祖光祖在《萬里橋記》中亦記述說:"相傳本國時,東吳使者張溫訪蜀後,取水路回國,諸葛亮送他到此橋上,對張溫說,這橋下之水可通萬里之外的揚州。從此,該橋得名"萬里橋",代代相傳。



成都萬里橋史話



(老成都就如江南水鄉)


(四) 唐宋名勝


唐宋時代,成都的水路貿易相當活沃,府南河上的萬千船舶載來外地的貨物,運走;旬中土產。李白詩中"濯錦清江萬里游,雲帆龍舸下揚州",就描述了這一情況。另之,萬里橋聯繫城南內外交通,成都南市十分繁榮,成為商賈會集、水陸輻輳之地。


成都歷代有送友遠行,在錦江萬里橋和府南河匯流處的合江亭餞別的最佳場所。張籍《成都曲》更有對萬里橋一帶美麗風光和繁榮市容的描繪: "錦江近西煙水綠, 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成都萬里橋史話



(鹽市口旁關於青石橋的由來,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張儀傳說依龜跡建成都城,所以成都別名龜化城,當然這只是傳說,真實是當時成都城從空中鳥瞰,如大龜。今天成都的街道也非常像殼。


成都城內到處有水,水樹雲天的優美自然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騷人墨客詠成都、贊成都。唐宋時代,"勢如飲虹"的萬里橋,志為成都一大名勝,許多文人墨客曾對其作詩呤詠。特別是北宋乾德至開寶元年(公元963——968年)間,一位叫沈義倫的人和後來的轉運使趙開,主持修築排灌分水工程——石魚鱺水5道,對萬里橋進行了重大改造,建為石墩五孔木樑平橋,並在橋上用木料修建橋廊,廊上蓋瓦,成為廊橋,極為壯觀。


杜甫有"萬里橋西一草堂"、"東行萬里堪乘興"等詩句。岑參作《萬里橋》詩曰:"成都與維揚(揚州別稱),相去萬里地。滄江東流疾,帆去如鳥翅,楚客過此橋,東看盡垂淚。"蜀人蘇東坡,屢游萬里橋,印象告別深刻,格外親切,故詩云:"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陸遊曾入四川宣撫使幕府,投身軍旅,詩作也留下了"雕鞍送客雙流驛,銀蝕看花萬里橋"的詩句。



成都萬里橋史話



(唐代為解決成都的飲水問題,挖了一條河穿城而過,這條河叫金水河,金水河上面有8座橋,其中一座橋為了紀念張儀,就命名龜化橋。由於龜化橋是用青石建成,所以老百姓就俗稱青石橋。)


(五)元明風光


元明時代,萬里橋仍為成都交通要道和名勝之地。在兩個時代兩個不同國家旅行家、詩人文言字句里,依顯其風光。元代,成都兩河已基本定型,與現代格局差別不大,但規模卻比現在要大得多。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游四川後,在其著作《馬可·波羅遊記》中這樣描寫:錦江河面寬的地方有800米,窄的地方有200米,水很深,河很大。在市區內有一座大橋橫跨在其中的一長河上。從橋的一端到另一端,兩邊各有一排大理石橋柱,支撐著橋頂。橋頂是木質結構,上面彩繪圖畫,頂上鋪著瓦片。整個橋面上整齊地排列著房間和鋪子,經營各種生意。其中有一幢較大的建築物,是收稅官史的住房,凡經過這座橋的人,都要交納一種通行稅,元朝廷每天要從這座橋上收取相當於拜占廷金幣100 元左右的稅款。


從上述馬可·波羅的描寫來看,應當是元代初期成都錦江和萬里橋是成都最大的橋,是一種廊橋結構,錦江河面在當時也以此處最寬。因萬里橋的北岸有南市,橋的西面有西市,錦市,橋又是通向城內的必經之道,來往的客商和老百姓很多,元朝政府要在橋上收過橋費,允許商人在橋上開店鋪,正是看中了它重要的商業價值。


明代,萬里橋一帶風光依舊。萬里橋仍是文人遊客吟詠涉足之地。萬曆年間,一位與徐霞客齊名的旅行家王士性曾經到過成都。他在《入蜀記》中詳細記述了萬里橋一帶的景色。那天他從萬里橋西行, "江流繞雉堞如靛。即村舍扃扉、田塍溝瀆、無非流水","水上林木翳映,所在皆佳境"。 曾任四川按察使,著有《蜀中廣記》的曹學()在其午贊詠雙流的詩中也可以萬里橋作參照,曰:"萬里橋方渡,雙流徑已存。薄寒成翠色,疏雨點黃昏,竹柏密他樹, 小雲平過村。鳥棲欲盡,才到縣西門。"



成都萬里橋史話



曾經的成都水和橋蔣藍供圖)


(六)重現異彩


明末清初,四川長年戰亂。成都倍受戰爭之苦,號稱"揚一益二"的名都成為一片廢墟。萬里橋亦遭不幸,於清順治三年(公元1664年),鑲藍旗人張德地來成都任四川巡撫時,仍是"舉城盡為瓦礫,藩司公署已鞠為茂草矣",巡撫及衙門只好移駐保寧。


百廢待舉。清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期恢復和發展生產。疏浚府南河,修復殘破橋樑,興修貢院,復修城牆,破敗的成都開始重建。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巡撫張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羽中率府縣官吏捐俸重修,仍建為橋上有橋屋的木樑平橋,題其額為"武候餞費()處",知府冀應熊書"萬里橋",刻石於橋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四川總督李傑補修,並改建為石拱橋。橋高3丈,寬為1。5丈,長10多丈,旁施欄(),中稍彎起。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拓寬通藏大道,同時改建萬里橋:加長引道,建為七孔石拱橋,橋長20丈,橋寬3丈大余,建石板護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竣工,煥然一新,蔚為壯觀,俗稱南門大橋。橋上有集市,中通車馬行人,恢復了往昔盛狀。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下游建成新南門大橋,萬里橋改稀稱為老南門大橋。



成都萬里橋史話



(如今的老南門大橋)


(七)今非昔比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經過了成都人民多次維修和改造,萬里橋歷經風雨,如今面貌一新,與橋東錦江北岸濱江公園,交相輝映,繼續為現代交通運輸服務。


新中國建立後,成都市對萬里橋進行維修和改造:加固橋基,加長引道,鋪築瀝清路面,使古老的萬里橋成為一座晝夜通行汽車上萬輛次的現代化公路橋。橋上行車道寬為5米,兩側人行道貌岸然各寬1.5米。但隨著綜合交通量的日益增大,橋上經常擁塞不暢。


1988年成都市政交通部門利用該橋的橋墩,緊靠下游一側加設4米寬的鋼桁架木面人行附橋,分流行人和人力車。



成都萬里橋史話



(天府立交)


隨著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更深刻一認識到府南兩河對成都城市現代化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深遠意義。1992年,成都市開始了大規模的府南河整治。這項宏偉工程,涉及防洪、環保、綠化、安居、道路管網等五大整治內容,被定為成都市政府的"一號工程"。其防洪工程中就有新建和改建老南門大橋、新南門大橋、北門大橋等7座橋樑。


1995年,老南門大橋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寬廣平坦漂亮的現代化跨度單孔水泥大橋,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紐帶。同時,為了保存萬里大橋這一成都極具藝術、科學、歷史、文化價值的名勝風貌,政府對原古橋作了異地搬遷。平移到了錦江上游的浣花風景區。



成都萬里橋史話



(成都新地標)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洪與、姚小紅


編輯:鄒舟、於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關於《梁祝》:英台之死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萬里江山萬里塵,「瘦金」天子獨一人
傳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 竟因為一句謊話
先讀萬卷書,再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詩
不遠萬里來非洲迦納淘金的中國上林人,有人甚至成為億萬富翁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倫敦六月吹成狗,用一鍋飛越萬里的成都冒菜安慰自己!
桐花萬里丹山路
七言古詩——笑傲沙場萬里丘
千里萬里來看你(二)
女性成為「飛姑娘」殊為不易,萬里挑一用等量黃金堆成目的為何?
勵志美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紀念武漢長江大橋通車60周年 鳥瞰「萬里長江第一橋」夜景
老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
墨海掀濤千萬里
世界建築史上「七大奇蹟」之一——萬里長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哪個更艱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27歲的美國女孩沒錢也游遍世界
紅軍萬里長征,張學良感慨萬千,蔣介石只評價七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