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文言與白話——

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文/王寧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前不久,有人提倡「兒童讀經」,鼓勵高考用文言寫作;這一時期,又有人主張中學只讀白話文,讓學生「遠離文言文」。看起來,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觀點和主張,其實,在對白話和文言關係的認識上,前者將文言與白話等同混淆,後者將文言與白話分離對立,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對基礎教育都是有害無益的。


1


文言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


漢語的歷史上,出現過一種被稱作文言的書面語言。它原是先秦口語的書面化,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人們口頭上說的就是這種語言,寫成的書面文獻,比如大家熟悉的記載春秋各國歷史的《左傳》,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談的《論語》,諸子百家的哲學著作《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也是用的與口語同樣的語言,不過比口語更精練、更規範、更富於個人風格罷了。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人類的口頭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人們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過了幾百年、上千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漢語的口頭語不論在語法上還是辭彙上、語音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早已不再用先秦的語言表達思想和進行交際了。漢初距周平王東遷幾百年,一般人已經很難讀懂先秦的文獻,需要專家來進行注釋了。唐代始於公元618年,當時的人讀漢朝人給先秦典籍作的注釋已經感到生疏,又要請專家來進行二度注釋。可見時代造成的語言隔膜是多麼大!早在唐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用白話文記錄下來的俗文學,可以從中窺到當時口語的情況。這種古白話已經與現代漢語比較接近,而與先秦文獻語言差距相當大了。按照語言發展的正常情況,文言——與先秦口語一致的先秦文獻書面語,已經是一種既往的歷史現象了。


但是,在長期的古代社會裡,很多統治者把先秦文獻語言規定為正統的書面語言,不管人們在口頭上實際說著的是什麼樣的語言,在政治領域和正統教育中,凡提筆屬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獻語言的語法和辭彙。這一方面固然因為他們要用儒家思想來安邦治國,維護社會秩序,需要讓知識分子具有閱讀古籍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中國這種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方言分歧的國家裡,文言起到了有利於普遍交流的作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團結。


後代的文人除了閱讀用文言,寫作也用文言,開始時這不過是提高典籍閱讀能力的一種手段,後來由於科舉的提倡、唐代復古運動的強化,便形成了中國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說話,用白話;寫文章,卻仿照先秦文獻語言,言與文便脫節了。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言文脫節,對社會交流來說,固然是一種畸形現象,但這種現象並非沒有積極意義。從上面對文言的界定我們便可以看出,文言有兩大特點:


第一,它是脫離口語的,因此帶有超方言性。不論是哪個方言區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言辭彙和方言語法帶進這種文言;而且;文言既是目治的書面語,漢字又不是拼音文字,那麼,方音的差異就更不會影響人們用文言來交流思想。


第二,它是超越時代的,帶有歷史的綜合性。要想把一種距今久遠、脫離當代生活的歷史語言長期使用下去,就勢必要著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統文學和文章學的評論標準,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便越被認為語言修養高;這樣一來,文言雖然不可能不增加一些反映後代生活的新詞語、產生一些與先秦略有不同的新句式,但總的面貌沒有多少變化。如果研究文言發展史,很難給它劃分歷史階段,也很難探究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

2


文言文教學的現實意義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上述這兩個特點,決定了文言的一大弊與一大利:從語言的社會職能來說,由於它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價值,所以,就只能被少數士大夫和受過正統教育的知識分子所掌握,多數的普通民眾並不把它當作交流思想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更為廣闊的交際領域裡,文言已經是「死語言」。但是,由於它超越時代、超越方言的特性,它具有了兩千多年記載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主要工具的資格,它是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共存的。


20世紀初,代表封建頑固勢力的北洋軍閥打出「復古」的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強迫人民奉行「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這激起了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極大憤怒,一場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文化運動由此誕生,這就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幟。而新舊文學之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學革命」。這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浪潮,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僵化的封建思想對青年人的束縛、戕害,也免除了青年人再用脫離口語的歷史語言寫作的弊病。早在20世紀初期,文言文已經基本上退出了社會寫作的領域。此後的幾十年,雖然偶或有人寫文言文而能夠流傳發表,個人的書信、日記也仍有人堅持用文言寫作,但是就整個社會而言,言文的統一已經實現,不需要再用文言去寫作了。廢除文言寫作是一場很艱巨的鬥爭,如果我們今天還要用高考這種影響力如此強大的手段去鼓勵青年人寫文言,無疑是一種倒退。


但是,把封建思想和文言文等同起來,是帶有片面性的。用文言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統稱文言文,就其思想內容和歷史價值看,是魚龍混雜的,有民主性精華,也有封建糟粕;有值得今天繼承借鑒的,也有妨礙進步必須批判的。總之,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分是在語言形式上,不是在思想內容上。文言文與封建思想不能等同,文言文的價值要由它的思想內容是精華還是糟粕來決定。一般的人只知道新文化運動主張廢除文言的激烈言辭,不知道當時還有一部分同樣有愛國熱情的文化名人,一直在反對「全盤西化」、呼籲重視自己本國歷史。我們從他們的許多言論中可以提煉出這樣的意見:文言文以及用以表述的文言,已經成了一種既往的知識、一種歷史的現象,失去了普遍應用的價值,但對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它們所具有的認識價值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當今時代是文化交流的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盲目尊崇所謂「國粹」,拒絕吸收國外先進文化,同樣不是一種明智的態度。但是,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來豐富自己,並不等於放棄自己的文化。一方面,我們只能吸收對自己的民族和對全人類有益的國外文化,也就是世界的進步文化;另一方面,對這些進步文化,也要更新改造,使它與本國文化融為一體,不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切合本民族的特點。也許有人說,這些都是少數專家的行為,不需要在基礎教育里提倡。這種看法也是片面的。歷史證明,只有本國人民具有較高的民族文化素質,才能成功地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文化;相反,在一個缺乏文化素養的地域,人們最容易把其實是落後、腐朽甚至在國外早被淘汰了的文化渣滓揀拾回來,衝擊、破壞自己文化的純凈。而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熟悉本民族的優秀文學,熱愛本民族優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懂得自己民族文化與國外文化的相同和不同,從而培養民族的自尊心與自豪感。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得以傳播,必須從新一代也就是青少年開始教育,使這種傳播自覺化、科學化。所以,僅有專家的研究,而不落實在普及上,是不可能產生實際的效應的。一個受過初等或中等教育的人,在他走向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有關自己民族歷史的問題,如果沒有在中學所受的文言文基本訓練,解決這些問題和進一步提高這方面的素養,將是不可能的。這種教育只能也必須從基礎教育開始。


前面說過,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就其思想內容來說,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表現形式來說,有美文,也有拙筆。古代的著作,寫成於前代一定的歷史時期,有著當時特有的歷史背景,囿於作者的特殊性格與特殊環境,品評其優劣,必須有一個細緻的研讀、分析、發掘、理解過程。很多著名的詩文典籍,雖然經過歷代的評論、介紹,但限於各種評論家自身的認識,也限於評論家進行評論時的歷史背景,這些評論大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未必都得其要領。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還沒有這種分辨能力,一定要把經過整理和辨析肯定是優秀的作品選出來給他們讀。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大力提倡文言文閱讀又不贊成籠統地提「讀經」的原因。


3


學習文言是學習漢語的一部分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既然需要在青少年時期培養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當然也就需要學習文言這種歷史的書面語。通過學習文言文來掌握文言這個語言工具,又通過掌握文言來閱讀文言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這一點,不必再論證了。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學習文言也是我們深入學習漢語的需要,是學習漢語的一部分。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它們之間有很多共同的成分。現代漢語的句式,大部分來自古代漢語。有些古代漢語的特殊片語和句式,雖然在現代漢語中不存在了,但在構詞法中還保留著。例如古代漢語中名詞可作狀語,現代漢語不再有這種造句法,但雙音合成詞的結構中還存在這種形式,以下就是這種形式的偏正式雙音詞或成語:


筆談、舌戰、珠算、囤積、耳聞、目擊


桃紅、天藍、杏黃、銀白、漆黑、蘋果綠


冰釋、龜裂、煙消雲散、土崩瓦解、鬼哭狼嚎


略有古代漢語常識的人,都會理解上述詞語的結構特點。把「煙消雲散」解釋作「像煙雲一樣地消散」,把「鬼哭狼嚎」解釋作「像鬼似的哭,像狼似的嚎」,而不會把它們理解為主謂結構。又如,現代漢語中有這樣一類片語:


熱飯、鬆綁、鬆鬆褲帶、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飽了私囊……


「熱」「松」「紅」「綠」「飽」都是較典型的形容詞,而從它們的重疊式(「鬆鬆」)和後面出現的時態助詞「了」看來,它們已經具有動詞性。學過古代漢語的人一看就能知道這是形容詞活用作使動詞的遺存。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拿辭彙說,古代漢語單音詞的不少詞義,在現代漢語里已經不再單獨使用,似乎已經消亡,但是卻保留在詞素里。例如:


「志」在現代漢語里只有「志向」「意志」的意思,而在古代漢語里,它與「記」「識」同源並且通用,有「記憶」「記錄」「記號」的意思,這個意思後來寫作「誌」,簡化漢字又簡成「志」,反而是古字了。明白這個古義,才能懂得「標誌」(標記)、「方誌」「縣誌」「日誌」「雜誌」(記載、記錄)等雙音詞的確切意義。


「失」在現代漢語里有「丟掉」的意思,但現代漢語里還有一組用「失」構成的雙音詞與「丟掉」沒有關係,例如「失聲」「失態」「失手」「失神」。掌握了古代漢語的詞義,就會知道這裡用的是「失」的本義(《說文解字》:「縱也。」即放縱,無法控制)。


在白話取代文言成為通行的書面語以後,還時時從文言里直接吸收詞語,有的直用原義,有的引申發展。例如:


「比比皆是」,「比比」是一個挨一個。「無出其右」,「出」當「超過」講,「右」當「優越」講,是從古人尚右而引申來的。「妙趣橫生」,「橫」的本義是頂門的橫杠,引申有「逆向」「不順」「不整齊」「零亂」「方向不定」的意思,這裡的「橫」是形容眾多的樣子,與「江水橫流」的「橫」同義,極言其向四處流淌的眾多貌。「實事求是」的「是」是形容詞,當「正確」講。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這些都是很常用的成語或熟語。在現代漢語里,使用頻率極高的古詞語絕非少數。一個古語詞一旦被有影響的文學著作或政治報告所採用,一時之間,可以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例如「撥亂反正」「實事求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有的放矢」「拈輕怕重」「奴顏媚骨」……但是人們未必能準確理解它的含義。在這些詞素義里,古義並沒有消亡,只是不能在單音詞里使用了。所以,理解現代漢語辭彙,有古代漢語知識與沒有古代漢語知識是大不相同的。


文言與白話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決定了沒有古代漢語的知識,就無法深入理解現代漢語。有沒有文言知識,還直接影響到解釋現代漢語的準確程度。白話和文言是相通的,又是有區別的。因為是相通的,不懂歷史語言必然影響學習現代語言的深度;因為是有區別的,二者的學習不能互相替代。文言與白話有傳承關係,白話中當然有文言成分,但文言與白話是漢語不同階段的語言,學了現代漢語並不就自然而然地懂了文言。何況文言除了對現代漢語學習有幫助外,也還有自身獨立的認識社會的價值,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文言,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緩。在這個問題上,是不能有任何偏頗的。


文章來源:《語文建設》,2004年第12期。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作者介紹】


王寧老師,1936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主任,章黃學術在當代中國的重要傳人。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王寧老師:文言與白話——談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諸侯大會,看一看古代帝王的安保制度吧
今史記?郭德綱列傳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家庭
海內存知己:蘇軾和師長的緣分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語言文字是中學國學教育的基礎
淺議中學音樂課的教學語言
姚鼐,桐城派古文大師的書法,胸中學問,腕底氣象,附釋文
中學軍訓作文
英國中學歷史課的「八股文訓練」
初中學生幻想作文《森林覓友》
中學生軍訓作文
美文佳作|寧夏西吉中學路璐《感謝重逢》
寮國舉辦「漢語橋」中學生漢語作文比賽
英國私立中學代表團訪華:傳遞英式精英教育理念
雲南民間藝術扎染走進龍文區朝陽中學美術課堂
建平實驗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李百艷:中考作文似曾相識又頗具新意
陳志文:衡水中學爭論的另類反省
中學班作文展示「眼淚」
文本直送科技新聞:索尼科學創意大賞讓孩子「做中學」
學者、教授、出版社等聯合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經典文學作品107本
中學物理概念教學漫談
讀何新《通篇偽史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天涯網友問答
韓國中學傳統畢業典禮 遞熱茶跪謝父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