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2017年1月10日,北卡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官網發布了一則消息,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拉斯科基礎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美國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Oliver Smithies因病去世,享年91歲。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來源:UNC Health Care News


Oliver Smithies教授因在「基因打靶」技術上的傑出貢獻與HHMI研究員美國猶他州大學醫學院教授Mario Capecchi、英國科學家Martin Evans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Oliver Smithies教授1925年6月23日出生於英國英格蘭西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 Halifax, West Yorkshire),1946年在劍橋大學獲得生理學和化學雙學士學位,1951年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因為簽證的原因,從1953年到1960年,Smithies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Connaught醫學研究實驗室作為一名研究人員(associate research faculty member)。從1960年到1988年的將近30年的時間裡,Smithies 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從助理教授一直做到講席教授。此後Smithies Move到北卡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至今,他還是這所學校史上第一位獲得諾獎的全職教授。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來源:The Herald Sun


「基因打靶」技術的歷史背景

「基因打靶」技術的建立是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大革命性的突破,這種基因敲除技術的實現使得在過去數十年中在闡明基因在胚胎髮育、遺傳和許多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基於生物中基因同源重組的理論實現的,美國分子生物學家Joshua Lederberg(1925-2008)因發現細菌遺傳物質及基因重組現象而獲得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Capecchi和Smithies很早就認為同源重組技術可用於修正哺乳動物細胞特定的靶基因從而獲得基因打靶後的小鼠,但是很長時間內卻一直缺乏一個合適的載體體系來實現,儘管此前Capecchi和Smithies已經證實了同源重組可以在細胞中引入外源DNA(下圖)。


而來自英國的幹細胞生物學家Martin Evans當時和Mattew Kaufman合作在1981年發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Nature文章,首次報道建立小鼠胚胎幹細胞系(下圖)。此後Evans等人用逆轉錄病毒的方法對小鼠ES幹細胞進行遺傳改造獎基因整合到染色體上得到了攜帶新遺傳物質的小鼠(下圖)。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Martin Evans教授


接下的事情大家都能想到了,那就是結合Capecchi和Smithies在細胞中的同源重組打靶技術加上Evans建立的胚胎幹細胞系,二者合二為一就能夠實現獲得基因敲除的小鼠了。不過最開始在1987年,Capecchi和Smithies首先分別獨立在小鼠ES中用基因打靶技術對單個基因進行精確的打靶。而真正意義上獲得第一例基因敲除小鼠要等到1989。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為後來生物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儘管目前新一代的基因編輯技術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是傳統的基於同源重組的基因打靶技術在不少地方仍在使用。


Oliver Smithies中國行


2012年10月,Oliver Smithies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第11期大師講壇,為交大600多位學生作了題為「新篇章:凝膠基因」的主題演講,以自己幾十年來所做的研究筆記為主線,介紹了他在科學研究生涯中所進行的不同嘗試,向大家傳遞了他對於工作、科研和思考的熱忱。在報告會現場,Smithies教授仔細傾聽師生的提問,並結合自己的體會和感悟,給予認真且熱情的回答。筆者有幸當時在現場聆聽了Smithies教授的精彩報告,其實早年Smithies教授在凝膠電泳方法學上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Smithies教授在上海交大做報告(來源上海交大官網)


Oliver Smithies教授一路走好!


參考文獻和引用資料:


1、Thomas, K. R., & Capecchi, M. R. (1987).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by gene targeting in mouse embryo-derived stem cells. Cell, 51(3), 503-512.


2、Thomas, K. R., & Capecchi, M. R. (1985). Introduction of homologous DNA sequences into mammalian cells induces mutations in the cognate gene. Nature, 324(6092), 34-38.


3、Doetschman, T., Gregg, R. G., Maeda, N., Hooper, M. L., Melton, D. W., Thompson, S., & Smithies, O. (1986). Targetted correction of a mutant HPRT gene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ure, 330(6148), 576-578.


4、Evans, M. J., & Kaufman, M. H. (1981). Establishment in culture of pluripotential cells from mouse embryos. Nature, 292(5819), 154-156.


5、Bradley, A., Evans, M., Kaufman, M. H., & Robertson, E. (1984). Formation of germ-line chimaeras from embryo-derived teratocarcinoma cell lines. Nature, 309(5965), 255-256.


6、Joyner, A. L., Skarnes, W. C., & Rossant, J. (1989). Production of a mutation in mouse En-2 gene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7、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

「諾獎」得主、「基因打靶之父」Oliver Smithies去世



關注請加微信號:Biogossip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號fullbelliessinobioart@sina.com。BioArt原創文章如未經授權,謝絕媒體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哈佛教授Cell撤稿為哪般?
2016 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表觀轉錄組分析——北大伊成器受邀發表相關綜述文章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Jennifer Doudna等發現新CRISPR-Cas系統——已申請專利

TAG:BioArt |

您可能感興趣

諾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藥物將讓人活到兩百歲!
發現免疫系統的酸奶之父宣稱「治癒死亡」:諾獎得主ElieMetchnikoff的奇異人生
23 枚奧運金牌得主 Michael Phelps 將挑戰大白鯊
諾獎得主石黑一雄畢業於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reative writing?
2016年諾貝爾獎得主Yoshinori Ohsumi的自噬研究情懷
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市場還有50%的上升空間
LVMH青年設計師大獎得主和 Maria Grazia Chiuri 暢聊女性和時尚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諾獎得主ThomasC.Südhof任先聲葯業高級科學顧問
諾獎得主Thomas C.Südhof攜手北航成立「托馬斯研究院」
「獨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出任Pony.ai首席顧問,將打造自動駕駛ImageNet
遇見諾獎得主James Watson,對話多名院士大咖
獨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出任Pony.ai首席顧問,將打造自動駕駛ImageNet
和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共進午餐
Ian Goodfellow與ICLR 17最佳論文得主新作:驗證與測試,機器學習的兩大挑戰
2017 年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Charles Fefferman 自述
艾美獎得主美國男人Gary Baseman的浪漫情懷
匠人的心經:走近普里斯特利獎章得主——Tobin J.Marks
諾貝爾獎得主Jean-Marie Lehn走進中國藥科大學 解讀化學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