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簡述南明最後的抵抗之夔東十三家

簡述南明最後的抵抗之夔東十三家

夔東十三家,或稱川東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東四家,是清初活躍於川、鄂、陝、豫諸省的反清勢力。

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攻陷夔州,駐紮3個月後西上取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順治三年((1646)。獻忠戰死,郝搖旗(郝永忠)、劉體純、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袁宗第、李來亨等聯合王光興、譚文、譚詣、譚宏(反清地主武裝),以興、房、竹、巫、奉一帶為根據地,堅持抗清。沿用農民軍慣用名稱「夔東十三家」,或稱「川東十三家」、「夔東四家」。實有16個營兵力。推舉劉體純、王光興主持軍務,劃分防區,分據川東、鄂西諸山中,邊務農邊練兵,常出奇兵襲擊南下清軍。

康熙元年(1662),四川總督李國英統秦、豫、湖廣三省兵將進剿,師駐奉節。二年((1663),清軍攻佔巫山城,郝永忠、劉體純等集結眾兵,欲奪回巫山城,失利,退至羊耳山(今奇峰鄉)與李來亨、袁宗第等會合,據險固守。清軍大兵壓境,圍攻羊耳山農民軍。劉體純等率眾英勇反擊,激戰數日,雙方死傷甚眾。後清軍乘霧攻擊,農民軍終因糧盡援絕,袁宗第去巴東,劉體純、郝永忠退守興山、巫山諸山中。十二月,袁宗第戰死。劉體純轉戰到長壽後,全家自縊,以示永不降清。三年(1664)八月,李來亨於茅麓山焚其妻子後自縊而死。至此,除王光興、譚宏、譚詣降清外,其餘將領均苦戰到底,壯烈犧牲。

起源

從緣起上看,夔東十三家是農民起義軍由明末進入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形勢下的必然產物。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從北京退出後,連續敗於清軍,最後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玄帝廟拜神後因勞累過度睡著遭到當地鄉民誤殺,他的余部劉體純、郝永忠(郝搖旗)、李來亨、袁宗第等在各地尚有20餘萬人,於順治三年至四年前後,絡繹轉戰、回歸到川鄂邊區興山、歸州、巴東、大寧(今巫溪)等縣,實現了各路農民起義軍的大聯合。

戰鬥歷程

川鄂邊區的大聯合,是經過多次戰鬥才實現的。比如順治四年(1647年),李赤心、高必正奉南明王朝之命攻打荊州時達月余,後因清軍增援,寡不敵眾而失利,繼而轉攻大昌之橫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殺了清廷的知縣,5月渡長江,進入施州衛(恩施),「與土司戰於城南」,移師容美司(鶴峰)。順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師於施南司。同年,頗欲有所作為的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的同僚堵胤錫來到川鄂邊區,他力主聯合農民軍抗清,與李赤心、高必正等將領商討進攻湖南清軍的問題,農民軍踴躍參戰。由於各路軍共同奮戰,收復了湖南的全州、衡州等地,但終因南明內部的不團結,派系紛爭,爭權奪利,以至於順治六年正月湘潭失守,何騰蛟被俘犧牲,李赤心(李過)被迫轉戰廣西,不久病死(根據新發現的李過撰寫的《傳燈雜錄》等數部著述,李過並沒死,而是隱居於湖南平江縣與通城縣交界的黃龍山當了道士,改名李綉,號黃龍真人),高必正(高一功)與黨守素、和李來亨等人於順治八年(1651年)自貴州走四川回到川鄂邊區,高必正在途中為當地武裝伏擊中箭陣亡(舊說為孫可望截殺,實誤)。

李來亨奮戰脫險,回到巴歸,選定興山、茅麓山為據點,建帥府於九連坪。這時,劉體純、郝永忠(郝搖旗)等人亦由黔東北回到川鄂邊區。袁宗弟、郝搖旗分駐大昌、房縣;劉體純經巫山轉戰巴東。劉體純駐巴東陳家壩,天保駐巴東江北平陽壩。劉體純素驍勇,有方略,「頗以威信御眾」,因此各路農民軍將領共推他為首領,並願聽他節制,南明將領王光興等人也來匯合,最終建立起以湖北興山縣茅麓山為中心、佔有20餘縣、擁兵數萬的抗清基地,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夔東十三家。

結局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歷次圍剿失敗之後,清廷組織了規模最大的對夔東十三家的聯合圍剿,由李國英、董學禮、王一正等率部對十三家義軍實行三面夾擊。戰事異常慘烈,十三家起義軍多次反攻,準備進行戰略突圍,因力量過於懸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東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縮小,處境困難。十二月,劉體純兵敗自縊,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殺,許多將領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調動大軍10萬,包圍李來亨部於茅麓山。八月五日,糧盡矢絕,眼見大勢已去,李來亨將金銀財寶分與眾將士,令部下分散突圍逃命,自己卻攜全家自焚,大順軍最後一支隊伍最終被消滅。

至此,堅持鬥爭達21年之久的夔東十三家起義軍宣告失敗。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與鮑超齊名,太平軍很畏懼的對手,晚清八旗最後的牛逼騎兵將領
太平天國五虎大將,天國內部唯一的武狀元,逼死湘軍悍將江忠源
簡述蜀漢四相,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隋朝開國第一功臣,其被楊廣誅殺,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
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統帥的慷慨悲歌,失敗後躍馬入黃河殉難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十四年抗戰東北陣亡四十萬士兵,為什麼還要說東北軍不抵抗?
皇帝都跑了 他卻抵抗安史之亂十三萬叛軍十月之久
「九一八」之夜東北軍接不抵抗之令後,都做了什麼?
歷史經典照片:當年東北淪落前的場景 狗皮帽子東北軍不抵抗
二戰中最後一位投降的日本人,叢林抵抗三十年才知道戰爭結束!
張學良的「愛國」戰爭毀了東北,催生不抵抗,招來九一八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明朝已亡二十年,此人仍在抵抗十萬清兵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九一八:最先抵抗的農民,為東北軍正名的將軍,令張學良羞愧的軍閥
明朝恥辱一幕!蒙古騎兵在北京劫掠,十餘萬明軍不敢抵抗
三國七大抵抗外族的名將,田豫未進前三,第一打通了西域之路
一座小城竟成功抵抗幾十萬兇悍蒙軍,為南宋再續二十多年的國命
布达佩斯守卫战 匈牙利三千武装抵抗苏联十万大军二十天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頑強抵抗,守住東北英雄也!
七千精銳東北軍竟被幾百名日軍屠殺!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
崇禎殉國後,不甘滅亡的南明小朝廷的首次抵抗
明朝唯一的巾幗英雄,以女兒之身抵抗張獻忠到最後一刻
中國最漂亮的七大古裝美人,趙麗穎第二,第一名毫無抵抗力
元朝滅亡後,繼續逃往北方和明朝抵抗,為何清朝敗亡後不學元朝,回老家東北繼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