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作者:王源鴻

隆武與魯王政權相繼覆滅之後,在廣西巡撫瞿式耜和兩廣總督丁魁楚的支持下,萬曆皇帝的嫡孫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監國,史稱永曆政權。


1646年11月,永曆朝廷得知南贛清軍已佔據優勢,而廣東大部分組織良好的軍隊都已派去南贛,剩下的戰鬥力不強,也不可靠。於是朱由榔於11月24日離開肇慶前往梧州,這樣既可以遠離清軍,又可以離廣西的部隊較近,但這一舉動卻失去了廣東的民心。


此時,一些從福建逃來的明朝官員抵達廣州,在和永曆政權短暫接觸後,這些人認為自己在永曆朝廷沒有前途,便以蘇觀生為首,於當年的12月,擁立隆武之弟朱聿鐭在廣州繼位,史稱紹武政權。


朱由榔聽聞這一消息後,立刻在同年的12月14日返回肇慶正式登基,建立防禦,防備廣州紹武政權的攻擊,同時派出使臣前往廣州談判,但使臣被蘇觀生處死。於是,雙方在1647年1月在廣東三角洲交戰兩次,面對由山賊、河盜組成的紹武軍,永曆軍大敗。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然而,正當雙方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相殘殺、耗竭寶貴的軍事力量之時,清軍正一路利用繳獲的明朝印信向廣州報平安,有人報告清軍即將來襲,卻被懷疑為永曆朝廷的間諜,被蘇觀生處死,因此,清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廣州,而紹武政權毫無察覺。1月20日,一小支清軍攻入廣州,廣州城大亂,蘇觀生自殺,紹武帝和一大批藩王不肯合作被處死,紹武政權覆滅。


1月下旬,永曆帝逃離肇慶,逃往梧州、桂林,這種一聽到風聲就逃跑的行為,使得永曆政權幾乎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清軍攻破廣州後,僅留下數百人防守,輕易奪取肇慶,接著追擊永曆帝。4月15日,一小支清軍險些攻破桂林,被瞿式耜擊退,6月27日,清軍第二次進攻桂林,瞿式耜與總兵焦漣堅決抵抗,又一次擊退清軍,但嚇破了膽的永曆帝逃到武岡,被劉承胤控制。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永曆帝的性格。此人既不愚蠢也不荒淫,也並不是萬事不理,但與弘光帝一樣,沒有受過治國教育,事情一複雜就覺得心煩,除性情柔弱外,還表現出性格雙重性。一方面瞿式耜等正直文官認為,廣西山重水複,進可攻退可守,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只要打出皇帝的旗號,天下就會雲集響應,但永曆帝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會把他置於危險境地;另一方面,任何武將只要可以讓他感覺安全他就依靠誰,但如果他被人限制,又會不滿。所以,永曆帝總是被有野心的武人控制。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1647年3月,孔有德率領清軍大舉南下,各自為政的明軍紛紛潰散,清軍連克長沙、湘潭、衡州,迫使何騰蛟和章曠退回永州。劉承胤在武岡外圍與清軍打了一仗,清軍佔上風後,劉承胤投降,投降之前他默許永曆帝逃跑。


永曆帝一路逃至柳州,得到勛臣陳邦博的保護,之後,永曆帝終於接受瞿式耜的建議,前往桂林激勵士氣,但防守全州至衡州狹長地帶的明軍相互不合作,桂林被前大順軍將領郝搖旗劫掠一空,永曆帝被挾持去往南寧,清軍再次進攻廣西,瞿式耜再次創造奇蹟,成功擊退清軍進攻,並在何騰蛟的配合下把戰線拉得過長的清軍趕回湖廣腹地。


此時,清朝的薙髮易服令在廣東遭到當地人的激烈反抗,以廣東三忠陳子壯、陳邦彥和張家玉為首的廣東義軍一度席捲整個廣東珠三角,最終被李成棟鎮壓。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與此同時,一些投降清軍的原明軍將領由於清廷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又重新回歸明軍。


1648年2月,金聲桓、王得仁在南昌宣布反正,5月,李成棟在廣州宣布反正,次年1月,清大同總兵姜瓖宣布反正。清軍除了駐守道州、永州的小股部隊外,其餘都縮在長沙至武昌一帶,南明堵胤錫率兵自湖廣西北部山區至洞庭湖,攻破常德、益陽,把清軍打得暈頭轉向,何騰蛟也從湖廣西部與廣西東北部脫圍,奪回了所有老據點,直指湘潭,整個湖南幾乎又成了明朝天下。

1648年9月,永曆朝廷還都肇慶,還都後的永曆朝廷面臨著令人頭疼的兩個問題:輔佐皇帝與武人的地位。


永曆帝所依賴的馬吉祥是武人出身,在永曆帝逃亡過程中寸步不離,對皇室忠心耿耿,除掌管錦衣衛外,同時把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以及六科給事中。


而武將李成棟反正前曾在廣州漢人大肆屠殺,反正後又對廣州城內滿人與遵從滿人習俗的人進行大屠殺,但只要永曆朝廷肯承認他的功勞,給予適當的回報,他就儘力履行他的義務。儘管他對文官充滿厭惡,但他還是親自率軍防守梅關,但不能在他的軍隊中安插文官。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永曆朝廷中兩個鬆散的朋黨也開始成型,一個是李成棟、瞿式耜以及首輔嚴起恆所贊同的楚黨,另一個是以馬吉祥為首的吳黨。楚黨在還都的十六個月內佔據上風,他們聲稱要澄清朝政,撥亂反正,但具體實行過程中過於強調道德,在乎小節,且使用權宜之計過多。


例如,孫可望曾派使者向永曆朝廷請求獲得王爵,吳黨認為可行,一枚大印、一紙詔書可以換得一位實力強大的盟友,而楚黨以不合祖製為由堅決反對,導致雙方心懷芥蒂,留下了隱患。


戰場形勢此時也發生變化,金聲桓、王得仁圍攻贛州不下,回到南昌被清軍包圍。湖廣地區明軍中的前大順軍忠貞營與左良玉殘部內訌,導致何騰蛟無法向南昌派出援軍,南昌被攻破,何騰蛟在湘潭意外被俘後殉國。李成棟圍攻南贛不下,被清軍逼到信豐一帶,渡河溺死。清軍再度南下,奪取永州,繼而攻破桂林,瞿式耜與總督張同敞被俘殉國,陳邦傅在梧州投降,永曆帝逃亡南寧。


1651年至1661年,是南明最後十年。永曆帝被孫可望接到貴州,安排在偏僻的安龍所。孫可望在西南戰場取得輝煌的勝利,收復沅州這一貴州、湖廣門戶,又奪取郴州。


而更大的勝利屬於李定國,他攻下寶慶及許多湖廣西南部的城市,又攻下桂林,使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在衡州設伏,大敗清軍,擊斃滿人親王尼堪外蘭,然而在進攻廣東新會的戰役中,由於清軍及時從江西調來援軍,李定國大敗,逃回南寧,此時他手裡只有幾千人了,南明很難保有奪來的土地了。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最具毀滅性的打擊是孫可望與李定國的內訌。兩人矛盾由來已久,永曆帝為了擺脫孫可望的控制,秘密向李定國求救,被孫可望察覺,孫可望於是製造了安龍十八先生案,企圖挾持永曆帝前往自己嚴密的控制區,但沒有成功。李定國護送永曆帝去雲南,儘管李定國幾次派人去找孫可望和解,但都被回絕,雙方於1657年爆發內戰。那些勸孫可望開戰的人關鍵時刻背叛了孫可望,孫可望失敗投降清軍,導致明軍虛實被清軍方面所了解。


1658年1月至1659年1月,清軍分別從四川、湖廣、廣西出動,在貴陽集結,三路進攻雲南,儘管李定國拚死抵抗,但處境越來越危急,永曆帝逃往緬甸,而李定國在磨盤山進行了最後一次認真的抵抗,失敗後就與永曆帝失去了聯繫。


永曆帝逃往緬甸後,被緬甸人解除武裝,但仍受到禮遇,但緬甸人與來尋找永曆帝的明軍發生了衝突,加之緬甸國內發生政變,導致永曆帝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以至於發生了咒水之難。隨著清軍逐漸逼近,在吳三桂的要求下,緬甸人將永曆帝交給了清軍,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李定國的軍隊也瓦解了,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南明最後的抵抗:皇帝、文官、武將權力之間如何平衡?



縱觀整個南明的歷史,南明有三大問題,即皇帝、文官以及軍隊。自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以來,明朝對於藩王的控制極為嚴格,不許藩王過問國事,例如隆武帝為藩王時就被囚禁於鳳陽,這導致南明皇帝普遍存在為政能力問題,在關鍵時刻根本做不到當機立斷。而很多文官沒有任何帶兵經驗,僅憑一腔熱血,很難有大的成效,另外,明朝黨爭激烈,各黨派之間缺乏妥協精神,危難時刻不能同舟共濟,害怕政敵甚於外部威脅,一些文官對待軍隊態度傲慢,引發軍隊不滿,還有一些人斤斤計較,缺乏長遠眼光。在軍隊方面,南明政府無力控制軍隊,在整個南明歷史中靠得住的軍隊少之又少,軍隊派系多且魚龍混雜,將領朝三暮四,不肯聽從指揮、內訌,關鍵時刻投降清軍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胡人石勒能從奴隸到皇帝,多賴這位漢人謀士屢出奇謀
喋血夏宮: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妻妾們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草根老漢登上皇位,將貧弱中國帶向黃金時代
鄭成功在成為民族英雄前,也曾屢敗屢戰,多次神奇躲過死神
極具個人魅力的大將軍,他的悲壯一死,意味著蜀漢的徹底滅亡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皇帝、文官和宦官——大明朝從洪武到崇禎的權力輪轉!
關於文官帶兵,明朝與宋朝之間的區別
于謙擴大文官權力被皇帝宰了,麥克阿瑟挑戰文官體制有何嚴重後果
梅然:美國的將軍們是如何與文官上司打交道的?
明朝文官權利那麼大,為何還會成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都付笑談中:三國孫權手下的文官武將
曹操的領導魅力:文官死覲 武官死戰
「靖康之恥」是被文官坑出來的?北宋名將种師中戰死之悲劇
明亡於萬曆?文官黨爭才是真正斷送大明王朝的元兇
中國軍事變遷史:文官和武將什麼時候分開的?有何意義?
文官與武官較量:要說秦檜和岳飛誰更愛國,恐怕岳飛比不了秦檜
文官死覲,武官死戰!這就是曹操的領導魅力!
唐朝名將張仲武,投筆從戎為哪般?既有文官謀略,又有武官勇猛
清代文官、武官都分九品、最大區別就是「禽」「獸」之別
明朝文官勢力有多強?百官可以放火,卻不許皇帝點燈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下馬石前 彰顯教育的尊嚴!
要漢化了?《塞爾達:荒野之息》中文官網上線
清代文官、武官都分九品,最大區別就是「禽」「獸」之別
史上最牛祖墳: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皇帝修路都要繞道,數百年無人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