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周青銅大鐃:不絕於耳的禮樂之聲

西周青銅大鐃:不絕於耳的禮樂之聲

原標題:西周青銅大鐃:不絕於耳的禮樂之聲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金葉


福建博物院院藏的西周雲紋青銅大鐃,重100.35公斤,通高76.8厘米,造型渾厚、鑄造精細、紋飾精美,通體銹色翠綠,整件器物穩重古樸,是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鐃,形制似鈴,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兵,是一種古代的軍樂器。鐃腔體外表多有紋飾,體內外與柄有銘文,紋飾與銘文皆以柄所在方向為正,由此可知鐃在使用時,口是向上的。小型的鐃,應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續木柄,手執木柄敲擊發聲的。但大型的鐃不便手執,則當是插在座上敲擊的。


這件銅鐃為大型鐃,為雙范合鑄而成,鐃口朝上,器形高大,應是插在器座上敲擊的。鐃體兩面花紋相同,無銘文,每面各有圓枚十八個。左右各列三行圓枚,每行三個。枚作半球狀凸起,直徑3.5、高約2厘米,上飾渦紋,枚上為景,景作乳頭狀,高約0.8厘米。鐃通體紋飾以商周時期流行的雲雷紋為主,甬(即柄)上部兩面各飾獸目一對,與雲雷紋組成獸面紋。旋(甬上凸起的一圈為旋)上以細雲雷紋為地,飾凸起的勾連雲紋。鼓部(鐃體的上部,敲擊處為鼓)中央稍高起,裝飾有雲雷紋及其獸面紋。此種大鐃目前所知主要出自南方的湖南、浙江、廣西、福建、江西、江蘇六省區,其時代約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西周雲紋青銅大鐃出土於福建省建甌縣,這裡是歷史上著名的銅礦產區,但關於這件銅鐃的產地,不少學者認為出自中原地區,絕非福建本地鑄造。從該銅鐃的工藝作風來看,既受中原商周青銅文化明顯影響,又有吳越青銅文化地域特色,而且,該銅鐃的形制、裝飾與浙江長興上草樓村出土的銅鐃極為相似,因此,其鑄造地點可能在吳越故地,而不在福建。也有學者認為建甌西周雲紋青銅大鐃及其製作工藝,是從中原傳入閩地的。總之,建甌銅鐘並非後世搬運而來,鑄造時間是在周代,鑄造地則以外來的可能性因素居多。


建甌陽澤銅鐘的出土,為研究西周時期禮制和禮樂器的發展、演變;探討福建古代文化及其與外地的關係等問題,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洋網-廣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廣州專家解釋無眼球寶寶:罕見畸形 B超不是萬能

TAG:大洋網-廣州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的禮樂風景之一:歷史上最大的奇蹟是革命
《崑曲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延續》
聲希審美,禮樂修身——記可愛的東秦民樂團
奏響千年禮樂之音
李山教授解《詩經》,那些歌里的愛情、政治、禮樂、獻祭……
韓國又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明會典·皇帝宗廟祭禮和禮樂
李冠云:歷史上的衍聖公及闕里禮樂
江門禮樂葡萄節開幕 東莞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
崇善地禮樂文化展演之「漢服類」
崇善地禮樂文化展演之「孝親類」
兼修禮樂 以振君臣之禮
暑期到,讓孩子「背著」古詩文去旅遊吧! | 禮樂詩書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家長你看懂才能教育好孩子 | 禮樂詩書
崇善地禮樂文化展演之「國家類」
胡蘭成晚年代表作《中國的禮樂風景》出版
中原考古新編:巍峨城垣今猶在,禮樂兵器數驚人——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崇善地禮樂文化展演之「經典類」
有趣的古詩詞填空,你當年背的詩詞,都還給語文老師了嗎?| 禮樂詩書
崇善地禮樂文化展演之「其它類」